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6篇
地质学   18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陕西小秦岭地区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方维萱 《地质与勘探》1990,26(12):40-43
小秦岭地区的断裂构造可划分为:幔型断裂、壳型断裂和区域断裂.幔型和壳型断裂是导矿构造,控制了物化探异常及矿带展布方向,其派生次一级构造控制了物化探异常的高值区及矿体展布方向.本文从不同方向、不同发育规模的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特征出发,探讨了断裂构造对金矿的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132.
右江盆地及其周缘地区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重要的低温成矿域内,区内大面积的金一汞一锑一砷低温成矿现象已引起了众多地质学家的关注(Tu等,1998;涂光炽等,2002).虽然燕山期大面积的低温成矿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对于成矿为什么会集中于燕山期和汇集于右江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则是一个令人十分困惑的议题.本文试图对此作一简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3.
个旧锡多金属矿区水体酸碱性测量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个旧锡多金属矿区所测38个水样pH值为依据,探讨在矿区表生环境中酸碱度的形成机理。pH是研究物理化学条件变化的重要指标,目前已有很多关于土壤、水的pH测试方法,也做了很多的实验数据来表述各类土壤和水的酸碱度,在此基础上描述产生该结果的原因。但是大部分的酸碱度数据都是直接引用了测试结果,并没有对测试条件(如温度等)、样品采集情况以及采集区的气候,采集时间等可能影响测试结果的因素进行说明,以至于他人在直接引用结果时存在问题。以前大量关于矿山酸碱度的报道都是研究煤矿矿山酸碱度环境,本文对个旧地区金属矿山所能涉及和采集到的各类型样品酸碱度进行了测试,通过测试结果探讨造成酸碱度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4.
云南省大姚铜矿位于楚雄盆地偏北,大雪山背斜南端。楚雄盆地的碎屑沉积厚度大于万米,地层在平面上的分布自盆地边缘向中心时代渐新(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厚度增大。垂向上由下而上为“煤-铜-盐”三色建造共存;下部三叠系含煤、中部白垩系含铜、上部古近系含盐。盆地西界和北界为永胜大断裂和红河大断裂所限、东界为元谋-绿汁断裂,周缘群山环绕,北部和东部分别是元谋古陆和易门高地,  相似文献   
135.
模糊综合评判(FCA)模型是应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综合评判多个控制因素的权重,对某一事件进行评价的数学模型.以云南会泽铅锌矿为例,选择了地层、构造、岩性控矿因素为模糊评价因素集,建立了FCA模型,编制了计算机程序进行软件实现.对构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评判试验,实现隐伏矿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由多因素决定的矿化异常与实际工程验证结果吻合.FCA模型可用于评价地质、生态、环境、气象、农业、经济等多个领域中由多个因素控制的事件,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36.
方维萱 《地质学报》2022,96(7):2585-2610
古岩溶风化壳和岩溶构造与生态环境资源和地球演化关系密切,对深成的古岩溶构造系统识别属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在滇黔桂地区地表水岩溶作用形成了山顶侵蚀面、岩溶侵蚀相系和砖红壤岩溶风化壳;地下水岩溶作用形成了垂向岩溶构造相带、缓倾斜的侧向岩溶构造相带、隐伏岩溶相带及隐伏岩溶前锋面,它们为表生岩溶构造的物质组成。进行大比例尺构造岩相学填图和解析研究认为云南个旧表生岩溶构造系统具有“顶面红土型岩溶风化壳、上部垂向岩溶构造带、中部缓倾斜的侧向岩溶构造带、底部不透水层(花岗岩和变海相火山岩顶面)”4个构造岩相学垂向分带模型,它们继承了先存多期次岩溶作用和岩浆热液岩溶作用。这种垂向分带模式有助于重建深成的古岩溶不整合构造系统。深成的古岩溶不整合构造系统由古气成热水、古火山热水、古火山喷发-岩浆侵位有关的复合热液岩溶作用等叠加在先存岩溶构造系统上形成,发育上覆岩性封闭层,经历了埋藏成岩、热液叠加成岩和层间滑脱构造叠加改造等,具有显著多期次的热流体叠加改造和再造作用。深成古岩溶不整合构造系统属重要油气储层、(非)金属矿产的储集层。对云南个旧地区中—新生代岩溶构造系统、新疆乌拉根地区古近纪热水岩溶不整合构造系统、贵州大厂地区二叠纪火山热水岩溶不整合构造系统、云南东川地区小溜口岩组(Ar3-Pt1x)顶面火山喷发-岩浆侵入有关的元古宙复合热液岩溶构造系统进行解析研究,揭示4类深成的古岩溶不整合构造系统物质组成和形成机制,认为深成的古岩溶不整合构造系统内关键战略矿产成矿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37.
乌拉根铅锌矿床和萨热克铜矿床是西南天山中新生代盆地最有代表性的两个层控砂砾岩型矿床,乌拉根铅锌矿床产于下白垩统克孜勒苏群第五岩性段(K1kz5)的粗砂质细砾岩中,后期经历了弱的构造改造作用;萨热克铜矿床产于上侏罗统库孜贡苏组上段(J3k2)杂砾岩中,其北矿段后期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改造作用,南矿段可见岩浆热液蚀变作用后的褪色化及叠加成矿作用。为了研究成矿流体和岩浆热液在岩石中的运移规律,分别对上述两个矿区以沉积作用、构造改造作用和岩浆作用为主的代表性岩石测定了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结果表明乌拉根矿区岩(矿)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总体比萨热克矿区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要小;乌拉根铅锌矿区和萨热克铜矿区北矿段矿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均小于下盘围岩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萨热克铜矿区南矿段经历了岩浆热液蚀变,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小于未受岩浆作用的岩石孔隙度和渗透率,且辉绿岩脉下盘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明显小于上盘。同时通过岩(矿)石组构分析,上述岩(矿)石在成岩和成矿后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变化均与成矿流体或岩浆热液的作用密切相关。在西南天山中新生代层控型矿床中,当成矿流体沿切层断裂上升后会优先选择孔隙度和渗透率高的岩层进行渗滤、扩散、充填和交代作用。岩石中的砾石砾径越大,砾石间隙越大;岩石的硬度越大,其在后期构造变形中越容易形成构造裂隙,对成矿越有利,这也是造成萨热克铜矿北矿带中的金属硫化物颗粒明显大于乌拉根铅锌矿中金属硫化物的重要原因。上述结果表明沉积盆地中成矿流体或岩浆热液的成矿作用越强,岩石受其影响在成岩成矿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越会变小,从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可间接反映成矿过程中成矿作用的强弱,为寻找富矿体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8.
采用构造岩相学分带和变形筛分、宏观与微观构造岩相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云南个旧矿集区构造和叠加成矿系统进行研究,深入揭示了该矿集区内锡铜钨钴铯铷多金属战略矿产富集机制、叠加成矿作用与构造岩相学结构样式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认为,该区发育前岩浆侵入期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同岩浆侵入期岩浆侵入构造系统和构造样式、后岩浆侵入期岩溶构造样式,它们在不同时间域内发生了异时同位叠加成相成矿与同时异相分异作用,对个旧叠加成矿系统和锡铜钨钴铯铷多金属成矿作用具有显著不同的控制作用。锡铜钨铯铷多金属叠加成矿系统具有9个垂向构造岩相分带结构样式,从深到浅依次为:浅色花岗岩相(VTZ8)和岩浆气成热液结晶核相(VTZ9)为黑云母花岗岩(γK2a-b-c)同岩浆侵入期构造岩相带,分布在花岗岩侵入体顶部和边部; 岩浆接触交代构造岩相带矽卡岩化相-矽卡岩相带(VTZ7),是同岩浆侵入期地层-岩浆系统耦合反应的构造岩相带; 富含残余岩浆的高温气液体系发生了岩浆-气液隐爆角砾岩化,形成进入个旧组内岩浆热流柱构造和电气石热液隐爆角砾岩相带(VTZ6);同岩浆侵入期在个旧组内构造-流体耦合作用,形成了上覆断褶式碳酸盐岩层(VTZ4)和碎裂岩化大理岩化相-电气石碎裂岩化大理岩相带(VTZ5)、远端的似层状碎裂岩化相含锡白云岩(VTZ3);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内碱性苦橄岩-碱性火山岩相带和火山喷发机构为前岩浆侵入期构造; 云贵高原侵蚀面(VTZ1)和表生岩溶构造系统(VTZ2)为后岩浆侵入构造系统,它们叠加在同岩浆侵入构造系统(VTZ3、VTZ4、VTZ5、VTZ6、VTZ7、VTZ8、VTZ9)之中。这些新成果为该矿集区深部探测和隐伏构造岩相的预测建模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9.
个旧卡房段三叠纪高钾质火山岩赋存于个旧组(T2g),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火山岩年龄为214.5±2.2 Ma,代表了个旧地区三叠纪火山岩活动的重要期次。该火山岩为一套碱性高钾质苦橄岩,具有富Ti特征,其SiO2含量为39.28%~44.56%,MgO含量为11.87%~17.81%,Mg#值介于0.69~0.82之间,TiO2含量为1.79%~3.11%、Ti/Y=641~1124,K2O/Na2O值为1.25~25.95;不同程度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K)和高场强元素(Nb、Ta、Zr、Hf),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δEu和δCe异常不明显,研究表明岩浆演化过程中未发生地壳物质混染作用,具有原生岩浆的特征。个旧高钾质苦橄岩源自饱满型富含金云母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具有较高的熔融平衡温度(1554℃)和平衡压力(3.6GPa),岩浆熔融的深度大约在115km,可能来自地幔热点轴的部分熔融。个旧高钾质苦橄岩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为三叠纪弧后裂谷盆地,其形成与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或地幔热点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0.
对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和生命必需元素地球化学性质和相关沉积矿产形成机制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总结和归纳,有助于对古海洋环境演化与相关沉积矿产形成关系的深入认识,这对沉积矿床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元古代南华纪—早古生代早志留世,扬子板块周缘黑色岩系中依次沉积了举世瞩目的南华纪锰矿、震旦纪—早寒武世沉积磷块岩、早寒武世重晶石矿、镍—钼—钴多金属矿、钒矿和早志留世铀矿的完整沉积矿床系列,不同时代地层、同一时代不同沉积环境地层赋存不同类型的沉积矿产,有必要对其成矿机理进行系统研究、总结和归纳。笔者等在对氧化—还原敏感金属元素、生命必需元素和海底热液元素等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综述的基础上,兼论了它们在结合黄铁矿矿物学对氧化—还原环境、生物生产力和盆地限制性分析方面具体作用;进一步结合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扬子板块古环境演化特征,对扬子板块周缘特定时代中特定沉积矿产的分布、成因机理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最终得出扬子板块周缘相关沉积矿产,是在全球氧化事件、冰期—间冰期、Rodina大陆裂解大背景下,海洋中成矿金属元素得到长期积累,在特定时代区域性海水—海底热液—生物作用(根据不同矿种各有侧重)影响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