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6篇
地质学   18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个旧卡房段三叠纪高钾质火山岩赋存于个旧组(T2g),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火山岩年龄为214.5±2.2 Ma,代表了个旧地区三叠纪火山岩活动的重要期次。该火山岩为一套碱性高钾质苦橄岩,具有富Ti特征,其SiO2含量为39.28%~44.56%,MgO含量为11.87%~17.81%,Mg#值介于0.69~0.82之间,TiO2含量为1.79%~3.11%、Ti/Y=641~1124,K2O/Na2O值为1.25~25.95;不同程度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δEu和δCe异常不明显,研究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未发生地壳物质混染作用,具有原生岩浆的特征。个旧高钾质苦橄岩源自饱满型富含金云母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具有较高的熔融平衡温度(1554℃)和平衡压力(3.6GPa),岩浆熔融的深度大约在115km,可能来自地幔热点轴的部分熔融。个旧高钾质苦橄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其形成与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或地幔热点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2.
采用地质类比方法, 结合秦岭造山带热水沉积岩相研究, 提出热水沉积体系概念。通过现代陆相及海相热泉和秦岭热水沉积岩相对比, 按化学成分可将古热水场划分为强酸性硫酸盐型、弱酸强碱碳酸盐型、以SiO2 为酸酐型、碱性富Mg 重卤水型、热卤水型及强酸性硼硅酸盐型等6 种类型古热水场。并对典型热水场的地球化学类型特征及成岩成矿作用进行了讨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探讨了热水系统的流体地球化学动力学。提出了热水沉积成矿盆地中热水系统的两类地球化学流体动力学模型, 热水层流体系模型和不同成分、性状的热水混合体系模型。从热水系统的边界协同学约束条件、空间拓朴结构、流体通量动量方程及矿质大规模沉淀的地球化学动力学等方面对这两类流体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3.
依据地球化学景观条件和采样介质的不同, 有针对性地选用顺序相态提取分析技术,对亚热带湿润- 半湿润低山丘陵景观区和亚热带岩溶景观区内两个卡林型金矿区的表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进行了研究, 分析了景观条件、表生作用等因素对金在表生介质中的存在形式、含量变化、异常元素组合及在土壤中富集层位的影响, 探讨了导致这两类不同景观区中金的表生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存在差异的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这两类不同景观研究区中制约金的表生地球化学异常发育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4.
以秦岭造山带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为例,讨论了热水沉积成矿盆地的研究思路与方法(1),在这些盆地中已发现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也是秦岭超大型矿集区的研究原理,研究及研究内容等基本准则。提出盆地充填史,盆地内同生构造作用等研究沉积形成与发展。认为秦岭热水沉积成矿盆地具有分级特征,热水沉积岩相是主要的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145.
陕西铅硐山大型铅锌矿床热水沉积岩相特征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方维萱 《沉积学报》1999,17(1):44-50
陕西凤县铅硐山大型铅锌矿床赋存于中泥盆统吉维特晚期之上的热水沉积岩相中,其微相可划分为热水沉积岩相、热水沉积-交代岩相、热水同生沉积岩相及后期改造的热水沉积岩相。其岩石中高SiO、FeO、CaO、MgO、MnO、As、Sb、Cu、Pb、Zn、Ag、B、Ba等元素,是由富Fe2+、Si4+的Ca2+-Mg2+-K+-HCO--Cl-型成矿流体、富Si4+的Ca2+-Mg2+-SO2--Cl-(CO-CO-HO)型成矿流体及高盐度的海水三者相互混合,而引发的同生沉积-交代作用所形成。成矿热流体大规模运移的机理是泥盆纪秦岭微板块在深部向华北板块俯冲挤压,使流体向上运移,浅表拉伸形成盆地,而使沿同生断裂上升的成矿流体迁移到三级盆地中,从而形成了热水沉积岩相。不同流体混合及酸碱性、氧化-还原性的骤变是造成矿质大量沉淀的机理,三级热水盆地及矿层上覆砂炭泥质岩层是矿层良好的赋存空间和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46.
柞水银硐子特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方维萱 《矿物学报》1999,19(3):349-357
本文主要讨论银硐子特大型银多金属矿床矿物地球化学特征,显微构造的矿物地球化学研究表明银,铜主要富集于不同成分的沉积纹层过渡部位、斜交层面的密集劈理区、S形,X形裂隙构造中,本矿床的成矿成晕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成矿期,五个成矿阶段,泥盆纪海底热水同生沉积成矿期中,第一阶段为菱铁矿-铁白云岩热水沉积-交代成矿阶段;第二阶段为银-多金属海底热水混合同生沉各成矿阶段;第三阶段为铜、银-铜、钡海底热水同生沉积成  相似文献   
147.
根据对秦岭泥盆地纪沉积盆地的构造成盆-后期构造变形特征研究,秦岭造山带泥盆纪热水沉积成矿盆地中构造-热流体地质事件可初步厘定如下:(1)中泥盆世伸展构造成盆-热水同生沉积成矿事件(D1)。(2)晚泥盆世-石炭纪伸展变形-深源热流体叠加事件(D2)。(3)印支期挤压收缩变形-热改造事件(D3)。(4)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改造-深源热流体加及脆性变形事伯(D4)。(5)喜玛拉雅山期胞性变形(D5)。从盆  相似文献   
148.
根据对秦岭泥盆纪沉积盆地的构造成盆 -后期构造变形特征研究 ,秦岭造山带泥盆纪热水沉积成矿盆地中构造 -热流体地质事件可初步厘定如下 :1中泥盆世伸展构造成盆 -热水同生沉积成矿事件 (D1)。2晚泥盆世 -石炭纪伸展变形 -深源热流体叠加事件 (D2 )。3印支期挤压收缩变形 -热改造事件 (D3 )。 4燕山期逆冲推覆构造改造 -深源热流体叠加及脆性变形事件 (D4 )。 5喜玛拉雅山期脆性变形 (D5)。从盆地热状态及热演化研究角度看 ,盆地内充填地层体中有机质及矿物可以记录热状态及热演化历史 ,利用盆地内充填地层体中有机质及矿物温度计可以反演盆地内充填地层体形成时盆地热状态和盆地底部热流。认为热水沉积成矿盆地热状态及热演化主要研究方法有主要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镜质体反射率 (R0 )法、氧同位素地质温度计法等。  相似文献   
149.
八卦庙大型金矿床含矿岩石中斑点成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主要从成矿地质背景,含矿层特征和多期成矿等方面阐述了八卦庙金矿岩石中斑点的物质组成及其特征,指出秦岭泥盆纪含矿岩石中斑点状构造为矿流体多期作用的结果且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可作为金矿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0.
采用构造 -沉积 -成矿综合分析方法对秦岭造山带大型 -超大型矿床的地质背景及构造定位进行了研究 ,认为秦岭泥盆纪聚矿沉积盆地位于两类大陆构造环境中 ,即秦岭微板块板内聚矿沉积盆地及秦岭微板块北缘被动陆缘上聚矿沉积盆地 ,这些聚矿盆地均属伸展盆地。提出秦岭造山带大型 -超大型矿床定位模式及新勘查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