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9篇
  免费   352篇
  国内免费   317篇
测绘学   140篇
大气科学   280篇
地球物理   185篇
地质学   904篇
海洋学   240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137篇
自然地理   28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48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102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90篇
  2006年   93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68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9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8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5篇
  1979年   3篇
  1975年   2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6篇
  1941年   2篇
  1936年   6篇
  193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91.
李文君  李鹏  封志明  游珍  肖池伟 《地理学报》2021,76(9):2118-2129
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环境与自然条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口的自然分布与有序发展,形成了中国面积大、分布广的“无人区”(UPAs)。然而,当前有关“无人区”面积、分布、特征与区域差异等研究尚无定论。客观、准确界定“无人区”的空间范围,对开展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家公园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青藏高原居民点分布信息,据其地形、气候、生态、土地利用等要素特征,本文综合表征了居民点的自然—生态—土地利用耦合关系,率定了居民点分布上限的各要素阈值,通过多要素空间叠加构建了“无人区”评价综合模型,并以居民点分布的自然极限、生态(含氧量)下限、土地利用规律为关键阈值界定了青藏高原“无人区”空间范围并分析了其地理分布特征。研究表明:① 以居民点分布累计比例< 0.1%计,确定“无人区”的地形阈值为海拔> 5665 m、相对高差> 2402 m、地形起伏度> 8.59,气候阈值为相对湿度< 76.2%、温湿指数< 33或 > 71。② 根据居民点分布及人体对含氧量耐受情况,确定“无人区”的生态阈值为气压< 500 hpa、大气含氧量< 40%。③ 青藏高原严格“无人区”面积达1912 km2,其中新疆699 km2、四川413 km2、西藏331 km2、青海291 km2、甘肃178 km2。空间上呈零星分散状,多分布在四川贡嘎山、珠穆朗玛峰附近等极高山地区、可可西里东部—罗布泊地区;以及少部分分布在青海柴达木盆地。  相似文献   
992.
宗会明  易峥  钱紫华  董恩盛 《地理研究》2013,32(8):1439-1447
城镇体系中的空间联系研究可以分为大尺度的网络联系和小尺度的地域联系两种。以国内外研究相对较少的小尺度范围的城市空间联系为研究对象,选择处于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重庆主城核心区与作为其卫星城之一的北碚为案例地,借用数据量需求较大、结论更符合实际的经验主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北碚区与重庆主城核心区间的空间联系。研究显示:北碚区与重庆主城核心区空间联系发展历程经历了4 个阶段,联系日益紧密;城市功能方面,北碚区已经从独立城市成为重庆主城核心区重要的功能组团,有别于传统的"卧城"概念;空间联系强度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并与地区的社会因素、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密切关系;通过对二者空间联系解释的框架分析,表明城市政府的政策和规划在两地空间联系发展中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993.
中国的地形起伏度及其与人口分布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The relief degree of land surface (RDL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for describing the landform at macro-scales. This study defines a concept for RDLS and applies the concept for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study of the entire country. Based on the concept and macro-scale digital elevation model datum and ARC/INFO software, the RDLS at a 10 km×10 km grid size of China is extracted. This paper depicts systemically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s of RDLS through analyzing the ratio structure and altitudinal characters of RDLS in China. The conclusions are drawn as follows: the RDLS in more than 63% of the area is less than one (1) (relative altitude is less than 500 m), reflecting the fact that most of RDLS in China is low. In general, the RDLS in the west is larger than that in the east and so is the south than that of the north in China. The RDL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longitude and latitude and the change of RDLS at the latitudes of 28°N, 35°N, 42°N, as well as at the longitudes of 85°E, 102°E, 115°E could reflect the three major ladders of China.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the RDLS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altitude.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DLS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in China and its regional difference shows that the R2 value between RDL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is 0.91 and RDLS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opulation. More than 85% of the people in China live in areas where the RDLS is less than one (1), while the population in areas with RDLS greater than 3 accounts only for 0.57% of the total.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correlation between RDLS and population within China is significant and such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in Central China and South China and weak in Inner Mongolia and Tibet.  相似文献   
994.
Based on the field data acquired in the program of fast ice observation off Zhongshan Station,Prydz Bay,East Antarctica during the austral summer 2005/ 2006,physical properties evolution of fast ice during the ice ablation season is ana- lyzed in detail.Results show that the annual maximum ice thickness in 2005 occurred in later November,and then ice started to melt,and the ablation duration was 62 days;sea water under the ice became warmer synchronously;corresponding to the warming sea ice temperature,a"relative cold mid-layer"appeared in sea ice;the fast ice marginal line recoiled back to the shore observably,and the recoil distance was 20.9 km from 18 December 2005 through 14 January 2006.In addition,based on the data of sea ice thickness survey along the investigation course of MV Xuelong on December 18 of 2005,the ice thickness distribution paten in the marginal ice zone have been described:sea ice thickness increased,but the diversity of floe ice thick- ness decreased from open water to fast ice zone distinctly.  相似文献   
995.
我国东部三市夏季高温气候特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32,自引:6,他引:26  
利用1961-2000年夏季(6~8月)月高温资料,探讨了石家庄、南京、福州的高温气候特征,给出了高温天气过程原因分析及东亚副热带高压(下称东亚副高)的活动特点。结果表明,石家庄测站强高温过程期间干热和闷热天气持续时间不长,极端气温高,日平均风速小,日平均相对湿度小;南京和福州测站强高温过程期间闷热天气持续时间长,极端气温不高,日平均风速小,日平均相对湿度大。我国东部地区近40年来夏季月平均日照时数在减少。东亚副高和大陆变性高压是造成我国东部地区城市夏季危害性高温的主要影响系统,强盛并持续副高和大陆变性高压控制是我国东部地区高温日数和强高温过程偏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6.
经典三阶段植被高度反演算法中地表相位和植被冠层相位估计不准确直接影响反演精度,特别是在植被稀疏区域,植被反演效果较差甚至出现反演失败现象。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PD极化干涉相干优化方法引入三阶段植被高度反演中,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植被高度反演算法。该方法利用PD极化干涉相干优化方法能最大限度分离相位中心的特性能够获得更准确的地表相位和植被冠层相位,从而提高植被高度反演的精度和稳定性。最后,利用ESA BioSAR项目数据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相比经典三阶段算法稳定性更高,反演的地表相位、植被冠层相位和植被高度结果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997.
物流园区作为城市物流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其发展对城市物流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对物流园区相关研究主要以园区未来规划为主,缺少对发展成熟物流园区的案例研究。鉴于此,文章以物流园区发展较早的深圳市9大物流园区为案例,将其划分为货运枢纽型、城市配送型和综合功能型物流园区3种类型,并总结其在选址、用地规模、业务类型方面的特征;根据政府参与管理程度,将其划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半政府主导型3种运营模式,并认为城市物流园区运营模式与园区类型具有密切关系。文章从物流园区的依附设施、用地规模、投资规模3方面分析了其对运营模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8.
薛春晓  石龙  火明彩 《冰川冻土》2014,36(4):1026-1030
通过对寒旱区生态修复技术的集成创新,结合寒区露天煤矿排土场植物生长条件特点,提出了适合矿区边坡的生态修复技术. 选择典型煤矿排土场展开现场试验,观测人工种植植物的生长情况,并采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分析手段,对排土场边坡生态修复防止风力侵蚀和降雨冲刷的效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采用边坡穴植植物装置实施的排土场生态修复工程效果良好,施工1 a后其边坡植被覆盖度达到95%,且边坡植物群落较为稳定,有效地消除了该地区冬季的风力侵蚀和夏季的降雨冲刷,彻底解决了排土场的水土流失问题.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0704号热带气旋远距离降水进行数值模拟诊断分析,发现热带气旋(TC)、副热带高压以及中纬度远距离降水系统三者间可通过副高脊线附近两侧(副高与TC之间、副高与远距离降水之间)的散度风次级环流产生相互作用。结合去除台风的敏感性试验的诊断分析,发现除来自TC的水汽通道外,副高脊以北的散度风次级环流对远距离降水也有重要的影响,该次级环流的强弱与远距离降水的强弱呈正比。此外,通过分析还发现TC作为洋面上的对流性热源可以激发向东北方向传播的准静止波动,这种波动会影响位势高度场的分布,进而也会影响散度风的次级环流,并且当副高脊线向波动的正位相区运动时有利于次级环流与远距离暴雨的加强。   相似文献   
1000.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53站逐日降水及TRMM 3b42卫星降水资料,NOAA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出现的旱涝急转现象进行详细分析,探讨了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年多尺度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旱涝急转的影响。(1) 2011年作为长江中下游夏季旱涝急转的典型年,转折前后大气环流场存在显著差异,副高短期活动、孟加拉湾低槽及中高纬度槽脊对旱涝急转具有重要影响。(2) 2011年长江中下游夏季降水具有多时间尺度周期特征,10~20 d 及30~60 d 低频分量是夏季降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低频分量具有不同的作用关键区域,相应的低频系统也有差别。前者在南海-西太平洋地区最活跃,具体表现为低频反气旋的发生发展;后者则主要活跃在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地区,低频对流加强是该地区最主要的特征。(3) 副高的短期活动是造成2011年长江中下游旱涝急转的关键,它的西伸和加强在低频场上表现为南海-西太平洋附近10~20 d 低频反气旋的发展加强,后者与孟加拉湾地区30~60 d低频对流的影响相互叠加,在旱涝急转期作用达到最强;孟加拉湾地区30~60 d低频对流旺盛发展,OLR极值转变要早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副高极值的变化约5 d的时间,可能是影响副高西伸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