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81.
天然碱矿是我国重点矿产之一。本文介绍用3600数字测井系统在泌阳凹陷安棚地区天然碱矿上做的测井工作。所得测井资料经计算机处理后除可回放出九条测井曲线外,还可获得泥质含量、次生乳隙度、视颗粒密度、含水饱和度、碱层水层分析参数和乳腺度及岩矿成分等参数。工作表明,测井方法在探明盐类、碱类等非金属矿产方面是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82.
为保证油气勘探取得成效,本文以轮南奥陶系古潜山LG7井区为例,探讨油水界面的分析识别方法。轮古7井区位于轮古西部,岩溶储层主要为奥陶系中下统鹰山组泥晶、亮晶砂屑灰岩,灰岩原生孔隙较低,平均孔隙度仅为1.2 %,但岩溶构造缝洞相当发育,平均孔隙度可达3.4 %,且裂缝和溶蚀孔洞相互沟通,形成了以缝洞系统为主要储集空间的碳酸盐岩储集体。通过钻录井、测井、试油、试采等资料对比,并结合古岩溶地貌分析,认为控制岩溶残丘发育的岩溶沟谷底基本可以指示岩溶残丘的油水界面位置。在此基础上,结合完钻井生产情况,对油水界面之上的有利岩溶残丘油气储量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油井产能与油水界面埋深关系密切,残丘厚度>90 m的Ⅰ类区,其分布面积为13.86 km2,油气资源量为693×104 t;残丘厚度50~90 m的Ⅱ类区,面积为27.13 km2,资源量为1085×104 t;残丘厚度<50 m的Ⅲ类区,面积为20.21 km2,资源量为404×104 t。   相似文献   
83.
广西弗拉阶—法门阶之交碳同位素与分子地层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龚一鸣  李保华  吴诒 《地学前缘》2002,9(3):151-160
对广西 7条碳酸盐台地、斜坡和盆地相剖面的碳同位素与分子地层的对比研究表明 ,在牙形石生物地层带或偏心率轨道旋回层建立的等时地层格架内 ,跨越弗拉阶—法门阶 (F—F)之交的碳同位素组成在 1 4Ma内不具一致性 ,表现为正偏、负偏和无偏 3种模式。主要的分子化石包括正构烷烃、类异戊二烯烃、萜类、甾类 ;其母体生物源主要为海源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非光合作用的菌类和陆源高等植物。其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是构成F—F事件期碳酸盐台地、斜坡和盆地相生物量的主体。分子地层参数及其与碳同位素的关系显示 ,F—F之交广西海域高温、高盐、缺氧、多风 ;Pr Ph与δ1 3C曲线的变化表现为负相关。地层的加积方式 (加积、进积和退积 )、堆积速率、缺氧程度、分子化石类型和丰度是影响广西F—F之交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的主要因素。退积序列、快速堆积、缺氧程度和有机质埋藏量增加通常对应δ1 3C值增加。由于分子地层参数能提供生物与环境这两大直接影响碳同位素组成的量化信息 ,因此 ,碳同位素与分子地层的对比研究对正确解释碳同位素的特征和成因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4.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包裹体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保华  唐菊兴  董树义 《矿床地质》2006,25(Z3):407-410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矿物中包裹体丰富,类型多样,有晶质熔体包裹体、流熔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3大类,其中流体包裹体又有气体包裹体、液气包裹体、气液包裹体、含金属矿物和/或石盐子晶的气液包裹体。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本矿床是在较浅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成矿温度主要为246~300℃;盐度w(NaCleq)最高为31.3%~42.2%,而且其矿体均产于高盐度包裹体分布的范围内;流体成分以Na+、Cl-和H2O为主。在含矿斑岩的石英中发现了流熔包裹体,它是一种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存在的直接证据,它说明纳日贡玛铜钼矿床是花岗斑岩在演化过程中分异出来的岩浆热液形成的。  相似文献   
85.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中流熔包裹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日贡玛铜钼矿床矿物中包裹体丰富、类型多样,有晶质熔体包裹体、流熔包裹体和流体包裹体三大类。其中,流体包裹体又分气体包裹体、液气包裹体、气液包裹体、含金属矿物或石盐子晶的气液包裹体。对流体包裹体的研究表明,该矿床是在较浅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成矿温度主要为246℃~300℃,盐度最高为31.3wt%~42.2wt%NaCl,而且其矿体均产于高盐度包裹体分布的范围内,并且流体成份以Na 、Cl-和H2O为主。在含矿斑岩的石英中发现了流熔包裹体,这是一种岩浆~热液过渡性流体存在的直接证据,该证据说明了纳日贡玛铜钼矿床是花岗斑岩在演化过程中分异出来的,由岩浆热液形成。  相似文献   
86.
高分辨率地层学与Milankovitch旋回和ENSO事件沉积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围绕地质时间坐标的建立和优化,地层学经历了三次重要革命,形成了三种有代表性的地层学形态:斯坦诺地层学(1669年)、史密斯地层学(1817年)和高分辨率地层学(1969年)。高分辨率地层学的显著特色是划分、对比出的主体地层单元的持续时间必须小于百万年有。十万年级至千年级高分辨率地层划分对比和高分辨率地质时间坐标的建立可望通过对地层记录中Milankovitch旋回和ENSO事件沉积的高分辨率地层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