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74篇
  国内免费   79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66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299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501.
我国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的分布特点,而地质灾害风险管控人力和能力有限,因此需要开展地质灾害风险排序工作,筛选出优先管控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确保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对策实施的针对性和高效性。地质灾害风险排序的实质是运用定量化风险评价计算出每处隐患点的风险值,然后根据风险值开展排序工作。目前定量化风险评价模型多用于单个地质灾害点风险评价,并未应用于大范围地质灾害风险排序工作,且模型较为复杂,推广应用较难。在分析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与其环境因素间的响应关系及规律的基础上,提取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主控环境因子与诱发因子,联合人口、物质、资源等易损性因子建立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岩石工程系统相互作用矩阵与专家打分法确定各级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指标因子权重,构建地质灾害风险评分体系;并根据风险评价定义,提出了能够快速定量化的简易地质灾害风险计算模型。以贵州省98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例,开展模型应用验证,风险排序结果与灾害管理机构主观认识的实际风险一致,验证了本模型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提高了地质灾害风险管控能力与效率。  相似文献   
502.
则古朗北位于甲玛矿区东北部,是甲玛矿区新发现的与Ⅱ号复式岩体有关的重要矿段.地质调查和钻孔编录揭示Ⅱ号复式岩体包含多种岩石类型,如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以及石英闪长玢岩等,发育厚大的铜钼矿体.为查明Ⅱ号复式岩体的成岩时代和岩石成因,本文对其中的花岗斑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和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花岗斑岩锆石U-Pb年龄为15.7±0.3 Ma(n=22,MS WD=3.3),与主矿段含矿斑岩侵位时代一致.同时,花岗斑岩具有高硅、高钾、富铝的特征,明显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Eu异常不明显,有弱负Ce异常,分异指数较高,是后碰撞环境下壳源砂质沉积岩受热部分熔融的产物.此外,作为最新发现的矿段,地表的大面积"火烧皮"、深部厚大斑岩型矿体以及角岩型矿体的揭露,均暗示Ⅱ号复式岩体具有独立形成大型-超大型规模矿床的潜力,应该作为后续勘查评价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503.
将生物量损失的计算结合到水质模拟中,分类(鱼类、浮游生物、底栖生物)量化悬浮物与水生生物死亡率的关系,构建出一套计算填海工程造成水生生物量损失的方法.应用在广州港南沙港区二期工程后方仓储用地陆域形成工程的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综合考虑了生物类别、生物量空间分布、悬浮物源强和悬浮物运动等因素,与传统计算方法相比,其结果在总量上是相近的,但能更有效并直观地反映出工程对水生生态影响的种类分成和空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504.
金沙江某水电站引水洞出口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沙江某水电站引水洞出口边坡为千枚岩类软岩边坡,其地质条件复杂、结构面发育。由于边坡特殊的岩体结构及其重要性,其稳定发展趋势便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关心的主要问题。本文在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边坡岩体结构特征,建立边坡地质模型,并采用3D-FLAC模拟边坡-洞室组合开挖后的应力、变形分布特征及破坏区范围。结果表明,洞室开挖主要影响6倍洞径范围内围岩应力分布状态,对边坡整体稳定性影响不大;但边坡开挖会使得坡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受拉区域,对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另外,在此基础上选取典型的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分析表明,天然状态下,边坡开挖后局部岩体稳定性较差,存在块体失稳的可能,但整体稳定性较好;暴雨、地震条件下,边坡稳定性较差,边坡顶部岩土体有沿结晶灰岩与千枚岩的地层分界面发生失稳的可能。  相似文献   
505.
汶川地震诱发罐滩滑坡形成机制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安县罐滩滑坡由汶川地震诱发形成,发育于存在软弱基座的反倾斜坡中,体积达468×104m3。罐滩滑坡由"5.12"汶川地震及当晚暴雨诱发形成,发生时间滞后地震8 h,是典型的地震后效型滑坡。滑坡位于龙门山前山断裂带上盘,自然斜坡走向与断裂带近平行,水平距离约400 m,前山断裂带的分支断裂从坡体下部通过,并形成底部泥岩和上部白云岩的分界线。调查和分析表明,下软上硬的坡体结构是滑坡产生的基础,强烈的地质构造活动背景是其产生的重要条件,强烈的地面震动和高强度暴雨是导致产生滑坡的根本因素。滑坡的形成机制和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3个阶段:自然斜坡的压缩-倾倒变形、震后滑面贯通阶段、滑坡整体破坏阶段。滑坡体形成沿河长400 m,纵向长880 m,平面面积1.82×105m2的滑坡堆积体,堵塞雎水河形成罐滩堰塞湖。  相似文献   
506.
拔旺矿床是丹池成矿带南段五圩矿田内近年来探明的一个锡锌多金属矿床,其锌储量达中型,矿体呈切层脉状或似层状产于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南丹组第三、四段灰岩中.缺乏精确可靠的成矿年代学判据,是该矿床成因认识存在较大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制约了地质勘探工作的深入.文章应用LA-MC-ICP-MS原位U-Pb同位素测年手段,对拔旺...  相似文献   
507.
无居民海岛森林是海岛重要的植被资源,对于维持海岛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文章阐述了海岛森林保护应当结合海岛森林的生长和分布的实际情况,通过划定保护范围、引种改造、建设防护林、增强宣传、实施海岛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机制等进行保护。对无居民海岛森林保护的研究可为无居民海岛的保护和管理提供参考依据,促进无居民海岛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08.
通过对松辽盆地东南部区域地质资料综合分析及铀资源区域钻探评价,基本查明了目的层泉头组、姚家组、四方台组岩相古地理、岩性与砂体特征。通过对目的层岩石形成的地球化学环境研究,识别和划分了原生地球化学类型和后生蚀变作用类型,原生地球化学类型有原生氧化和原生还原类型,后生蚀变作用类型有油气、煤层气还原作用和后生氧化作用类型。对比研究了原生地球化学类型及后生蚀变作用类型岩石、矿物及化学成分特征,提出了油气、煤层气还原后生蚀变作用识别标志。认为原生含炭质砂岩铀有强烈的沉积预富集,油气、煤层气还原作用中有铀的叠加富集。  相似文献   
509.
东昆仑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序列重建方法初探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克信  陈能松 《地球科学》1997,22(4):343-346
东昆仑造山带发育沉积-构造复合混杂和构造混杂的全部无序或部分无序的非史密斯地(岩)层体,对其层序重建的有效方法是对不同类型的非史密斯地层体进行时态,相态,位态,变形和变质调查,把这一主要研究途径称之为“非史密斯地层体构造造片四维裂拼复原位”。  相似文献   
510.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利用过程中的土壤退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水平的衰退是热带山地退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二者的变化基本是一致的。即从热带雨林→33a次生林→6a轮歇地→4a轮歇地→旱谷地→橡胶林→荒草坡呈降低趋势;相对于热带雨林而言,不同利用方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养分状况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随退化程度增高减幅增大,土壤微生物衰减的速率比土壤养分的衰减更快。说明山地的退化严重影响着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水平以及它们之间的协同作用,从而影响土壤碳氮循环代谢途径。降低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