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4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37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82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91.
贺菊瑞  王爱国  芮行健  曾勇 《矿物学报》2007,27(Z1):339-340
皖赣地区的中元古界主要出露在江南地块的南北周缘和华夏地块北缘的局部地段.某些喷发作用强烈的边缘裂谷火山岩带,可以形成同生喷流沉积型块状硫化物铜矿层,如铁砂街、黄土岭等地,构成了中小型富铜矿床.  相似文献   
92.
曾勇 《古地理学报》2007,9(5):513-518
文章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内蒙古准格尔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的腕足类物种多样性、沉积环境进行了综合研究,指出本区海进序列的腕足类物种多样性远高于海退序列;规模较大、具有一定水深的海进序列是腕足类动物辐射、分异、物种多样性升高的重要环境体系;本区腕足类辐射起步于晚石炭世早期之初,物种多样性出现了3次峰值(晚石炭世早期之中期、晚石炭世早期之晚期、晚石炭世晚期之中期),其中晚石炭世早期之晚期是本区腕足类物种多样性的顶峰期。  相似文献   
93.
生物资源的开发与开发经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可以说,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是生物资源不变的基础,而社会、经济、文化、行政等环境条件的灾害程度与自然创新能力是生物资源开发的支撑和保障。采用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的环境、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64个三级指标、78个四级指标建立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攀西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攀西地区除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综合值较高外,其余指标相对都较低。攀西地区知识创造能力是最薄弱环节, 特别是凉山州,知识创新能力的综合值仅为7.99,不到四川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约为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4。知识流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在攀西也十分落后。攀西地区创新能力与东中西部地区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除知识流动综合评价值、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高于西部平均值、技术创新的经济绩效高于中部地区平均值外,其余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差距。针对差距从技术研发、成果推广、技术交易、风险投资、融资担保、人才交流、管理咨询、信息网络系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等方面提出了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4.
赣东北地区中晚元古代的岩浆作用与构造环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调研认为赣东北地区中晚元古代岩浆岩包括:蓟县纪-青白口纪早期的斜长花岗岩、蛇绿岩套、拉斑玄武岩、钙碱性火山岩、强过铝花岗岩;青白口纪晚期的双峰式火山岩、岩浆混合岩、钾玄岩和基性岩墙;南华纪的碱长花岗岩和地幔岩等。它们分别是与B型俯冲作用有关的弧盆系、与造山后伸展的的裂谷系及非造山大地构造环境中产生岩浆岩组合,显示该区在蓟县纪-青白口纪早期发生两次B型俯冲作用和青白口纪期的大规模裂陷以及南华纪造山活动的已趋稳定。中晚元古代是一个分期明显、岩类完整、演化连续的造山旋回。  相似文献   
95.
沈树忠  曾勇 《现代地质》1994,8(4):413-419
本文从植物群总体特点入手,结合沉积环境分析和化石埋藏特征对义马组下含煤段植物的古生态进行了研究.根据植物群的生活习性和生境不同,将本区下含煤段植物群划分出二个植物群落──湿地植物群落和低地植物群落,并通过对植物群的组成成分、叶相进行分析和复合分异度、均衡度计算,认为本区植物群当时是一种生活于暧温带──潮湿气候条件下的植物群.  相似文献   
96.
川西地区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中段,地震活动非常强烈。本文通过区域活动构造格架、地震活动性及现今地应力场的研究,建立了该区弹塑性有限元模型。首先根据震源机制解、实测地应力及地形变测量等资料,对现今地应力场及力源机制进行了反演。然后通过不断调整模型的边界力量值及介质力学参数,模拟了1893年以来四个地震幕地震的迁移过程.并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未来地震幕的地震危险区。最后从断裂力学观点出发,建立了震级与地壳应变能密度和地震破裂带长度的近似关系,估计了川西未来地震幕地震危险区的最大震级。  相似文献   
97.
在分析了2018年5月23日—24日北疆沿天山一带典型的地形暴雨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水汽输送和暴雨云系特征的基础上,利用高分辨率数值模式WRF3.8.1对暴雨过程进行模拟,在模拟结果与实况较为吻合的基础上,利用模拟资料对暴雨动力过程和云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两脊一槽”的环流形势是此次暴雨发生的环流背景,东移过程中不断加深的中亚低槽是此次暴雨的影响系统。巴伦支海的水汽经过西西伯利亚平原多次转向输送至暴雨区,为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水汽条件。积层混合云快速移过暴雨区使较强降雨持续了约6 h。(2)高分辨率数值模式WRF能较好地反映出此次暴雨过程的降雨性质、雨带分布特征和大值中心位置。模拟结果显示低空急流在向天山移动过程中,受天山地形阻挡抬升,在沿天山一带形成了显著的辐合和上升运动,为此次强降雨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3)有利的动力条件使水凝物粒子(冰晶、雪、霰、云水、雨水)能够在北疆沿天山一带地区不断聚集、增长从而形成大值中心,固相粒子与液相粒子在垂直分布上相交的区域存在固—液粒子转化,有利于降雨强度的增强,其中霰粒子和过冷云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8.
本文根据西安市区200多个深度大于80米的钻孔资料,将剖面的土层组合归纳为16种类型,用Wilson-θ法作地震反应计算得到各类剖面的地表最大加速度反应谱,勾划了西安市区最大加速度等值线图和反应谱类型分区图。通过分析对比作者认为,地貌单元对地震动分区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地貌单元内的土层组合对地震动起着局部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
利用风云卫星资料、地面自动站资料、NECP/NCAR(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7日一次中亚低涡背景下新疆阿克苏地区强对流过程的干侵入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对流天气发生在稳定的"两脊一槽"环流形势下,产生于中亚低涡底部西北气流中。强对流过程伴随着α-中尺度对流云团的发展和低层α-中尺度涡旋的活动,强对流天气发生在α-中尺度对流云团TBB梯度最大处和低层生命史较短的α-中尺度涡旋配合切变线活动期间。(2)干侵入增强了大气的位势不稳定,为对流发展储备充沛对流有效位能,为α-中尺度对流云团和α-中尺度涡旋的发生、发展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3)应用湿位涡对干侵入过程诊断分析发现,低层湿位涡的垂直分量(MPV1)负值带(湿位涡的水平分量(MPV2)正值带)的分布和移动代表了低层对流(斜压)不稳定区和辐合区的分布和移动,强对流发生在MPV1负值中心(MPV2正值中心)附近。中低层负的MPV1、正的MPV2有利于低层气旋式涡旋发展,涡旋演变为切变线,将水汽和能量向上输送,产生强对流天气。  相似文献   
100.
为探究雹暴过程中单体相互作用的演变特征,利用X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和二维闪电监测数据,结合常规气象探空和ERA5再分析资料,分析了贵州威宁县2018年4月30日一次雹暴天气过程中单体合并特征。结果表明:本次雹暴天气主要受两单体合并影响,合并初期有“云桥”现象发生,两单体的强降水促进了连接处的增长;合并使对流系统整体加强发展,初期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的相互作用使雷暴回波顶高降低;冰雹粒子在合并阶段呈现增长趋势,大值主要出现在合并结束前6 min和合并后6 min。本次天气过程中,负地闪频次占总地闪的94%;闪电频次在合并阶段出现跃增现象且达到峰值,较大的上升速度使得低密度霰和冰晶的增速超过高密度霰增速的5倍,低密度霰与冰晶粒子之间非感应碰撞是主要的起电过程;合并完成后,回波顶高下降,上升气流减弱,大粒子下落,受附近新生对流的影响,系统的霰粒子与冰晶粒子数短暂增加,闪电发生频次再次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