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8篇
地质学   94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21.
内蒙武川—固阳—大佘太韧性剪切带与金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中部武川—固阳—大余太东西向韧性剪切带内发育明显的糜核岩显微组构。据剪切带内糜棱岩形成温压条件(t=300~400℃,P=0.25~0.5GPa),表明它是绿片岩相变质—变形环境。剪切应变值γ=5.77~3.47。变形是以简单剪切为主,兼有压扁作用。剪切带南侧是早元古宙强烈线性构造活动带,北侧是晚太古宙花岗岩—绿岩带。剪切带形成在早元古宇,早期表现为自北向南的推覆韧性剪切作用。岩金矿(化)床沿着剪切带分布。尤其在后期脆性破裂叠加及中酸性岩浆岩所在部位,金矿进一步富集,说明本区岩金矿的形成是多阶段成矿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2.
琼中麻粒岩的成因: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琼中麻粒岩可以分为"高Ti"麻粒岩(TiO2含量大于1.0%)和"低Ti"麻粒岩(TiO2含量低于1.0%)两种化学类型."高Ti"麻粒岩以稀土总量高,轻稀土高度富集,轻、重稀土强烈分馏为特征,稀土配分曲线呈右倾单斜型,与本区变基性火山岩的稀土分布特征相似;低"Ti"麻粒岩以稀土总量较低,轻稀土分馏强烈,但重稀土分馏不明显为特征,稀土配分曲线呈重稀土平坦的左高右低型,与许多浅成基性岩的稀土分布特征相似;认为琼中麻粒岩形成于晋宁期的可能性最大.两类麻粒岩的识别,有利于深化对琼中杂岩形成和演化过程的认识.  相似文献   
23.
两广云开隆起区基性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云开隆起区信宜、高州一带条带-眼球状(环斑)花岗质岩石中基性侵入岩主要为变苏长辉长岩和变辉长岩,TiO2含量(0.24%~0.53%)和稀土元素总量(18.64~78.30μg/g)较低,轻稀土元素富集(LREE/HREE=2.69~5.28,(La/Yb)N=1.79~4.73),Ta、Nb、P、Zr、Ti为明显负异常,无明显Eu负异常(δEu=0.81~1.16),La/Nb=1.94~5.42,Th/Ta=2.29~17.63,Nb/Th<7.4,εNd(t)=-3.6~-8.4,高Ti/Zr、Ti/Y,低Rb/Ba、La/Yb和EMⅡ,显示富集地幔源区的特征.变苏长辉长岩Sm-Nd岩石-矿物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392Ma±53Ma,表明加里东期的基性侵入岩形成于俯冲-碰撞大陆边缘的火山弧构造背景,而且是俯冲-碰撞后伸展-拆沉-底侵作用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24.
海南岛石碌群层间及相邻地层的接触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碌群第三层与第四层属连续沉积,并非角度不整合接触,石碌群各层之间的为连续沉积关系,石碌群同上覆石灰顶组和青天峡组之间存在角度不整合面,并分别与晋宁运动和加里东运动相对应,这些角度不整合面多因后期强烈的构造作用而破坏,戈枕韧性切带多期活动,形成抱板杂岩逆掩于石碌群之上的构造接触关系。  相似文献   
25.
以香花岭花岗岩型铌钽矿床为例,把花岗岩熔体内的组分按其活动性分为活动组分、有效活动组分和惰性组分3类;论述了花岗岩熔体在超临界流体作用下(流体—熔体,流体—岩石作用),粘度、内压、结构、组分活动性及相对含量等,随岩浆演化而呈现的一系列变化,同时,铌钽等成矿元素随岩浆体系内超临界流体聚集而富集,随体系内射气分异作用的发生而矿化,成岩作用和成矿作用表现为一连续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结晶分异作用和交代、溶蚀作用并存,沉淀作用和溶解作用交替,实质上是岩浆体系的内部分异作用或自组织作用过程,成矿作用发生在广义岩浆作用范畴,矿床属岩浆成因。  相似文献   
26.
琼中麻粒岩的成因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琼中前寒武纪高级变质杂岩中的麻粒岩进行了较系统的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利用不同的矿物温压计估算了麻粒岩形成的温压条件。结果表明,本区麻粒岩形成于高温低压(低p/T)环境,属于典型的低压麻粒岩,其峰期变质温度为824±15℃,压力小于0.5GPa,晚期岩石发生了退变冷却,终止温度为705℃左右,压力与峰期时的压力相近;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具有顺时针的p-T轨迹,早期可能经历了一个缓慢降压升温的过程,峰期之后的退变则表现出近等压冷却(IBC)的特点。结合岩石变形作用较弱的特点及区域大地构造背景,认为琼中低压麻粒岩形成于陆缘拉张环境,其可能的机制是,由于地壳拉伸减薄,导致软流圈减压上隆产生岩浆,上覆地壳岩石(包括已经结晶的岩浆)受到下部岩浆热源的影响而发生进变质,随后受拉伸扰动的地热梯度向正常地热梯度恢复,从而形成具有降压升温过程和IBC过程的顺时针p-T轨迹。  相似文献   
27.
云开地区中生代成矿地质背景及成矿动力学机制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0  
文章通过对云开地区地质构造,矿床时空分布以及中生代花岗岩类岩石的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认为区内中生代岩石圈构造经历了二叠-三叠纪之间的碰撞挤压,侏罗纪的构造转换及白垩纪的拉张伸展3个阶段的演化过程,大规模成矿作用受控于燕山早期岩石圈的构造转换及燕山晚期的拉张伸展的岩石圈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28.
香花岭花岗岩不同岩相的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元素对比值和包裹体温度,压力与成分等方面的研究表明:香花岭花岗岩为H2O-F-CO2-Cl流体类型,属超临界流体,在超临界流体作用下,岩浆体系内熔体的粘度,内压,组分活动性及含量,胡岩浆演化呈系列变化,导致岩浆体系内的成分强烈分异成层;Nb,Ta等成矿元素,随岩浆体系内超临界流体的聚集而富集,随体系内射气分异作用的发生而矿化,成矿作用发生在岩浆期。其成岩成  相似文献   
29.
园珠顶铜钼矿床位于钦杭成矿带南段的大瑶山隆起北缘,为大型斑岩型铜钼矿床。通过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获得了花岗斑岩的高精度成岩年龄,为(154.3±1.7) Ma (n=12,MSWD=3.1),为晚侏罗世岩浆活动的产物,与辉钼矿的Re-Os同位素年龄155 Ma相吻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园珠顶花岗斑岩高硅〔w(SiO2)为68.81%~70.21%〕、富碱〔w(Na2O)+w(K2O)为6.78%~8.01%〕、准铝质-弱过铝质(A/CNK为0.96~1.04);稀土元素总量中等(ΣREE 为142.15×10-6~170.83×10-6),富集轻稀土元素(ΣLREE 为135.05×10-6~162.34×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a/Yb)N=30.97~32.10〕,弱的Eu负异常(δEu=0.86~0.89),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总体右倾;岩石相对富集Rb、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及高场强元素Th、U,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及部分大离子亲石元素Ba、Sr。LA-MC-ICP-MS锆石Hf 的原位分析表明,176Hf/177Hf值变化于0.282 500~0.282 801之间,εHft)值介于-6.27~4.19。综合分析表明,园珠顶花岗斑岩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I型花岗岩,具有壳幔混合源成因,锆石εHft)值反映了园珠顶花岗斑岩的成岩源区较为复杂,总体具亏损岩浆源区的特征,以幔源物质为主,但在岩浆侵位过程中遭受了古老地壳物质的混染。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和前人研究成果,认为园珠顶斑岩体及铜钼矿,与钦杭成矿带北段的永平铜矿具有一致的成岩成矿构造背景,形成于板块俯冲环境。  相似文献   
30.
滑坡体受库水作用其稳定性受到很大影响,如在库水作用下诱发变形,其滑体水下部分多提前于水面以上部分发生变形,对水下滑体变形进行监测,可更早对其稳定性做出判断,为防灾赢得更多时间。滑坡体水下部分变形监测一直是业内难题,常规滑坡监测方法在水下都不适用。在三峡库区秭归县树坪滑坡建立了一套水下变形自动监测系统,采用碳素纤维材料牵引伸缩计与地表倾斜计相结合,对树坪滑坡175m水位下36m深处滑体变形进行监测,经过几年运行试验,证明该方法对监测滑体水下变形可行可靠,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