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苍绎铁矿带会宝岭铁矿床为大型隐伏沉积变质岩型铁矿床,矿山涌水量大、排水成本高,且对矿山安全生产构成了威胁。治水前,矿山正常涌水量约530m3/h,其中已探明的封闭不良钻孔涌水量163.5m3/h,占矿山涌水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封闭不良钻孔的涌水量、水压、充水水源等特征进行分析,首次在深隐伏铁矿床中提出了孔底点注浆、分段泄压注浆、截水墙注浆止水3种井下注浆止水技术,建立了隐伏铁矿床封闭不良钻孔井下注浆止水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止水效果,对类似矿山的封闭不良钻孔的止水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2.
本文对郗山稀土矿进行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的基础上,重点对该矿钻孔岩心进行高光谱扫描,利用光谱诊断特征进行蚀变矿物识别,识别出热液蚀变矿物主要有蒙脱石、伊蒙混层、伊利石、高岭石、碳酸盐矿物、金云母、绿泥石、白云母、蛋白石、石膏等,其中与稀土矿化关系密切的主要为金云母、绿泥石,总结了蚀变分带特征,提取主要蚀变矿物的光谱特征参数,实现主要蚀变矿物在钻孔垂向上的半定量表达。对主要蚀变矿物各自特征峰位置进行特征峰位移统计,发现主要蚀变矿物各自特征峰位移明显区域与矿化(矿体)段(热液蚀变带区域)具有良好对应一致性。其中,Al-OH峰位,即2200nm特征峰位置(Pos2000),在2190~2220nm之间进行“漂移”,且普遍大于2205~2210nm部位能准确指示热液蚀变带区域,可用于指示成矿环境,确定找矿方向及预测找矿,是郗山矿区稀土矿体找矿的又一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43.
为解决温盐传感器在海洋站应用中存在的电缆缠绕和壳体磨损等问题,保障传感器的长期业务化运行,文章提出改进温盐传感器安装方式的缓冲止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室环境下,通过以螺旋电缆代替直线电缆和设计缓冲浮子装置二者结合的温盐传感器安装方式,可有效减少电缆缠绕、避免传感器磕碰磨损和减小海流影响,同时安装简单、便于维护和具有广泛应用性。该方法仍须在海洋站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相似文献   
144.
为了检验光纤水听器阵列在海洋地震勘探中应用的性能,在南海,使用1024基元的光纤水听器阵列与进口的360道压电水听器海洋地震勘探仪,采用相同的作业方式在同一位置进行海洋地震勘探调查,对两个设备采集的海洋地震勘探资料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光纤水听器阵列采集的数据主频范围达到10~120Hz,宽于压电水听器海洋地震勘探仪的主频范围10~80Hz;地震剖面分辨率优于压电水听器海洋地震勘探仪。光纤水听器阵列在经过适应性改进后完全能够满足海洋地震勘探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145.
地磁日变改正数据的合理选取直接关系到海洋磁测的成果精度。深海海山区磁力测量常因缺少测区附近的日变观测数据而使磁测结果得不到准确校正,从而导致磁力数据处理产生较大误差,影响磁法勘探的效果。为提高深海海山区磁力测量日变改正的精度,介绍了一种深海海山区地磁日变观测系统,分别从海洋磁力日变站布设位置的选取、锚系的设计、锚系的布放与回收等方面对已有海底日变站观测系统进行改进,提高了深海海山区海洋磁力日变观测数据的质量,弥补了以往深海海山区地磁日变站的不足,避免以往出现的不能安全回收和故障率高等问题。通过后期实测数据的质量统计与分析,确定本文所采用的方法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为深海海山区布设地磁日变站观测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6.
高寒沙区吸湿凝结水凝结过程与温湿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吸湿凝结水作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除降雨外主要的水分来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水文学意义。以青海共和盆地高寒沙区1997年植被恢复区生物土壤结皮吸湿凝结水为研究对象,2018年5—9月采用自制微渗仪观测吸湿凝结水量,同时观测近地层空气温湿度和土壤温湿度。结果表明:观测期间,不同类型结皮吸湿凝结水量存在差异,表现为苔藓结皮>藻类结皮>物理结皮>流沙,且差异性与观测时间无关;吸湿凝结水量与近地层空气湿度正相关,与近地层空气温度、土壤温度湿度负相关,且相关性与地表类型无关;吸湿水凝结过程主要受近地层空气温湿度的影响,累积贡献率85.294%;生长季吸湿凝结水主要产生时间为19:00至次日07:00,期间凝结速率呈波动性变化;19:00—23:00吸湿凝结水凝结速率不断上升,且上升趋势与近地层空气温湿度无关;00:00—03:00吸湿凝结水凝结速率出现滞后效应,滞后于近地层空气温湿度变化1 h;04:00—07:00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04:00出现该时间段凝结速率最低值,05:00出现该时间段凝结速率的最高值。  相似文献   
147.
利用2013年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自然沙地与人工绿地的地表太阳辐射和能量通量观测数据,分析不同下垫面太阳辐射分量和能量收支参数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沙地与绿地,辐射各分量日变化特征显着,DR、UR夏季为峰值,冬季-春季-夏季为上升趋势,夏季-秋季-冬季为下降趋势。沙地与绿地ULR的差值为-30-20W?m-2。土壤湿度变化是导致人工绿地与自然沙地地表反照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人工绿地滴灌,增加了土壤含水率,传递到表层具有滞后效应,影响了地表反照率的月变化。2)净辐射,在夜间以G0耗能形式为主,而白天以H耗能形式为主。在塔克拉沙漠大环境影响下,人工绿地的能量分配格局与自然沙地基本相同,但是在植被的生长季与茂盛季节,LE的通量的耗能份额会有所递增,耗能比增加了1.5%。3)人工绿地EBR夜间的波动幅度大于自然沙地,白天自然沙地EBR上升速率要大于人工绿地冬季,自然沙地和人工绿地不闭合率都超过50%,其他季节,人工绿地的不闭合率优于自然沙地。  相似文献   
148.
滇西保山南部早中奥陶世沉积缺失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的1:5万区调工作发现,在滇西保山南部地区缺失早中奥陶世沉积,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重大地质问题,因为过去认为施句地层小区的寒武一奥陶纪为连续沉积。  相似文献   
149.
塔里木盆地沙尘天气具有独特的持续浮尘滞空区域特征.目前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的气候学特征认知依然停留在1990年,亟待认知近30年塔里木盆地浮尘天气的变化特征.因此,利用1991—2020年塔里木盆地27个观测站浮尘天气观测资料,分析塔里木盆地近30年浮尘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给出盆地持续浮尘天气的频次分布,以加深对塔里...  相似文献   
1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