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119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272篇
海洋学   55篇
综合类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花岗岩成因类型与矿床组合是源区物质性质,深部作用过程和流体作用过程的地表记录,也是花岗岩与成矿关系研究的热点。在中国东南部,大致处于相同构造环境的与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矿床的铅同位素组成反映,成岩物质与成矿物质大致同源,可受到上覆不同层位岩相的同化混染。由于研究区不存在统一的古老基底,缺少共同控制因素,每个构造.岩浆.成矿区的花岗岩成因类型和矿床组合随基底变化而自成体系。据此,作者认为花岗岩成因类型和矿床组合与构造环境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02.
由基底片麻岩(内核)、剥离断层(接合面)及滑覆层状岩系(外壳)构成的佛坪穹隆构造,从其岩石组成、早期的运动学特征、变质变形改造和同位素测年资料综合分析,表明佛坪穹隆可能形成于印支期的主造山期前,并受印支期主造山期褶皱变形和燕山期逆冲、走滑作用的叠加改造。它经历了中元古代—前印支期隆-滑构造形成阶段,而与造山后期变质核杂岩明显不同,在造山带构造演化中具有重要意义。隆-滑构造发生的深部背景是造山带岩石圈垂向加积增生作用。该穹隆突出而重要地参与了秦岭造山带的形成与演化,具有重要的大陆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3.
胶辽地块古元古代沉积组合:年代与层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变质岩石组合、成矿特征等方面对比研究,证明胶辽地块古元古代粉子山群、北部辽河群、老岭群可对比,荆山群和南部辽河群、集安群亦可以比,相应的北部和南部变质地层为同时异相。通过对各群同位素年代学资料的收集总结,表明它们沉积于2.5至1.9Ga期间,变质作用起始于2.2Ga,终止于正.6Ga。以辽河群为例,各岩组的原岩恢复及沉积环境讨论,表明整个裂陷带经历了从裂谷盆地向被动大陆边缘转化。最后于该活动带南缘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的,反映了该活动带完整的层序沉积环境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04.
胶辽地块古元古代花岗岩类型及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据辽东半岛古元古代花岗岩详细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三类古元古代花岗岩的形成环境不同,属该区古元古代构造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即早期花岗岩(二长花岗岩)代表造山期前裂谷化阶段的产物,中期花岗岩(斜长花岗岩)代表造山期收缩碰撞阶段的产物,晚期花岗岩(环斑花岗岩)属造山期后伸展塌隐阶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5.
中国东南沿海中生代火山岩叠置在几个不同的基底构造单元之上,不同单元内的火山岩在锶、钕同位素组成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其中隶属于下扬子亚板块的浙西-赣东北区火山岩的^87Sr/^86Sr初始值普遍较低,而^143Nd/^144Nd初始值则较高。  相似文献   
106.
论南京娘娘山碱性岩浆房的梯度及基成因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研究了娘娘山碱性火山杂岩体中矿物斑晶和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发现它们 定位前在岩浆房中就存在着物质成分的梯度和分带性。提出并论证矿物的分离结晶是该岩浆房中 梯度形成的主要机制,但由对流所控制的热重力扩散作用对岩浆房中成分梯度的形成也具一定的 影响。  相似文献   
107.
花岗质片麻岩是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主孔0-2000m深度范围内出露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集中分布于1113.14-1596.22m之间,而在0-1113.14m和1596.22-2000m深度范围内主要以“夹层”形式赋存于副片麻岩和(退变)榴辉岩中,夹层的厚度为0.54-5.82m左右。花岗质片麻岩累计厚度430.98m,占2000m岩心的21.55%左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主孔中花岗质片麻岩SiO2含量普遍偏高,为71.55%-77.18%之间,Al2O3含量为11.54%-13.57%。TiO2、Fe2O3、FeO、MnO和MgO含量则明显偏低,其中Fe2O3 FeO总量为1.05%-2.94%,MgO=0.06%-0.59%。CaO含量为0.30%-2.65%。Na2O和K2O含量变化相对较大,分别为0.29%-4.06%和2.90%-6.67%之间,且大多数样品K2O含量高于Na2O含量。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右倾式的特点,轻稀土相对富集,而重稀土相对亏损,具有强烈的负Eu异常,Eu/Eu=0.21-0.26之间。在标准化蛛网图上,则显示Ta、Nb、P和Ti的明显亏损以及中等-强烈的负Ba异常,Ba/Ba=0.25-O.64之间,平均值为0.45左右。上述主元素、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与中国大陆科学钻探预先导孔CCSD-PP1岩心以及东海及其邻区地表露头的花岗质片麻岩的化学成分十分相似,具有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采用激光拉曼技术,配备阴极发光测试,确认中国大陆科学钻  相似文献   
108.
大别山东部花岗片麻岩的锆石U-Pb年龄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花岗片麻岩是大别山区除超高压变质杂岩外的另一种重要岩石类型,本文测得南大别二长花岗片麻岩中单颗粒锆石U-Pb不一致线的上交点年龄为789±43 Ma.位于五河一水吼韧性剪切带南缘的糜棱岩化二长花岗片麻岩中锆石的207Pb/206Pb表面年龄接近一致年龄,为715~777 Ma,平均757 Ma,U-Pb不一致线的上交点年龄为815±70 Ma,下交点年龄为482±167 Ma.北大别石英二长片麻岩中锆石207Pb/206表面年龄的变化范围较广,介于594~700 Ma,平均为649 Ma,U-Pb不一致线的上、下交点年龄分别为814±97 Ma和477±77 Ma.这说明这些正片麻岩的侵位时间范围大致为750~850 Ma的晚元古代;南、北大别正片麻岩中的锆石年代学显示它们可能具有相似的形成与演化历史;约480 Ma前后的加里东运动对大别山地区可能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9.
湖北红安群的原岩形成时代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对红安群中两个不同类型的花岗质侵入体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在位于红安群之下的双峰尖岩体中获得岩浆侵位年龄为(813±6)Ma,在侵入于红安群中的高格岩体获得岩浆侵位年龄为(638±142)Ma,高压变质年龄为(229±22)Ma。结合目前在扬子板块和大别造山带内部获得的一系列新元古代年代学数据,认为红安群变质杂岩中沉积地层的形成时代应限制在825~630Ma之间,是扬子大陆基底在新元古代裂解的产物。这套岩石在印支期(约230Ma)华北与扬子板块碰撞过程中经历了低温高压蓝片岩—榴辉岩相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10.
桐柏山造山带南麓随州枣阳地区的超镁铁镁铁质岩墙(床)群分为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橄长质岩墙(床)群和变质的基性岩墙群。其中橄长质岩墙(床)群未经历过任何变形和变质作用的影响,其侵位时代应不早于区内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时间(220~240Ma),可能属晚造山或后造山岩浆作用的产物。这些橄长质岩墙(床)群中主要造岩矿物为橄榄石、斜长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含少量金云母。其中橄榄石的Fo介于72~78之间,为贵橄榄石;斜长石以倍长石为主,少数为拉长石;单斜辉石主要为普通辉石,少数为透辉石;金云母中含较高的Ti O2(3.36%),属钛金云母变种。橄榄石和普通辉石之间的平衡温度主要介于1120~1165℃之间,普通辉石的结晶温度为971~1079℃。橄长质岩墙(床)群在地球化学上以高Al2O3(17.25%~20.20%)和MgO(9.56%~15.30%)含量、高的MgO/FeO*值(1.26~1.76)以及低Ti O2(0.33%~0.58%)和低碱(Na2O K2O=1.64%~2.23%)为特征,过渡元素的丰度(Cr=70~125μg/g、Ni=251~518μg/g、Co=54~75μg/g)和Mg#值(54~67)均较高,其性质可近似代表上地幔部分熔融所形成的母岩浆。稀土元素含量低(ΣREE=18.66~35.42μg/g),轻、重稀土元素之间的分馏程度较强,(La/Yb)N=4.4~4.7,尤以强的Ba、Sr及Eu正异常(δEu=1.31~1.49)为显著特征,表明其中有较多的富钙斜长石聚集。高场强元素Nb、Ta、U、Th以及Zr和Hf无明显异常,不同于区内早古生代玄武岩所揭示的富集型上地幔的地球化学特征,而与造山带内及前、后陆地区古近纪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非常相似,可能表明造山带山根拆沉后,发生过软流圈地幔与大陆岩石圈地幔强烈的相互作用。橄长质岩墙群的出现说明俯冲板块的后缘曾发生过岩石圈范围的强烈拉张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