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2篇
地球物理   12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封闭与开放构造系中矿物包裹体特征研究——以华蓥山锶矿带为例朱创业李保华(成都理工学院,成都,610059)对大多数层控矿床而言,褶皱和断裂是两种常见的主要控矿构造类型。王嘉荫于1978年把褶皱区的应力系统称为封闭系,把断裂区的应力系统称为开放系。笔者...  相似文献   
12.
云南者桑金矿床载金矿物标型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者桑金矿床处在滇黔桂“金三角”构造带中,该矿床的形成经历了沉积成岩期、热液成矿期及表生氧化期,黄铁矿及毒砂为矿床的重要载金矿物。通过岩相学特征、标型矿物研究,发现热液成矿Ⅰ阶段中主要载金矿物为毒砂,热液成矿Ⅱ阶段为金矿化最主要阶段,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黄铁矿呈胶状、细粒状、破碎状;毒砂呈粗粒板柱状,维氏硬度偏低为其载金标型。晶胞参数测试表明,黄铁矿a值在5.4300~5.4325 Å之间,成矿Ⅰ阶段至成矿Ⅱ阶段a值逐渐变大。载金毒砂明显富S、Co亏As,导致bcβ均低于理论值。各成矿阶段的黄铁矿及毒砂中主量、微量元素及硫同位素组成呈现一定变化规律,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富含有机质的围岩。者桑金矿床为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3.
西藏马攸木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特征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霍艳  温春齐  李保华  孙燕 《地质找矿论丛》2004,19(2):100-104,113
西藏马攸木金矿床的热液期可初步分为5个阶段:氧化物阶段、金-黄铁矿阶段、银金-硫盐阶段、贫金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对各阶段流体包裹体的一般特征、成矿温度与压力、盐度与密度、气液相成分、氢氧同位素特征的研究,表明马攸木金矿床在成因上属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4.
明确塔里木盆地肖尔布拉克组储层的品质、规模及分布规律对指导寒武系盐下领域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柯坪地区苏盖特布拉克剖面的解剖,阐明了肖尔布拉克组主要发育与藻(蓝细菌)有关的微生物白云岩(层纹石白云岩、凝块石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和藻格架白云岩)、黏结藻屑白云岩、藻砂屑白云岩、泥—粉晶白云岩和含砂屑泥—粉晶白云岩,自下而上的岩相组合指示缓坡型台地沉积特征;孔隙类型主要为溶蚀孔洞,粒(晶)间溶孔和藻格架溶孔,总体具有中高孔—中低渗的特征,孔隙的发育与岩相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中藻砂屑白云岩和具有格架结构的微生物白云岩储层物性最好;通过二维地质建模及基于数字露头的三维地质建模,揭示了肖尔布拉克组储层具有较好的层位性、相控性和规模性,古隆起围斜部位的中缓坡丘滩体是储层发育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15.
大水沟碲矿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保华  曹志敏 《地质科学》1999,34(4):463-472
本文在对大水沟碲矿床各成矿阶段矿物共生分析、成矿温度、矿液成分研究的基础上,对成矿的其它物理化学条件,如pH、fO2、fS2、fTe2等作了热力学计算,并结合矿床地质资料,计算与分析了成矿过程中碲的迁移形式及富集机理。  相似文献   
16.
西藏马攸木金矿床流体物理化学条件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研究,西藏马攸木金矿床的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中-低温(140~311℃)、低盐度(<11.4%)、浅成(压力<35.46 MPa)、弱酸性(pH=4.566~4.750)和还原环境下(Eh=-0.782~0.232).通过对该矿床物理化学条件的研究,表明马攸木金矿床在成因上属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西太平洋暖池核心区表层古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应用16S rDNA文库技术对KX08-973-22站位(取名为CWP)水体样构建基因文库,得到了561个克隆,经分析处理后得到50个OUT(Operational Taxonimic Units).通过对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及统计...  相似文献   
18.
运用热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了CO2-H2O流体不混溶作用对Au的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水银洞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是一种富含挥发分(fCO2=70.79MPa)、酸性(pH=3.71)、还原性(fO2=0.50×10-36MPa)、中温(267℃)、具有超压(180MPa)性质的含Au(a∑Au=3.744×10-8mol/L)流体。当超压流体的封闭层——炭质页岩因断裂作用而被破坏时,热液体系的压力发生骤降(28.50~35.30MPa),CO2-H2O流体发生不混溶作用,并有大量CO2溢出。CO2的流失可使成矿溶液的CO2逸度和O2逸度降低(fCO2=0.80MPa、fO2=2.512×10-42MPa),酸碱度升高(pH=4.32),同时伴随温度的下降(224℃),成矿热液中Au溶解度的降低(a∑Au=3.790×10-9mol/L),从而快速沉淀下来成矿。  相似文献   
19.
根据流体包裹体显微观察,均一温度、盐度测定和激光拉曼分析结果,毛坝气藏储层中存在多种类型包裹体,包括气液H20包裹体、烃一H20包裹体、气相烃包裹体、沥青包裹体和含自然硫气液H20包裹体。在含自然硫气液H20包裹体中,自然硫的特征激光拉曼峰值是151.1cm^1~、217.9em^1和473.3cm^1。根据包裹体的产状、分布以及组合特征,可将本区下三叠统储层流体包裹体划分为3期。晚成岩期方解石中气液H20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04~206°c,盐度为4.03%~19.29%NaCl。温度和盐度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反映随着成岩环境的埋藏深度增加,地层中孔隙水的温度趋于升高,同时烃类与流体中SO42发生热化学还原反应(TSR),生成H2s和H20,使盐度降低。在区域抬升降温、降压期,由于外来流体的不均匀混合,流体温度、盐度进一步降低(均一温度为31~108℃,盐度为0.35%~4.03%NaCl),在低温及硫主要以H2s形式存在的条件下,02与H2s反应生成大量自然硫。在自然硫形成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pH值趋向于升高,lgf(02)趋向于降低。当温度为100℃时,自然硫在pH=2.9~3.4,lgf(02)=-50.61~-49.92的环境中形成;25℃时,自然硫形成于pH=1.9~6.5,lgf(02)=-69.30~-63.11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20.
福建沿海地区第四系较为发育,是研究晚更新世以来相对海平面变化的理想区域。本文以福建宁德NDQK5岩芯中产出的高分辨率介形类化石为研究对象,结合加速器质谱法(accelerator mass spectrometry, AMS)14C和光释光测年技术建立岩芯年代框架,重建了中全新世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结果显示,NDQK5岩芯中的介形类化石记录主要分布于4~17. 1 m段,对应年代约为8. 2~6. 9 ka BP。岩芯内共计识别出海相介形类23属26种,根据优势种以及特征种的相对丰度变化特征可将岩芯内的介形类动物群划分为3个组合:① 介形类组合A以Bicornucythere bisanensis和Sinocytheridea impressa为主,代表潮下带环境;② 介形类组合B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Neomonoceratina delicata为优势种,指示近岸内陆架的沉积环境;③ 介形类组合C以Sinocytheridea impressa和Loxoconcha ocellifera为主,代表潮间带的沉积环境。基于介形类组合的分布特征,本文推断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约在8. 2~7. 4 ka BP期间持续上升,并在约7. 9~7. 4 ka BP区间达到最高;7. 4~7. 0 ka BP期间海平面下降,随后再次上升。因此,介形类化石记录指示福建沿海地区在全新世高海平面背景下依然存在相对海平面的次一级波动。同时,结合已有福建沿海地区海平面变化驱动机制的研究结果,本研究推断8. 2~7 ka BP期间福建沿海地区的海平面变化可能主要受控于冰盖融水;7 ka BP后该地区的海平面波动可能受控于“冰川- 水均衡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