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5篇 |
免费 | 10篇 |
国内免费 | 32篇 |
专业分类
地球物理 | 12篇 |
地质学 | 66篇 |
海洋学 | 7篇 |
综合类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4年 | 3篇 |
2013年 | 3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4篇 |
2010年 | 2篇 |
2009年 | 1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3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61.
晚中新世西太平洋暖池的浮游有孔虫和氧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浮游有孔虫深水种Globoquadrina dehiscens于10Ma左右从西太平洋和南海绝灭, 要比其他地区早大约3Ma.伴随这一事件还见以表层暖水种增多而深水种大幅度减少为主要特征的生物群变化.古生物和氧同位素结果指示当时表层水变暖和温跃层变深, 我们认为是与早期西太平洋暖池的发育有关.该种在西北和西南太平洋呈阶段性消失也说明暖水堆集比赤道区更强, 尽管印尼海道在晚中新世已大为变窄, 穿越印尼海道的径流可能尚保持较高的通量水平而使赤道区暖水堆集不特别明显.南海的浮游氧同位素值通常比开放西太平洋的低, 也说明中新世时期的上层海水环境与现代相似, 都是暖池边缘区比中心区变化大.暖池边缘区水体环境多变和温度梯度较高可能是受季风的影响, 结果造成深水种的降低和G.dehiscens提早从南海地区绝灭. 相似文献
62.
在广西泥盆系弗拉阶-法门阶(F-F)之交盆地相-斜坡相碳酸盐地层(桂林杨堤剖面,阳朔龙门剖面,德保都安剖面和横县六景剖面)中识别出超层序组、层序组、层序和纹层4级旋回层,它们在牙形石带内的级序结构、数量关系和排列顺序在时间上持续、稳定,在空间上可进行跨相、跨盆地的远距离对比。我们的资料表明,超层序组、层序组、层序和纹层旋回分别相当于长偏心率、偏心率、斜度或岁差和亚米兰柯维奇旋回。泥盆纪时它们的周期值分别为400,000年100,000年、33,333年或16,667年和8,000-17,000年。长偏心率与偏心率、偏心率与斜度、偏心率与岁差的比例关系分别为1:4、1:3和1:6。与第四纪相比,泥盆纪时斜度和岁差周期变短,偏心率周期基本保持恒定,表明地球自转至少自泥盆纪以来变慢。在研究剖面上,F-F事件前后超层序组与层序组间的级序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别,即F-F事件前为1:4,F-F事件后为1:3。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可能与F-F事件期间多次陨击事件对地球长偏心率周期的影响有关。利用米兰柯维奇旋回的研究结果可使弗拉阶-法门阶之交年代地层的划分对比达到十万年级和万年级的分辨率,并可对上泥盆统国际通用的标准牙形石带进行数字标定,即上rhenana带、linguiformis带、下、中、上triangularis带的时间延续分别为0.6Ma、0.8Ma、0.3Ma、0.3Ma和0.3Ma。在十万年级和万年级分辨率基础上弗拉期-法门期之交的海平面变化不具一致性和同步性。 相似文献
63.
64.
65.
长江三角洲冰后期沉积物的有机碳氮和有机碳同位素组成与古环境指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三角洲的CM和HM孔揭示了冰后期以来的河床相、河漫滩-河口湾相、浅海相和三角洲相的沉积环境。钻孔的有机碳、总氮和有机碳同位素δ13C以及碳酸盐组成在不同沉积相中变化规律不一致,基本上落在现代长江主要支流和干流的沉积有机质组成范围内,而偏离河口地区的表层沉积有机质组成,反映长江流域的高等植被是三角洲冰后期沉积有机质的主要来源,而水生生物有机质的贡献较少。冰后期早期河床相和晚期三角洲相的沉积有机质组成变化要大于中间的河漫滩、河口湾到浅海相沉积。冰后期沉积有机质和碳酸盐组成基本上可以反映冰后期长江流域的古气候变化特征,主要的古气候波动变化与孢粉研究结果相似;但全新世大暖期和古洪水等气候变化事件在沉积有机质组成上的反映不显著。显然,河口三角洲地区由于陆海相互作用强烈,沉积地层不连续,且沉积有机质来源比较复杂和沉积环境变化大,运用全岩有机元素和有机碳同位素以及CaCO3组成指示古环境有相当的难度和多解性,需要寻找更敏感与可靠的古气候与古环境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66.
通过对水银洞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的观测和热力学参数计算,探讨了成矿流体不混溶的热力学条件。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分为H_2O包裹体、CO_2包裹体和CO_2-H_2O包裹体三大类,并以富含CO_2-H_2O包裹体为特征,CO_2-H_2O包裹体可进一步划分为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和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加热时富H_2O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H_2O相;而富CO_2相CO_2-H_2O包裹体完全均一成CO_2相,而且二者的完全均一温度和完全均一压力一致,说明它们是同时期捕获的CO_2-低盐水不混溶流体包裹体组合。它们形成时的热力学条件是:形成温度236℃,形成压力324 bar(1bar=10~5Pa);共存两相流体密度:低盐水相0.900 g/cm~3,CO_2相0.314 g/cm~3;共存两相中CO_2的摩尔分数:低盐水相0.0376,CO_2相0.7337;水溶液含盐度w(NaCl)约为1.3%。 相似文献
67.
川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区之一.为了探讨该区上二叠统储层流体特征、天然气充注的时期,本文应用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区内上二叠统长兴组和吴家坪组储层中流体包裹体产出特征、岩相学特征、包裹体成分和显微测温,以及裂缝充填方解石的Sm-Nd同位素年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二叠统储层中存在三期油气包裹体,其组合依次为:少量液相烃包裹体→黄色、黄褐色液相烃包裹体+气液烃包裹体→气相烃包裹体+烃—水包裹体+沥青包裹体,测得与油气包裹体共生的气液水包裹体均—温度分别为71~111℃、117~148℃和149~217℃.根据气液水包裹体的均—温度,结合沉积盆地热演化史和储层埋藏史,确定上二叠统储层中三期油气充注时间分别为202~185Ma、182~169 Ma和167~120Ma,第三期裂缝充填方解石的Sm-Nd等时线年龄为126±11Ma.说明古油藏的油气充注始于燕山早期,燕山中晚期达到高峰,喜马拉雅期运动对早期形成的气藏起抬升、剥蚀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68.
69.
康定偏岩子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矿床为国内外罕见的氟镁石型金矿床。对其进行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研究,结果表明,该矿床矿物中普遍存在流体包裹体,且包裹体类型多样。在成矿过程中,即从成矿早阶段到主阶段,热液的温度、盐度、pH值降低,而氧化性有所增强。金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温(220-280℃)、中浅成(1.1-2.3km)、中盐度(86%-23.6%)、弱碱性(pH=7.21)和弱还原(Eh=-0.334V)条件下。 相似文献
70.
右江盆地是在杨子板块南缘早古生代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晚元古代-中生代沉积盆地,晚古生代以来盆地成矿-成藏流体的广泛活动,一方面形成了以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为代表的一系列低温热液矿床,另一方面保留了众多的油气、油气苗和沥青显示[1-2].本文通过对若干具代表性的古油藏和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右江盆地成矿-成藏流体的地球化学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