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10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65篇
海洋学   8篇
自然地理   2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红土·黄土·全球变化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南热带区红土的分期及其时间序列和红土中的古环境记录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联是华南第四纪研究中的两大重要问题。本文重点讨论了多旋回的红土-沉积系列和红土-火山岩系列的时代及其环境记录所反映的华南气候、构造环境变迁的多旋回性,并指出红土系列也是全球变化的良好信息载体之一,华南环境变迁的多旋回性与黄土-古土壤系列、冰碛系列以及河-湖相系列所记录的全球变化的多旋回性振荡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准周期为0.8Ma、0.4Ma、0.1-0.08Ma和0.04-0.02Ma的环境变化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反映。  相似文献   
62.
对南海西南陆坡区SA08-34柱状样浮游有孔虫进行了定量统计分析,并采用古生态转换函数FP-12E计算各样品所代表的海水表层古温度(SST),结合14C测年和CaCO3分析结果,揭示了该海域末次冰期以来的古海洋学特征。末次冰期以来SST具有较大的变化,其中冰后期SST冬季为24.85~26.23℃,夏季为28.81~29.36℃,季节温差为2.66~4.47℃;末次盛冰期SST有明显的周期性波动,SST冬季为23.60~26.86℃,夏季为28.45~29.63℃,季节温差为2.34~5.09℃;末次间冰段SST冬季为23.48~27.57℃,夏季为28.82~29.73℃,季节温差为2.16~5.34℃。南海西南陆坡区在末次冰期出现6次明显的海水表层降温事件,其中“新仙女木”事件的年代约为11.75~12.38 kaBP,H1—H4事件的年代分别约为15.51~16.76、21.15~22.40、26.79~27.42和34.31~34.94 kaBP。  相似文献   
63.
稀土元素(REEs)作为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的示踪剂,能有效反映土壤环境变化。为了评价云浮硫铁矿开采、利用过程中对周边表土REEs含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本文采用酸溶法利用ICP-MS测定了采自云浮硫铁矿周边57个表土和2个粉尘样品的16种稀土元素含量,并通过统计分析、克里格空间差值和因子分析等法探讨了其可能来源及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硫铁矿开采过程中产生的酸性废水和粉尘是影响矿区周边表土稀土元素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轻稀土元素及重稀土元素Gd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主要受来自矿区粉尘的影响;重稀土元素(Gd除外)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规律,可能受来自尾矿区酸性废水的影响。Eu*的负异常和Ce*的正异常主要受华南湿热的氧化条件影响,但采矿导致的土壤酸化也是Ce*正异常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稀土元素对硫铁矿矿区周边土壤环境的变化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且可为污染土壤修复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4.
黄土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有关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原生植被类型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土壤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δ13Corg)是区域植被中C4/C3植物相对丰度的灵敏指示器,对黄土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的研究可以部分地重建过去的植被类型变化历史,并可探讨与此有关的气候、环境问题。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古土壤发育阶段δ13Corg偏正于黄土沉积阶段,表明随气候由冷干向暖湿转变黄土高原C4植物相对丰度上升,然而在C4植物相对丰度上升的主要驱动因素上仍存在夏季风和温度两种观点。相应的在空间上,C4植物的相对丰度无论冰期还是间冰期都是由黄土高原东南向西北递减。而基于黄土δ13Corg的研究认为黄土高原历史时期一直以草原为主,不存在大面积的森林。尽管已有的研究对黄土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分布和变化的一般性规律取得了共识,但在研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在黄土δ13Corg变化机制上还存在争议,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5.
试论南海新构造运动的时限及其差异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南海地形地貌、地质地球物理剖面资料、重磁场异常、地壳结构特征和岩石圈动力学环境,对南海新构造运动起始时限进行了新的解释。传统的观点是把新近纪作为新构造下限,依此观点,南海地区在古近系、新近系之间应为不整合接触,但在此阶段并没有发生重大变革的构造事件。而符合南海地区准平原化阶段的时代是在中中新世末至晚中新世(N12/N13)之间,在此时段普遍存在区域构造不整合接触和地层缺失、断裂、变形及火山活动等构造变动事件。本文把中中新世末作为南海地区新构造运动开始的时间。通过对南海地区中中新世末至晚中新世之间的构造变动事件的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新构造运动在不同地点有时间和强度的差异性、构造运动的差异性、沉积相和沉积建造的差异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66.
土壤和风化壳的宇成核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厚云  朱照宇 《热带地理》1999,19(4):365-370
简要介绍了土壤和风化壳剖面中宇成核素的收支情况和累积, 并通过几个实例介绍了国外和境外一些土壤和风化壳的宇成核素研究情况: 土壤和风化壳的年龄和表面侵蚀速率, 坡地土壤的生成速率和蠕滑速率, 土壤面的地貌演化过程, 以及一些土壤侵蚀事件研究。土壤和风化壳的宇成核素研究多数都要在一些假设条件下进行, 因而受到很大限制。不过尽管如此, 仍不妨碍进行土壤和风化壳宇成核素研究的尝试性工作。只是应该注意, 进行这类工作时首先要对研究地区的地质过程有清楚了解, 并尽可能与相关资料进行对比, 以期对结果给予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67.
地质灾害的研究必须基于其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双重属性特征,并把它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研究;风险评估是这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重中之重内容,也是新世纪地质灾害防灾减灾领域的前沿和热点.鉴于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初步探讨了区域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即基于格网单元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基于行政单元的社会经济易损性评价和基于危险度和易损度乘积的区域风险评估.同时以广州市崩塌灾害为例,采用该模型进行评估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8.
华南玻璃陨石的原生层位及其事件地层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华南大玻璃陨石分布于广西、广东和海南。根据广东西部和海南岛实测的两类含玻璃陨石的地层剖面——第四系北海组与湛江组界线附近的连续剖面和与湛江组顶部剥蚀面相当的原始台地剖面。玻璃陨石从产状来看可分为埋藏的原生撒落型、暴露的原生撒落型和次生搬运型等几类,赋存的原生层位是北海组中-下部的组内剥蚀面,而不是北海组与湛江组的界面;发现了玻璃陨石及其层位附近的某些元素异常以及早更新世晚期-中更新世早期存在的环境事件与灾变,指出将华南玻璃陨石事件与华北黄土和南海深海盆沉积中的微玻璃陨石进行准确地层对比的必要性,并从玻璃陨石的研究中引入事件地层学及其与全球变化关联研究的新思路。谨以此文深切悼念我国第四纪地质及第四纪冰川地质的优秀科学家吴锡浩先生。   相似文献   
69.
中国东部地带表土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中国东部从黑龙江省到海南省的纵向大断面50个表土样品的稀土元素(REE)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其平均含量高于中国土壤和世界土壤的平均值;其稀土元素组成特点表现为轻稀土(LREE)富集,重稀土(HREE)亏损,Eu的负异常和Ce的正异常;未发现稀土元素总量∑REE和轻重稀土比值∑LREE/∑HREE随纬度或年均温度、年降水量有明显的地带性规律变化;δCe值的分布特征显示在气候达到南亚热带-北热带地区的湿热程度及风化强度时,表土才会出现显著的Ce正异常;在Ce/Eu对Eu/Sm图解上不同母岩类型的表土参数差异明显,尤其是玄武岩发育的表土与中酸性岩石和沉积岩发育的表土之间具有明显差异。本研究表明,中国东部表土的稀土元素分布特征没有明确的气候带示踪意义,而主要具有成土母质类型示踪意义;δCe值的显著正异常可以示踪南亚热带-热带气候;由于影响因素复杂,各种特征参数的细微变化对沉积物成因、物源区以及区域气候的指示意义尚待积累更多的数据并参考其他环境指标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70.
邱世藩  朱照宇  吴翼 《热带地理》2011,31(3):251-256
介绍了中国南方红土的年代学发展状况,指出前人的红土研究主要集中于松散沉积物型红土剖面,在很多情况下利用常规的定年技术难以直接获取剖面的绝对年代信息.利用风化壳中次生矿物的析出时间作为风化剖面的形成时间无疑是最合理的定年方法,国内已有的风化年代学进展来自以隐钾锰矿为代表的锰钡矿族锰氧化物的40Ar/39Ar法定年.风化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