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299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531.
532.
pH影响真鲷仔、幼鱼蛋白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真鲷仔、幼鱼蛋白酶活性的最适pH随生长发育而变化.仔鱼期蛋白酶比活力峰值和次峰值出现在pH6.0和5.0;幼鱼期胃蛋白酶最适pH在2.2以下,肠和肝胰脏蛋白酶最适pH在10.0以上.真鲷仔幼鱼蛋白酶活性的变化与消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完善有关;育苗过程中使用单一铒料导致仔幼鱼的不适应,是育苗中仔稚鱼期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33.
本文针对<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检测技术规范>的部分条款作了解释和说明,阐述了某些条款设立的理由,以帮助工程人员正确理解和使用<建(构)筑物防雷装置竣工验收检测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534.

根据考查山区黄姜的生长状况, 结合多年实测的气象资料进行全面的利弊分析。认为热量资源和水分条件是制约黄姜生长的主要因素, 山区垂直气候带分布明显, 海拔600 m以下适宜种植黄姜。气候灾害对黄姜生长危害极大, 主要是针对干旱、冷害、雨涝和渍水采取相应的防范抗御措施。

  相似文献   
535.
冻能松  杨勇 《地球科学》2003,28(3):357-360
在JCXA—733电子探针上采用一种实用的微区紫外一可见阴极荧光的探测方案,可以分析样品表面微区的不可见和可见的荧光.荧光的波长和强度特性与物质的成分、结构、缺陷,物质的形成条件、经历、所处环境条件等密切相关.相对于常规的可见阴极荧光测试技术,探测紫外和红外阴极荧光可以在更宽的波段上获取更多更新的样品内在信息.用此方法对河北唐山石英砂岩及其微小次生加大边进行阴极荧光分析,发现它们具有不同的紫外荧光特征,还有对应波长为287nm的辐射损伤色心,由此可以推测至少有两期胶结作用,且石英碎屑来源复杂.这为分析胶结作用期次和碎屑物物源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对于沉积盆地分析和油气储集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536.
大南海地区新生代板块构造活动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伯初  万玲  吴能友 《中国地质》2004,31(2):113-122
在新生代澳大利亚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大洋中,存在一些地块(微板块);同时,澳大利亚板块北部边缘的一些地块先后和澳大利亚板块分离,向北运动,与一些和欧亚板块分离出来的地块先后发生碰撞缝合。在此期间,由于地块分离而发生海底扩张,产生许多小洋盆,如南海、苏录海、苏拉威西海、安达曼海等,最后形成了东南亚地区今日的构造景观。笔者从大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史之框架来研究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认为南海地区新生代的构造活动既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的碰撞有关,也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的俯冲活动有联系;同时,还受到澳大利亚板块向北运动之影响。南海地区在新生代发生过两次海底扩张,第一次海底扩张发生在42~35Ma前.是受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而引起欧亚大陆之下向东南方向之地幔流的影响而发生的,其海底扩张方向为NWSE,产生了南海西南海盆;第二次海底扩张发生于32~17Ma前。由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俯冲的大洋岩石圈已达700km深处,阻挡了欧亚大陆的上地幔向东南方向之流动,从而转向南流动。引起南海地区南北向海底扩张,即新生代第二次海底扩张,产生了南海中央海盆。南海新生代洋盆诞生之后,由于大南海地区继续有地块碰撞和边缘海海底扩张,对南海南部地区产生挤压,从而使这里的沉积发生变形,这就引起万安运动(南海南部)。  相似文献   
537.
前言一般认为内陆地震发生地点的长期预测是相当困难的。目前还没有从物理上判断某活断层是否即将发生大地震的方法。虽然地震发生与否取决于断层强度和其上应力的大小,但是与地震发生直接有关的地震发生区深部的强度和应力方面的认识目前几乎仍是一片空白。即使是将来,...  相似文献   
538.
539.
540.
鄂西台地东部陡山沱期微生物泥丘的聚磷控矿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陡山沱期的鄂西台地东部是一个重要的大型磷矿产出区域,其沉积磷矿床以各种类型的生物泥丘存在,生物泥丘为磷矿床的容矿体并直接控制着矿床的形态和品位。研究表明,水体中富磷营养化特殊环境导致了局部地段生物群落的超速繁殖,其代谢活动极大地抑制了水体中碳酸盐的沉积掺和作用而使其中的磷酸盐优先沉积富集形成泥丘。不同泥丘分别形成于正常清水潮坪、局限还原浅滩和广海高能带等环境中,其微生物群落组合也相应从以底栖藻类为主,至底栖、漂浮混合到底栖、漂浮、高级藻类复合型等变化,从而形成本区Ⅰ、Ⅱ和Ⅲ三种类型不同的生物泥丘磷块岩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