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5篇
  免费   287篇
  国内免费   366篇
测绘学   102篇
大气科学   202篇
地球物理   217篇
地质学   888篇
海洋学   24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85篇
自然地理   13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32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46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66篇
  2005年   59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65年   5篇
  1958年   6篇
  1957年   3篇
  1948年   2篇
  192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浅层高氟地下水元素的组分存在形式与地方性氟病之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邢台山前平原浅层高氟地下水中F,Ca,Mg的组分存在形式与地方性氟病患病率之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F,Ca,Mg元素对地方性氟病之影响不仅取决于F,Ca,Mg的总浓度,而且与各种元素在地下水中的组分存在形式密切相关。元素的给分存在形式不同,对地方性氟病的影响不也不。根据患病率与aMgF^+成正相关,与aF^-/aMgF^+成负相关,以及浅层高氟地下水中MgF^+活度高的异常情况可以说明MgF^+对  相似文献   
142.
福建省古生代至中生代大地构造演化的格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边效曾  褚志贤 《福建地质》1993,12(4):280-291
松溪—长汀断裂带和福州—永定断裂带是控制福建古生代及以后大地构造演化的两条北东东向的断裂带。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前者是加里东期的地体碰撞带,沿线分布了构造混杂岩、变质超基性岩体、具有角闪岩相和中压矿物的变质岩以及同碰撞型花岗岩体,以后又发育为A型俯冲带;后者是发育于加里东构造层之上的海西期张裂带,在形成海西期的福州—永定海峡的同时,产生了石炭纪海底双模式火山岩及层控铁矿,印支期的碰撞活动使海峡封闭并发育A型俯冲作用。由此,北东东向的松溪—长汀断裂带和福州—永定断裂带可以将福建划分为三个古生代的构造地层地体:闽北地体、闽中地体和闽东南地体。通过对福建省古生代地体构造分析、古地磁测量及古地理重建,展现在我们眼前是:华南(其中包括福建)在古生代中期从冈瓦纳大陆分离出来后,横渡特提斯海,在古生代末至中生代初到达劳亚大陆,与中朝板块碰撞引起了福建地体间强烈的造山运动。  相似文献   
143.
作者分别在澳大利亚西部Pilbara—Hamersley地区(3.5~2.5Ga)和格陵兰Isua地区(3.8Ga)采取了50个沉积岩样品,并进行了常量和痕量元素分析。此外,为了获取有关太  相似文献   
144.
20个样品分别取自南非巴比顿山Onverwacht组(3.5Ga)和Figtree组(3.4Ga)的燧石和页岩,通过激光消融技术对个别黄铁矿晶体(直径100~300μm)的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测定,并与美国宾夕法尼亚系页岩样品中的50个晶粒进行了对比。巴比顿样品的δ~(34)S值从-3.5‰~+8.4‰,平均值为+2‰.50个选自10cm~3样品的黄铁矿晶粒,其δ~(34)S值为11.6‰,δ~(34)S频率曲线偏向正伉。该δ~(34)S特征表明,形成黄铁矿的  相似文献   
145.
晚奥陶世五峰期扬子板块沉积模式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本文从沉积相分析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来探讨扬子板块在晚奥陶世五峰期的沉积模式,认为五峰期扬子板块南部为古陆,东西北为断续分布的碳酸盐岩台地、生物礁和隆起区所环绕,中部为半封闭的浅水滞流海盆,稀土元素分析表明扬子扳块中部广泛分布的五峰组形成于陆浅海而非深海小洋盆。  相似文献   
146.
吴福曾 《地质论评》1958,18(6):450-453
本刊第18卷第2期刊登了吴光荣同志的“华东煤质变化规律及其所受的变质作用”一篇论文,文章主要论述了“华东地区的区域变质作用不显著。动力变质作用在华东似不存在。”“接触变质对华东煤的变质有显著的影响。”文章也列举了许多资料来证实其理论。这些资料对进一步研究华东煤的变化规律和所受  相似文献   
147.
一、前言为了在野外进行地表渗水试验方便和所获得的资料正确起见,因此作者从现有的理论水平和结合具体的情况.将马连奥塔容器进行了改进。而设计出新的容器。希望同志们在实际应用中帮助作者对该改进后的容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批评。此文图画由朱玲琳同志清绘,特此致谢。二、两种容器之对此在对此两种容器之先,必须明确该新的容器是适  相似文献   
148.
149.
南海岩石圈结构与油气资源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是中国唯一发育有洋壳的边缘海,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油气勘探表明,南海的油气田分布在北部、西部和南部陆缘沉积盆地内,而大中型油气田集中分布在西部海域盆地中,自北而南有莺歌海—琼东南盆地、万安盆地、湄公盆地、曾母盆地和文莱—沙巴盆地,且以含气为主,含油次之。此外,这一区域深水区还存在多个潜在的大型含油气盆地。研究发现,南海的油气分布与深部岩石圈结构有密切关系。在构造上,南海的含油气盆地位于岩石圈块体边缘或之上,受控于大型岩石圈断裂的发育与演化。在油气富集的盆地中,莫霍面显著凸起,与盆地基底形成镜像,地壳厚度最薄处仅数千米厚,热流值明显较周围地区高,热岩石圈厚度大大减薄。地震层析成像结果反映,这些盆地深部发育一条规模宏大的北西向上地幔隆起带,自红河口向东南穿越南海西部海盆,一直延伸到婆罗州东北部地区,在宏观上控制了南海的油气分布与富集。  相似文献   
150.
基性岩墙群代表了陆壳伸展裂解事件,可为大陆再造及造山作用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提供时间约束。本文利用LA-ICPMS方法对秦祁造山带接合部位陇山岩群中首次报道的基性岩墙群进行了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440Ma左右的年龄。结合区域资料,认为在中央造山带中段可能普遍存在440Ma左右的一期伸展裂解事件。这一信息对中央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及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