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90篇
海洋学   3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对我国业已发现的白垩纪大洋缺氧事件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我国河北滦平盆地高等植物叶腊碳同位素正偏,是weissert缺氧事件的陆地响应,weissert缺氧事件可能是全球性缺氧事件,而不是区域性的缺氧事件.叶腊烷烃单分子碳同位素正偏有两种不同的机制:早白垩世分子碳同位素正偏主要反映的是大气CO2水平增加;晚白垩世分子碳同位素正偏主要反映的是陆地植物类型的变化.  相似文献   
52.
放射性碳同位素(14C)是含碳物质年代测定的有效手段,它的半衰期是5730年.研究了珠江口及南海沉积物碳黑的放射性碳年龄,碳黑样品采取化学氧化方法提取,用加速器质谱仪(AMS)测定珠江三角洲沉积柱中碳黑的放射性碳同位素剂量.研究结果表明,位于珠江口的钻孔3的碳黑的14C年龄是倒置的,邻近香港的钻孔30的碳黑14C年龄旱现老.新.老的趋势,而钻孔E2的碳黑的14C年龄则儿乎是不变的.碳黑的这种14C年龄的变化趋势与碳黑的来源相关,化石燃料来源的碳黑的增加使得碳黑的14C年龄偏老.  相似文献   
53.
林清  彭平安  刘荣谟 《地球化学》2000,29(5):425-430
鄂陵湖浅层学2m的冻结湖相沉积物中埋藏植物屑保存完好,植物屑均来源于同一种沉水植物-龙须眼子菜(Potamogeton pectinatus)。碳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剖面中该植物屑的δ^13C值在-17.67‰ ̄-11.39‰间变化,比该地生长的陆生植物高。根据δ^13C值的变化特征,将湖相沉积分为三个阶段,相应δ^13C平均值分别为-16.68‰、-14.48‰和-12.28‰,由下而上呈降低的  相似文献   
54.
秦艳  张文正  彭平安  周振菊 《岩石学报》2009,25(10):2469-2476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组长7段是一套深湖相富铀烃源岩,岩石富含草莓状黄铁矿、有机质纹层、胶磷矿等.本文通过电子探针、LA-ICPMS、逐级化学提取、α径迹蚀刻等方法研究了长7段烃源岩中铀的赋存状态,发现烃源岩中约50%以上的铀赋存于胶磷矿中,20%以上的铀以吸附形式赋存于有机质中.因此,胶磷矿在铀的富集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岩石地球化学参数表明长7段烃源岩沉积于缺氧环境,频繁的火山喷发活动为长7段富铀烃源岩层提供了丰富的铀源.在缺氧的沉积环境下,成岩作用早期底层水和裂隙水的交换作用使铀从凝灰岩中向长7段黑色页岩中迁移,赋存于胶磷矿和有机质纹层中.总之,缺氧的沉积环境、丰富的铀、高含量的有机质及胶磷矿共同促进了铀在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长7段富铀烃源岩中的形成.  相似文献   
55.
超滤分级研究腐殖酸的结构组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切面流超滤技术将Pahokee泥炭腐殖酸分为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的8个级分,并综合应用元素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固体13C核磁共振(13C NMR)和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技术详细研究了分级前后腐殖酸分子的结构组成特征.研究表明,随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腐殖酸分子中的元素碳、元素氢含量增加;而元素氧和含氧官能团含量减少;并且低相对分子质量级分中含有相对较多的木本植物来源的芳香结构,而高相对分子质量级分中含相对较多微生物和植物来源的聚脂肪结构.本研究结果不仅说明环境中的腐殖酸分子是由许多相对分子质量不同、结构性质各异的腐殖酸分子组成,而且这些腐殖酸分子可能与腐殖酸形成过程中各种来源的物质在不同阶段的腐殖化产物有关,表明了腐殖酸类地质大分子物质的非均一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56.
选择了成熟度、有机质类型与矿物组成较为接近但有机碳含量(TOC)有明显差异的两个成熟页岩进行了氮气、二氧化碳气体等温吸附分析,并考察了抽提前/后吸附特征的变化,尝试说明影响成熟页岩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初步的结果表明,页岩的比表面积主要取决于微孔的发育程度,而孔体积则与大孔的发育程度关系密切;微孔发育程度与页岩的有机碳含量有密切的关系;页岩抽提后对两种气体的吸附量相对于抽提前均显著增加,抽提前/后样品在60°C及110°C干燥等不同前处理方式下获得的氮气等温吸附数据表明,残留沥青对孔隙发育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7.
为研究生-排烃过程对页岩纳米孔隙演化的影响,选择低成熟且生烃潜力差异显著的茂名油页岩和大隆组硅质页岩为研究对象,经低温热模拟和索氏抽提增加了页岩在生油高峰期的排烃效率后,通过高温热模拟实验,使具有不同残留烃含量的样品演化到过成熟阶段。通过热模拟产物的地球化学分析和孔隙测量,获得了不同残留烃含量的页岩有机质与孔隙发育的热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在高成熟阶段,富I型有机质的黏土质茂名油页岩的残留烃大量转化为固体沥青,促进了中孔、大孔的发育,对微孔的发育影响较小;具Ⅱ型有机质的大隆组硅质页岩,高成熟阶段残留于页岩中的极性有机组分与干酪根生成新的固体有机质,其纳米孔隙发育较差,导致残留烃对中孔和大孔的发育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58.
生物标志物是地质体中能提供母源生物输入、沉积环境与成岩变化等多方面信息的特征有机化合物,是油气勘探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有机地球化学的重要分支的核心内容。地质体中新生物标志物的结构鉴定,一直是我国分子有机地球化学发展的难点,直到近期才有突破。本文以茂名油页岩中新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历程为例,回顾叙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发表在学术刊物上的中国地质体中新生物标志物的论文,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1)国际合作研究成果,中国学者携带中国样品在国外实验室完成;(2)外国学者在中国样品中发现新化合物;(3)中国学者通过新化合物的质谱图解析,发现新化合物或新化合物的应用;(4)中国学者独立完成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最后,展望了地质体中新生物标志物研究与应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9.
通过对晚白垩纪松辽盆地后金沟剖面不同类型烃源岩进行详细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揭示嫩江组一段上部到二段下部的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古环境意义。根据元素分析、Rock-Eval及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参数,发现嫩江组一段上部随着埋深的减少,有机质的来源以湖泊内源和陆生高等植物混合为主逐渐向以湖泊内源占优势过渡;正构烷烃分布呈现出高碳数的奇偶优势与低碳数偶奇优势共存、高碳数的奇偶优势、低碳数的偶奇优势三种模式;δ13Corg、C/N及海相C30甾烷共同证实了海侵作用的发生,且24-正丙基-胆甾烷、24-异丙基-胆甾烷和甲藻甾烷含量分别为0.09~8 μg/g、0~2 μg/g、0~0.3 μg/g,随着埋深的减少呈现增加趋势。嫩江组二段下部有机质来源以湖泊内源占优势,且非海相藻类对长链正构烷烃有一定的贡献,有机质的保存与缺氧环境和微生物的活动均有关;24-正丙基-胆甾烷、24-异丙基-胆甾烷和甲藻甾烷的含量分别为2.8~12.5 μg/g、2.4~8.5 μg/g、0.1~0.64 μg/g,随埋深减少呈现一定波动性。因此认为嫩江组一段上部沉积环境总体表现为滨湖到浅湖相的过渡并且伴随海侵作用逐渐增强;嫩江组二段下部被证明是半深湖到深湖相的沉积类型,海相C30甾烷含量的波动变化指示了海侵的多期次。  相似文献   
60.
压力对高硫干酪根轻烃产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金管-高压釜体系对江汉盆地高硫干酪根进行了热解,用氘代正构烷烃作标样,色谱-质谱定量。实验结果表明,压力增加,nC6和轻烃(nC6 ̄nC14)的产率明显增加;而对nC15和沥青的产率未发现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