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5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为了建立矿区范围内的煤层气成藏模式,查明控气主要因素,对后期井网布置、钻井、压裂、排采等提供重要依据。基于新疆阜康白杨河矿区的地质条件和煤层气特征,进行成藏模式的系统研究,结合灰色关联理论分析,总结出成藏主控因素。研究结果显示:矿区内42#目标煤层厚度大、煤层含气量高,与煤层埋深呈正相关性;煤层直接顶底板的砂岩致密性好,形成较好的封盖条件。综合分析认为矿区南部位于单斜底部,埋深大、煤层厚、含气量高,封盖条件好,是煤层气富集的有利区域,并提出了致密顶底板、单斜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的联合封闭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2.
渭南塬前断裂是渭南市南侧一条重要的全新世活动断裂,也是1556年华县81/4级大地震的发震断裂之一。通过对渭南市南侧的蒋家村剖面的详细研究,揭示出了两次古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分别在41.58±1.72ka与14.43±0.59ka之间,0.73±0.03ka之后,黑垆土被错断0.3m,通过钻孔剖面获得T2阶地砾石层被断错了17.4m,利用T2阶地砾石层的最大年龄为60.36±3.16ka,可获得渭南塬前断裂晚第四纪以来平均滑动速率为0.29mm/a。  相似文献   
43.
韧性剪切带的剪切作用类型和韧性减薄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韧性剪切带组构的演化和剪切作用类型受到许多研究者的关注。运用极莫尔圆法、有限应变法、刚性颗粒法、石英光轴组构结合有限应变测量法、拖尾形态法、剪切带内变形脉体(岩墙)法、碎斑法等方法可以估算剪切带变形过程中的运动学涡度,进而判别剪切带中单剪切组分与纯剪切组分的相对含量。自然界的剪切带一般介于单剪与纯剪之间,运动学涡度Wk介于0~1之间,表明韧性剪切带在变形过程中发生了垂直于剪切带边界(Z轴)方向的韧性减薄。剪切带变形过程中的韧性减薄量可依据有限应变测量与运动学涡度估算求得,也可依据剪切带内的石香肠(布丁)构造求解,还可依据构建极莫尔圆求解。以华北克拉通北缘的楼子店变质核杂岩及其韧性剪切带,以及希腊西奈山的Chelmos剪切带为例,介绍估算韧性剪切带韧性减薄的方法,这种韧性减薄是对大规模岩石圈减薄的有益补充和完善。研究结果表明,定量估算与变质核杂岩相关的韧性剪切带的剪切作用类型是分析变质核杂岩形成机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4.
辽南金州拆离断层带中发育糜棱状花岗岩脉。野外观察与显微构造分析显示该脉体为同构造变形脉体,与围岩太古宙片麻岩一起经历了伸展韧性剪切变形。长石Fry法的应变测量结果显示样品的付林参数K=0.83,罗德参数υ=0.09,应变强度Es=0.71,表明该岩石应变以平面应变为主,且有限应变较强;运动学涡度为Wk=0.89,表明剪切作用类型以简单剪切为主。对该花岗岩脉进行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测定,10颗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29±2 Ma(MSWD=1.6),代表岩脉侵位年龄。结合该区研究的最新成果,表明金州拆离断层至少在129 Ma已经开始韧性变形,辽南地区构造体制在此时已经从缩短转折到伸展。  相似文献   
45.
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是一个颇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关于谁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有这样几种传说:一说大禹是第一个吃蟹的人。传说大禹治水之时,洪水蔓延,人民饥寒交迫。大禹四处奔走,寻找食源,偶见洪水退却之处,爬行着众多类似蜘蛛之物。大禹忽然想到此物能否用来充饥,于是仿效神农氏,吃将起来,顿觉口生甘津,竟是人间美食。如此消息传开,人们奔走相告,蟹便成了大众美食。另一种传说更加有声有色,说第一个吃蟹的人是大禹手下的一名小官。在大禹治水之时,有一  相似文献   
46.
2010年3月20日至3月28日,利用大气细粒子谱分析仪对合肥地区大气细粒子谱进行连续在线观测.观测过程涵盖整个沙尘暴降尘期、间歇性降雨期及晴好天气粒子浓度增长期.颗粒物数浓度分析表明,沙尘暴降尘期内核模态(Nucleation mode,5~20 nm)、爱根核模态(Aitken mode,20~100 nm)和积聚...  相似文献   
47.
新疆沙冬青(Ammopiptanthus nanus(M.Pop.)Cheng f.)是中国温带荒漠仅有的2种常绿阔叶灌木之一.主要对新疆沙冬青叶片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的季节变化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1)可溶性糖与气温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曲线拟合为三次曲线(R2=0.958 2,p<0.01),在-3.8~23.8℃之间,可溶性糖对新疆沙冬青的低温适应性起渗透调节作用;(2)可溶性糖与光照呈极显著的负相关(P<0.01),曲线拟合为三次曲线(R2=0.877 6,p<0.01),在90.2~322.5μmol·m-2·s-1之间,随光照强度的降低而不断积累;(3)可溶性糖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曲线拟合为二次曲线(R2=0.650 5,p<0.05),随空气相对湿度的升高而不断积累;(4)可溶性蛋白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曲线拟合为三次曲线(R2=0.677 7,p<0.05),在18.7~51.7%之间,随空气相对湿度的升高而不断积累;(5)游离脯氨酸与空气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曲线拟合为双曲线(R2=0.565,p<0.01),随空气相对湿度的升高而不断积累.以上结果表明,新疆沙冬青叶片内的渗透性调节物质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受环境因子的影响呈波动性.  相似文献   
48.
北山柳园地区分布有大量的早中古生代花岗岩类岩石.柳园双峰山岩体具有高硅、高碱(AR=3.99~5.05,NK/A>0.85)、高FeOT/MgO比值和10 000×Ga/Al值、低Al2O3、贫CaO和MgO的特征,显示出准铝质、碱质花岗岩的特点;∑REE较高,LREE略富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十分明显,Eu负异常明显;相对富集Rb、K、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强烈亏损Ba、Sr、P、Eu、Ti,弱亏损Ta、Nb等元素;同时具有较高的Rb/Nb和Y/Nb比值,显示了A2型铝质花岗岩的特征.采用LA-ICP-MS锆石U-Pb定年方法,获得双峰山岩体的206Pb/238U年龄为415±3 Ma(MSWD=1.5),代表该岩体的形成年龄,即双峰山岩体形成于早泥盆世.地球化学及Nd同位素特征综合分析显示,该岩体可能由幔源岩浆底侵导致上覆地壳物质(可能由洋壳和岛弧建造组成)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闪长质岩浆经进一步结晶分异作用形成,为该区较早的钙碱性花岗岩演化到后期的产物.岩体特征、年代学、地球化学和地质背景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岩体形成于后造山或造山作用演化晚期阶段.双峰山早泥盆世A型花岗岩为目前北山地区发现的最老的A型花岗岩,这对探讨古生代花岗岩成因类型及岩浆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9.
广东省文光岭矿床是云开地区近年来新发现的铅锌铜多金属矿.以文光岭花岗闪长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定年和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获得其锆石206Pb/238U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165.7±1.9 Ma(n=18,MSWD=3.1).花岗闪长岩属于准铝质Ⅰ型花岗岩,SiO2含量在64.11%~66.64%之间,Al2O3含量为14.9%~15.57%,MgO含量在1.39%~1.61%之间,K2O+Na2O含量介于6.5%~7.21%,K2O/Na2O=1.25~2.74,铝饱和指数A/CNK=0.93~1.11.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作用明显,(La/Yb)N=13.03~17.83,具有弱的负铕异常(δEu为0.70~0.88),HFSE和LILE分异明显,富集Rb、Th、U、K等元素,亏损Nb、Ta、P和Ti等元素.结合区内已有资料,认为文光岭铅锌铜多金属矿床的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的俯冲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0.
广东碳酸盐溶洞发育的控制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东省碳酸盐溶洞主要分布在粤北的韶关、清远两市。基岩岩性、地貌位置、水文条件、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是该地区溶洞发育的主要控制因子。广泛分布于华南岩溶山区、多级台地、山间盆地的晚古生代厚层碳酸盐岩是溶洞发育的物质基础 ;充沛的降水和活动频繁的地下水是溶洞发育的动力因子 ;褶皱核部、近翼部以及深大断裂的两侧是溶洞发育的有利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