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96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206篇
海洋学   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6 毫秒
61.
朱光  牛漫兰等 《地质学报》2002,76(3):325-334
郯庐断裂带内一系列走滑糜棱岩类的^40Ar/^39Ar测年表明,郯庐断裂早白垩世发生了左旋走滑运动。这一大规模的走滑运动,造成了两类走滑构造,一类为变质岩中低绿片岩相左旋韧性剪切带,另一类为中生代火成岩、沉积岩中的脆性、脆-韧性左行平移断层。这反映断裂带的走滑运动从早白垩世初期持续到早白垩世后期。断裂带的走滑运动诱发大规模的、以富钾、中酸性为主的岩浆活动。地球化学分析显示,这些岩浆岩既有壳源的信息,也有幔源的贡献,反映是断裂减压、壳-幔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岩浆活动,也暗示断裂带在走滑期切入壳-幔边界。该断裂带走滑运动中,除了在莱阳盆地形成了拉分盆地外,还在合肥盆地东部造成了走滑挠曲盆地,控制下白垩统朱巷组的沉积,郯庐断裂带早白垩世走滑运动中的构造、岩浆、沉积事件,是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高速斜向俯冲的结果,属于滨太平洋构造。  相似文献   
62.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的浅部挤压活动与深部过程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郯庐断裂带晚第三纪以来持续遭受着挤压 ,使前期大规模的断陷盆地抬升、消亡 ,近代还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活动带。断裂带所遭受的近WE向的挤压 ,是西太平洋弧后扩张和印度板块向北碰撞中的构造挤出作用产生的区域动力。断裂带在新生代挤压活动中切入上地幔 ,出现了地幔剪切、地幔交代、部分熔融等深部过程 ,最终形成了挤压背景下的陆内断裂带大规模的玄武岩喷发  相似文献   
63.
在晚侏罗世华北克拉通东部破坏之初出现了区域性隆起,全区缺失上侏罗统沉积.在早白垩世早期.出现了区域性的伸展活动,断陷盆地形成,克拉通南、北缘伸展活动最强,北部燕山构造带以出现变质核杂岩为特征,南部出现宽裂谷型盆地.早白垩世中期华北克拉通东部普遍出现了火山活动与岩浆侵入.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上以出现窄裂谷型盆地为特征.沿北北东走向的郯庐断裂带断陷活动最强.这些断陷盆地的演化过程揭示,经历地表抬升后,克拉通破坏之初的岩石圈热而弱,从而形成变质核杂岩或宽裂谷型盆地.这期间的破坏强度在空间上具有不均匀分布的特征.受控于早期岩石圈地幔的结构.经过早白垩世中期的大量岩浆活动之后,早白垩世晚期克拉通岩石圈温度降低、强度变大.从而利用早期大型断裂构造形成窄裂谷型盆地.这些现象支持华北克拉通东部晚中生代的岩石圈减薄是以逐渐拆沉机制为主.  相似文献   
64.
郯庐断裂带的脉动式伸展活动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郯庐断裂带于晚白垩世至早第三纪经历了强烈的伸 展活动,普遍控制发育了断陷盆 地。断裂带中、南段的伸展活动起始于晚白垩世早期,而北段起始于早第三纪早期,具有明 显向北迁移的规律。断裂带的伸展活动呈脉动式渐进发展。现已发现在晚白垩 世至早第三纪该断裂带发生了6次伸展事件,在所控制的盆地内相应有明显的沉积响应。断 裂带伸展活动的影响和规模由早至晚逐渐扩大。这些伸展活动的迁移现象和脉动式发展与同 期的太平洋板块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5.
66.
利用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和气相色谱/质谱分别对原油的饱和烃和芳烃组分进行分析,比较了一些常用的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在两种仪器上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计算的23个常用油气地球化学参数中,有10个参数的偏差在5%以内,说明部分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在两种不同的仪器上分析结果基本一致.但对于伽马蜡烷/αβ-藿烷、Ts/Tm、2-乙基萘/1-乙基萘(ENR)、(2,6-二甲基萘+2,7-二甲基萘)/1,5-二甲基萘(DNR)等参数,两种仪器的结果偏差较大;一些低含量的化合物在常规的色谱-质谱上检测不到,无法获得相关的地球化学参数.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常规色质在分析时受色谱柱分离能力和柱容量的限制,化合物易形成"共馏峰",影响峰面积积分结果,低含量的化合物易受基线噪音和其他物质的干扰而无法检出.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在有效消除"共馏峰"及分离能力上要强于常规色质分析,能得到相对更真实的基线,在化合物的峰面积积分结果上更为精确,从而得到更客观的油气地球化学参数.因此,全二维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可能成为油气地球化学研究的有效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67.
渤海湾盆地南堡大油田的形成条件与富集机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近年来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发现了南堡大油田,南堡凹陷成为渤海湾盆地油气富集程度最高的富油凹陷之一.通过大量的采样分析工作,发现了南堡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特别是沙三4亚段发育高丰度的优质烃源岩,TOC高达5%以上,有效烃源岩厚度在250m左右;镜质体反射率(Ro)在0.8%以上,无定形体和藻质体是烃源岩...  相似文献   
68.
张水昌  朱光有  何坤 《岩石学报》2011,27(3):809-826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 TSR)是发生在油气藏中复杂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它不仅会引起含H2S天然气的富集,其产生的酸性气体对碳酸盐岩储层还具有明显的溶蚀改造作用。本文基于黄金管热模拟实验,研究了TSR反应对原油裂解气的生成的影响,发现这种氧化还原反应的存在能明显降低原油的稳定性,促进具高干燥系数的含H2S天然气的生成。结合原位激光拉曼实验结果,证实了实际油藏中启动TSR反应的最可行的氧化剂应该是硫酸盐接触离子对(CIP)。全面探讨了影响TSR反应的地质和地球化学因素,提出除了初始原油的组分特征、不稳定含硫化合物(LSC)的含量外,地层水的含盐类型及盐度同样是控制TSR反应的关键因素。同时,基于大量地质分析,发现TSR对碳酸盐岩储层具有明显的溶蚀改造作用。结合溶蚀模拟实验,提出了酸性流体对碳酸盐储层溶蚀改造的机制,且深层碳酸盐岩层存在一个由TSR作用形成的次生孔隙发育带。研究认为,烃类与硫酸盐矿物的氧化还原反应与其产物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改造是TSR作用的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相互依存和制约。  相似文献   
69.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具有寒武系特征原油的分布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油气资源十分丰富,油气成因复杂。海相原油主要来自于寒武系或奥陶系烃源岩,或者二者混源。其中,对混源油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随着勘探的深入和精细,需要定量回答油气的混源比例。本文根据不同端元油的人工混源配比实验,发现生物标志化合物具有随混源比例变化的特征,建立了混源比例与生标参数之间的关系式,并对塔北地区混源油中寒武系原油比例做了定量计算,进而研究了其分布规律与成因机制。研究认为,塔北地区原油主要来自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寒武系烃源岩有少量贡献。从空间分布上来看,具有从西到东、从浅至深,混源油中寒武系烃源岩来源的原油比例具有逐渐增高的特点,高比例寒武系来源原油的混源油主要分布在轮南低凸起的桑塔木断垒带东侧和轮东断裂周围,明显受烃源岩分布、输导体系和成藏过程等因素控制,该研究对进一步认识塔北地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规律,以及指导油气勘探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苏北盆地南部的高邮凹陷,是一古近纪半地堑式断陷盆地。其中发育了近东西向、北东东向与北北东向3套断层系统。高邮凹陷基底存在着中三叠世末前陆变形所形成的北东东向逆冲断层与晚侏罗世北北东向左行平移断层。古近纪期间该凹陷处于近南北向拉伸的区域伸展应力状态,近东西向断层就是在此应力作用下新生的正断层。高邮凹陷边界上总体北东东向的真①断层、吴①断层与柳菱断层皆是追踪北东东与北北东向两组基底断层而发育的,并以前者为主。它们呈现为右行平移正断层活动,因而真①断层派生了3条左阶雁列状的真②断层。凹陷中、西部大量出现的北东东向断层,一方面是由于南、北边界上北东东向断层影响了局部应力状态,另一方面也有部分是复活的基底断层。凹陷内部北北东向断层皆为复活的基底断层,以活动早、规模小为特征。高邮凹陷各类基底断层的复活方式包括形成直接复活断层、派生雁列状断层、断续分布断层与连接断层。高邮凹陷断层系统的形成机制表明,区域应力状态与基底断层是决定断陷盆地内断层系统方位与活动方式的两个关键因素,基底断层的作用与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