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75篇
海洋学   1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2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那茶淌矿床位于西藏冈底斯–念青唐古拉成矿带东段,为近年发现的具中—大型远景规模的矽卡岩型铅锌矿床,其成矿物质来源及其成矿背景还缺乏详细调查,制约了矿床成因的深入研究。本文在矿床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对矽卡岩型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闪锌矿、方铅矿、磁黄铁矿的S、Pb同位素组成进行分析,探讨矿床成矿物质来源,并与区域上典型铅锌矿床进行对比,总结区域成矿规律。结果显示,那茶淌矿床金属硫化物的δ34S(‰)值变化于-1.6‰~4.2‰之间,平均值为1.4‰,其频率直方图呈正太分布形式,具幔源硫特征。金属硫化物的206Pb/204Pb值为18.548~18.792,平均值为18.691;207Pb/204Pb值为15.683~15.856,平均值为15.755;208Pb/204Pb值为39.049~39.685,平均值为39.331;铅同位素特征值μ的变化范围为9.61~9.93,平均值为9.74,所有样品μ值均高于9.58,显示铅源具有上地壳源区物质的特征。通过区域成矿作用对比研究,那茶淌矿床S、Pb同位素组成与念青唐古拉带东段典型矽卡岩型铅锌矿床具有相似的特征,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念青唐古拉群结晶基底物质的重熔。  相似文献   
122.
湿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区域生态安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利用1975、2000和2018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获取3期湿地解译数据,采用动态度分析、差异性分析、转移矩阵等方法对近50年来松嫩平原地区湿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为研究和保护松嫩平原地区湿地生态系统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研究表明:湿地面积由1975年的20 189.81 km2上升至2018年的29 456.79 km2,整体上呈增加的趋势,具体表现为1975—2000年天然湿地的大幅度下降和2000—2018年人工湿地的大规模增加.分析认为:蓄水工程、河道防洪堤和湿地围垦是天然湿地减少的主要因素;降水量变化、气温上升、蒸发量增加是天然湿地变化的次要因素;受经济效益为中心理念驱动,水田改扩建增加是人工湿地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3.
地磁日变改正数据的合理选取直接关系到海洋磁测的成果精度。深海海山区磁力测量常因缺少测区附近的日变观测数据而使磁测结果得不到准确校正,从而导致磁力数据处理产生较大误差,影响磁法勘探的效果。为提高深海海山区磁力测量日变改正的精度,介绍了一种深海海山区地磁日变观测系统,分别从海洋磁力日变站布设位置的选取、锚系的设计、锚系的布放与回收等方面对已有海底日变站观测系统进行改进,提高了深海海山区海洋磁力日变观测数据的质量,弥补了以往深海海山区地磁日变站的不足,避免以往出现的不能安全回收和故障率高等问题。通过后期实测数据的质量统计与分析,确定本文所采用的方法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为深海海山区布设地磁日变站观测系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4.
放射性(核)地球物理勘查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5.
无锡某地基埋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充填物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埋藏型岩溶的发育特征和充填物来源对拟建超高层建筑的选址及持力层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跨孔地震CT对溶洞和破碎带进行探测,并对部分代表性溶洞的充填物进行比重试验、颗粒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现场工程地质情况,研究了距地表以下80余米处岩溶的规模、分布情况、岩溶发育特征及溶洞充填物来源。结果表明:溶洞发育规模较小,面积多在2m2以下,在垂直方向具有多层性;溶洞充填率达到92.7%,多为硬塑泥质全充填,承载力较大,可作为基础持力层;溶洞填充物的矿物成分基本相同,且与上覆基岩一致,充填物来源主要为上覆基岩的剥蚀;溶洞之间不存在大的连通通道,且地下水位已降至场地溶洞以下,故该处溶洞不会进一步发育,不会对上部地基稳定性造成威胁。   相似文献   
126.
   文中运用改进的最小熵反褶积(MED) 理论,采用MATLAB编写程序,实现了改进的MED计算机自动处理功能。将 其应用到在建中的某地铁4号线某区间的探地雷达资料处理中,较准确地确定了岩溶的位置和尺寸。将处理结果与钻孔岩 芯资料进行比照,发现雷达探测结果与钻探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MED方法能在雷达剖面上有效显示溶洞位置,该 项研究成果对类似工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7.
The Manila clam Venerupis philippinarum is a good biomonitor/bioindicator to marine metal pollution and is frequently used in aquatic toxicology. Two dominant pedigrees (white and zebra) of clam are distributed in the Bohai Sea; however,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potential biologic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pedigrees. In this study, we tested the sensitivity of both pedigrees to marine metal (cadmium and zinc) pollution biomonitoring and marine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Results demonstrate significant biological differences in gills of white and zebra clams based on metabolic profiles and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In addition, we found that hypotaurine, malonate and homarine were relatively high in white clam gills, while alanine, arginine, glutamate, succinate, 4-aminobutyrate, taurine and betaine were high in zebra clam gills. Zebra clam gills were also more sensitive to a mixture of Cd and Zn, as shown by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ies and metabolic profiles, but white clam gills could accumulate more Zn.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the white pedigree can be used as a biomonitor to marine Zn pollution, whereas the zebra pedigree can be used for toxicology studies on Cd and Zn mixed pollution.  相似文献   
128.
从瘤体与基质的矿物组成、岩石的结构构造出发,深入探讨了滇西施甸地区保山组瘤状灰岩的沉积环境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滇西施甸地区上寒武统保山组瘤状灰岩存在3种成因:一种是呈互层状的泥质和灰质沉积物在半固结或弱固结状态下,经差异压实-压溶作用而形成瘤状构造,岩石中各组分含量及后期压溶作用强度的差异导致了瘤状灰岩不同的存在形式;另一种是泥质和灰质沉积物在半固结或弱固结状态下经斜坡滑塌作用形成串珠状、砾屑状灰岩;第三种则是泥灰质沉积层间歇性地暴露干裂,移位磨蚀,并被后期沉积物充填胶结形成瘤状灰岩。   相似文献   
129.
贵州水城地区二叠系玄武岩是峨眉山玄武岩东缘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其特殊的构造岩浆活动事件及其资源环境响应,一直为国内外地质工作者高度关注。本文依托水城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从时空产出特征、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资源响应等方面对峨眉山玄武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阐述,认为峨眉山玄武岩与铜矿、锰矿、稀土矿及钪锐钛矿的成矿作用有密切关系,为区域二叠系玄武岩喷溢事件及其成矿响应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130.
泥河湾盆地岑家湾旧石器遗址的古地磁定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泥河湾盆地岑家湾旧石器地点进行的岩石磁学和磁性地层学研究表明, 岑家湾湖相沉积剖面的磁性矿物和剩磁载体是以磁铁矿为主; 少数时段沉积物含有磁铁矿和赤铁矿两种磁性矿物, 这类沉积物的特征剩磁是由磁铁矿和赤铁矿共同携带的. 磁组构测定证实了岑家湾剖面保存了原始沉积特征, 适合于磁性地层学研究, 其结果表明岑家湾旧石器地点的时代稍晚于Punaruu地磁漂移事件发生的时间(1.1 Ma). 结合东谷坨、马圈沟和小长梁剖面的研究结果, 可以确定早期人类在1.6, 1.3和1.1 Ma前后都在泥河湾地区生活过, 这一结果对认识早期人类迁徙与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