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2篇
  免费   104篇
  国内免费   108篇
测绘学   98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398篇
海洋学   35篇
综合类   33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40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64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78 毫秒
121.
目前人类对地球的认识仍很肤浅,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对于地球动力学问题仍在探索过程中,Science杂志2005年公布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中的第10个问题是“地球内部是如何运行的”,提出地球动力来源还尚未解决。 2017年出版的《中国学科发展战略--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认为板块构造理论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该学说依然存在其形成以来就存在的难题,即板块动力、板块起源及板块上陆三大问题,驱动板块运动的动力机制是最为重要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研讨会分两个环节,一是主要观点报告环节,二是讨论争鸣环节。 在报告环节,涉及动力机制的主要有5位报告人,分别阐述了他们的主要观点。梁光河提出了新大陆漂移说,通过大量证据分析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驱动大陆漂移的模式存在很多问题,很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观测事实说明持续推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不是海底的持续扩张,而是大陆板块后下方持续的岩浆上涌推动大陆板块向前漂移,那是一个自发的连锁反应。万天丰认为传统的海底扩张传送带模式很难解释大陆板块漂移速度远远大于地幔对流速度这个问题,提出了陨击说。陨石撞击诱发地幔底劈推动大陆板块运动这个新的驱动模式。唐春安提出了地球龟裂说,认为地球内部热能的积累与释放,使得地质历史上岩石圈地幔具有冷热交替的周期。毛小平分析认为,目前所提出的地球动力中,只有周向应力具有足够数量级的应力,可以推动板块运动;周向应力在岩石圈薄弱处释放从而产生地壳相对运动;长期以来解释不了的“地壳异常压力”其实就是周向应力,而可独立于重力的构造力、碰撞力并不存在。 在讨论争鸣环节,大家针对地壳运动的动力来源自由发言。梁光河指出万天丰提出的陨石撞击可以较好地解释超大陆裂解的初始动力,但不同意陨石撞击可以提供持续的大陆漂移的动力,以印度板块的北漂为例,因为地幔的巨大黏滞阻力,需要无数个陨石定点撞击印度板块后面才可能持续推动印度板块漂移。唐春安提出地球的锅盖效应,因此上地幔具有冷热周期,在热周期地壳才会大规模漂移,按照力学机制,大洋中脊和转换断层不可能是海底扩张产生的,应该是大陆漂移拉开产生的断裂系统。最后杨巍然总结发言,认为陨石撞击是一个重要因素,地球上的构造运动都可以归结为开合运动,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都是存在的,地体构造也是科学的。研讨会取得的共识是:大陆的确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传统的地幔对流传送带驱动模式存在很多与观测事实不符的问题,需要重新认识驱动机制和驱动力的问题,对板块俯冲问题多数持怀疑甚至反对的观点。其驱动力应该来自重力和地球内部热力,但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仍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2.
作为一种经常大于鲕粒的包覆颗粒类型,核形石以其不平滑的圈层被解释为微生物成因,区别于成因存在较大争议的鲕粒,而且常与鲕粒和其他类型的碳酸盐颗粒相互共生;作为一种在围绕着生物碎屑和非生物碎屑核心的序列式纹层化作用过程中形成的球形或假球型生物沉积构造,核形石还常常单独产出和分布,所以又被解释为微生物碳酸盐岩,或者被归为球状叠层石。在辽东半岛寒武系第二统碱厂组和馒头组之中,厘米级别大小的核形石密集发育在三级层序的顶部,成为一种时间特化的相。另外,以下重要特征将辽东半岛寒武系第二统的核形石特征化,包括:(1)与凝块和微凝块共生;(2)多为球状和椭球状;(3)由不均一的非纹层状致密泥晶和微亮晶构成;(4)核形石皮层以及核形石间凝块中发育特别的蓝细菌鞘钙化化石等。尽管穿越成岩作用过滤器去解释古代核形石复杂的形成机理存在着巨大的挑战,也尽管形成这些核形石的复杂生物膜钙化作用细节需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才能得到更好地了解,但是,辽东半岛第二统碱厂组和馒头组核形石中直接的微生物化石证据,尤其是核形石内较为丰富的钙化蓝细菌鞘化石,使其成为一个了解光合作用生物膜建造核形石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23.
狄乾斌  於哲  徐礼祥 《地理科学》2019,39(10):1621-1630
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评价区域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依据。遵循城市与海洋经济协同的发展理念,构建环渤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时空协调度评价体系,运用复杂系统时空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并分析2008~2016年环渤海城市海洋经济发展时空协调度,通过SaTScan软件分析其时空聚类区。研究结果显示:①海洋经济各系统发展水平中,社会系统呈大幅度分散上升趋势,经济系统、生态系统与综合系统呈小幅度集中与分散交替上升趋势;协调等级时序变化稳定型城市主要是大连、潍坊、青岛、烟台、威海。②协调度时空聚类区既有空间分异又有重叠交集,社会系统、综合系统、经济系统聚类区依次相互覆盖,生态系统与其它三系统既有重叠区也有独立区。③聚类区内部,社会系统最为稳定,综合系统、经济系统次之,生态系统最为薄弱。  相似文献   
124.
以湖北省为例,探讨湖北省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指导思想、开展原则及目标,提出本省地理国情监测工作定位及服务对象,结合本省实际情况构想本省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主要任务,为其他省份开展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5.
空间目标信息系统(STIS)是基于空间信息实现重要目标信息采集、管理、显示、查询、分析等功能的一种面向多部门、多应用的分布式地理信息系统,不同用户具有不同的操作权限。引入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从访问控制体系结构、RBAC数据库、用户访问控制流程3个不同的角度对STIS访问控制方案设计进行了详细阐述。该方案对于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明确用户职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6.
最小二乘解的一种直接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一种最小二乘解的直接算法,它无需组成和解算法方程就可以求得问样的L和X。  相似文献   
127.
通过对大庆市所辖 5个县区 1998年作物生长季水热条件的分析 ,评价了各主要作物气象产量的丰欠程度。对照实际产量 ,客观地反应出洪涝灾害造成的粮食产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128.
129.
冠状动脉数字图像造影(CCTA)是一种有效的无创评估冠脉血管狭窄等病变情况的成像技术,对CCTA的自动筛查评估依赖于冠脉管腔的高精度分割。为探索能够分割出高质量的冠脉官腔的算法,本文进行基于深度学习的端到端分割实验以及基于中心线先验信息结合CCTA灰度特征的冠脉管腔分割实验,其中基于深度学习回归方法的Polar1DMLP模型能够结合中心线先验信息得到较好的分割效果。基于公开数据集Coronary Artery Stenoses Detection and Quantification Evaluation Framework中的78组冠脉截段数据进行训练与验证,在16段数据的验证集上得到MSD (mean surface distance)为0.169 mm,DICE为0.796。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以中心线为导向信息的Polar1DMLP模型能够较好地整合血管CCTA灰度特征,回归出较为准确的冠脉血管内壁管腔轮廓半径,得到较为平滑的冠脉管腔表面模型,本方法有着较大的潜力以及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30.
春秋两季鄱阳湖浮游动物的编目、数量分布与变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析鉴定了1999年春、秋两季,在鄱阳湖区8个断面24个采样站采得的水样.共观察到各类浮游动物共150种.其中轮虫动物物种最为丰富,为96种,占总种数的64.0%,且单位体积的数量亦呈明显优势,说明轮虫动物是该湖区浮游动物的优势类群;其次为原生动物.24个采样站中,原生动物、轮虫动物、枝角类、桡足类这四类浮游动物个体数量分布的差异极大,其中第10、12、13和23号站中的个体数量较高,超过100ind/L最大数量出现在13号站,个体数量高达1101.60ind/L鄱阳湖浮游动物的数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动,尤属轮虫的变动最大.本次调查中轮虫和枝角类的数量春季大于秋季,而原生动物和桡足类则秋季大于春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