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0篇
  免费   208篇
  国内免费   205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261篇
地球物理   157篇
地质学   411篇
海洋学   165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We cultured different-sized fractions of dominant phytoplankton species, Skeletonema costatum, Chaetoceros curvisetus, and Thalassiosira nordenskiöldii, collected in different sea areas in various seasons, and measured and compared their C, N, P, Si contents. The N content of these species is similar, while the C, P, and Si contents of S. costatum from eutrophic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are higher than those from Jiaozhou Bay (JZB), particularly the content of Si. The C, N, P, and Si contents of cultured phytoplankton in JZB increase with size fraction augmentation, and the percentages of C, N, and P follow the same trend, while the percentage of Si remain constant. Moreover, S. costatum from small-sized fraction assimilated Si more easily than C. curvisetus and T. nordenskiöldii, which is explained by the dominance of S. costatum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low SiO3-Si concentration in JZB. The C, N, P, and Si contents of cultured S. costatum collected during summer and winter are higher,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phytoplankton blooming seasons in JZB. The SiO3-Si concentration of seawater during spring restrain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 supported by the fact that the N, P, and Si contents and their ratios in cells of cultured S. costatum are low in spring season.  相似文献   
992.
遥感大数据分析与应用正成为地球信息科学领域重要的研究内容。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进行地热异常信息的提取可以为地热资源勘查评价提供重要的依据。Landsat系列卫星数据拥有长时间的数据积累和较高的空间分辨率,是地表热环境时空序列大数据分析的重要数据。最新一代的Landsat8 卫星热红外数据在延续了较高分辨率的同时,敏感性更强,更加适合于对地表热环境空间分布进行精确分析。本文以安徽黄山汤口-寨西工作区为研究区,分别选用2016年12月9日Landsat8 的热红外遥感数据和2009年12月6日Landsat5 TM 数据,采用大气校正方法进行地表温度的反演和对比分析,通过密度分割分析提取地热异常信息,并综合遥感地质解译信息、气象、地形等数据,对工作区地热资源有利区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两个时相地表温度反演结果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利用Landsat8 热红外数据的地表温度反演结果可以有效地获取地热异常信息,所圈定的地热异常较为合理,与工作区内主要的断裂构造分布一致,且和物探勘查和钻孔实验结果相对应,可以为地热资源勘查大数据分析提供重要的数据源。  相似文献   
993.
针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混杂岩带中不同成因类型镁铁质—超镁铁质和高压—超高压岩的组成、俯冲-碰撞-折返机制及形成演化过程等关键地质问题,在柴北缘鱼卡地区开展了解剖地质填图工作,取得了系列新认识: 查明了深俯冲地质体与原地岩块的接触关系,表现为早期韧性—脆韧性剪切带接触,后期叠加逆冲推覆; 查明了深俯冲地质体中榴辉岩主要呈透镜状、似层状产出,表明榴辉岩原岩在峰期变质之前就发生了分层剪切; 查明了片麻状花岗岩体内部榴辉岩的产出特征,榴辉岩以鱼卡岩群残蚀体产出于片麻状花岗岩体中; 厘定了深俯冲地质体内部变形序列,识别出4期构造变形组合,表现为挤压型变形,指示本区经历了多期挤压汇聚作用; 明确了超基性岩体的就位环境,与深俯冲地质体为侵入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994.
针对内蒙古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床是否多期成矿及底板白云岩的成因争论,本文通过光薄片岩矿鉴定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获得如下信息:(1)碳酸岩脉、磁铁矿石、蚀变岩及矿化白云岩中矿化蚀变的矿物组成类似,均以磁铁矿(碳酸岩脉中除外)、独居石、氟碳酸稀土矿物(氟碳铈矿等)、方解石、萤石、磷灰石、富钡矿物(重晶石或毒重石)、黑云母、富钠矿物(钠闪石、霓石)等为主,常见硫化物,显示为同一种富含Fe、REE、Ca、Ba、K、Na、Si及挥发分CO2、P2O5、F、S的流体,岩(矿)石的结构构造也显示出明显的一期成矿特点,支持白云鄂博矿床主体是一期成矿事件的产物。(2)稀土矿化与底板白云岩不是同一流体的产物,稀土矿化与方解石为主的碳酸岩脉有关,有可能为火成碳酸岩或浆液过渡态流体;底板白云岩是稀土矿化的围岩,有更多的沉积成因信息,可能为热水沉积岩,或者为热液改造的沉积碳酸盐岩。(3)磁铁矿化与稀土矿化是同一成矿事件的产物,但碳酸岩中缺乏磁铁矿表明,铁质来源与稀土来源是否相同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5.
精密主动地震监测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助人工震源,主动探测地下介质结构、并监视其动态变化是地震学家的一个梦想,本文提出的精密主动地震监测(PASM: Precisely and Actively Seismic Monitoring)为实现这一梦想提供了一条可能的途径.本文介绍的精密主动地震监测系统以与GPS保持同步的电子系统控制的旋转质量体作为地震信号源,产生精确的、高度可重复的地震信号,这种信号经过地下介质传播到达观测点被数字地震仪器记录,由专门的计算方法提取,可以获得监视地下介质结构的有效信息,从而实现地下介质结构及物性的主动精确动态监测.其中震源是一种连续震源,工作时对地输入能量强度低,对环境不造成任何破坏性影响,可长期运行,是一种适用范围广泛的绿色震源.以此震源为基础构成的精密主动地震监测系统,配合高灵敏度的数字观测系统,再加上数据处理和信噪比增强技术,可以在150 km以上的距离外得到有效纪录,精确地监视固定路径的精度优于1 ms的走时变化,进而监视地下介质的速度变化和介质参数的变化,是一种前景光明的新型地震学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996.
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及其机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青藏高原东北缘岩石圈变形特征,进一步研究该地区地壳运动的壳-幔耦合机理,本文通过处理分析该地区1999~2007年多期GPS观测数据、1972~2000年水准测量数据和1992年及2007年相对重力测量资料,获得了该区域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较长时间段的垂直形变场和相对重力变化场.分析发现青藏高原东北缘东西部的变化特征存在明显差异:西部以北东向地壳缩短运动为主,而东部以顺时针旋转为主;东部以地壳隆升为主,速率在2.1 mm/a左右,而西部隆升的速率小于1 mm/a;相对重力变化则表现为在整体增大的背景下东部升高速率较大,平均为9.0×10-8 m·s-2·a-1,而西部较小,平均值为3.1×10-8 m·s-2·a-1.我们还发现,地壳不同变形形式的转换不是渐变的,而是发生在较窄的一个转换带内.这个转换带的整体走向为NEE,北部位于金昌与武威之间,中部在祁连山东部、门源以西,南部位于德令哈以东青海湖以西.最后结合前寒武纪构造格架、重力均衡异常资料和地震SKS分裂结果对形成这种运动态势的机理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岩石圈物质侧向流动、岩石圈结构及壳-幔耦合方式差异可能是导致东部与西部岩石圈变形差异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997.
龙滩水库地区P波、S波和尾波衰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发生在龙滩水库地区的144次ML≥1.0地震资料,研究了该地区地壳介质的衰减特征,并采用尾波归一化方法分别估算了P波、S波的品质因子QP和QS,用单次反散射模型计算了尾波品质因子QC.结果表明,该地区上述3个值与频率的依赖关系分别为QP(f)=(7.43±0.78)f(1.05±0.06),QS(f)=(13.08±3.20)f(1.76±0.15),QC(f)=(50.52±2.71)f(1.13±0.03),总体呈现低QO和高η值的特点.在所研究的频带范围1—16Hz内,QS/QP比值均大于1,表明该地区体波衰减中散射可能起着较大作用.QC与QS的比较结果表明,在小于8Hz时,QS<QC;而大于8Hz时,则QS>QC.这可能是由于介质的多次散射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8.
汶川8.0级地震触发与余震活动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中分析研究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发震构造即龙门山断裂带历史和现今地震活动情况, 并计算主震发生后产生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 讨论了地震触发与余震空间分布之间的联系。 结果表明, 龙门山断裂带以虎牙—北川—安县为界分为二段, 西南段和东北段在地震活动性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虽同处一条断裂带上, 但两者之间地震活动没有联系。 汶川8.0级主震发生之后, 在空间上产生的库仑破裂静应力变化具有很明显的分区特征。 龙门山断裂带北川至青川之间库仑破裂应力变化值大于+0.05 MPa, 主震对该地区后续ML≥5.0余震的发生存在着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   
999.
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分布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10个生境中小型土壤动物的数量和类群组成、多样性、生态地理分布及群落排序进行研究.从水平分布看,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数最多的是人工云冷杉林,类群数最多的是赤杨林,个体数和类群数最少的均为林间草甸.中小型土壤动物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具有明显的表聚性,但各生境的变化情况略有不同.10个生境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在人工林和相应的天然林内的变化趋势相反.而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差异不大.排序结果显示云冷杉红松林、云冷杉林、赤杨林和林间草甸与其它生境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000.
乌什地震台多分量钻孔应变观测资料干扰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分量钻孔应变的观测原理,从理论和实际观测中分析了水厂抽水、标定、同机柜检修仪器的相互影响、数采死机重启数采、天气突变打雷等对多分量钻孔应变观测的影响。分析表明,钻孔应变观测值波动时间与各干扰时间基本吻合,因此认为水厂抽水、同机柜检修仪器、天气突变打雷等对多分量钻孔应变观测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