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9 毫秒
1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在岩石学上表现为低成分成熟度、低胶结物含量和结构成熟度中等的“两低一中”特征,总体储层物性较差,属低孔低渗和特低孔特低渗储层,局部发育有少量中孔低渗储层.根据各成岩矿物共生组合关系,可以确定成岩矿物由早到晚形成的相对顺序:早期方解石(泥晶菱铁矿)-石英Ⅰ期加大-绿泥石薄膜-长石、岩屑溶解-绿泥石孔隙衬边-石英Ⅱ期加大(加大、剩余粒间孔、粒间溶孔充填石英)-溶蚀作用-石英Ⅲ期加大(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中充填石英)-连晶(含铁)方解石-白云石-铁(方解石)白云石-后期溶蚀作用-石英、方解石脉形成.机械压实作用是使本区岩石固结成岩最主要的因素,石英Ⅱ,Ⅲ期加大作用是使本层砂岩致密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长期封闭条件下成岩流体只对长石和部分岩屑进行溶解,而粒间的胶结物如石英、碳酸盐则未发生溶解,使已致密化的须家河组砂岩孔隙度改变不大,这是须家河组砂岩最终保持致密化的又一个原因.有机质大规模生烃发生在第Ⅱ期石英加大后,烃类选择性进入相对有利的储层中形成致密砂岩烃类气藏.  相似文献   
12.
柴达木盆地切6井储层流体包裹体特征和油气成藏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柴达木盆地切克里克凹陷中切6井的流体包裹体特征研究,探讨了该区的油气成藏史.切6井中石英加大边、方解石胶结物等成岩胶结物中的盐水包裹体均一温度为80.1~96.2℃,推测储层砂岩成岩作用应是刚进入中成岩A阶段.切6井储层砂岩中共有两期烃包裹体:第一期为灰黑色液烃包裹体,第二期为浅褐灰色气液二相烃包裹体.第一期在储层中已形成具工业价值的油藏.结合柴西地区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推断切6井原油在中新世(N12)成藏于古近系圈闭和基岩裂缝中;凹陷带和盆地内部构造接受喜马拉雅中晚期的两期成藏,更有利于油气由下向上的运移.  相似文献   
13.
塔中地区奥陶系储层烃包裹体特征及成藏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鼐  田隆  邢永亮  鲁雪松 《岩石学报》2011,27(5):1548-1556
利用新发明的不同期次烃包裹体组份提取仪器"多功能烃包裹体取样机",分别提取了塔中地区5期烃包裹体组份,并成功地分析出组份生物标志化合物,论证了5期烃包裹体油气的来源:第Ⅰ期烃包裹体来源于满加尔坳陷的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第Ⅱ期烃包裹体来源于满加尔凹陷的中奥陶系烃源岩、第Ⅲ期烃包裹体来源于塔中下部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第Ⅳ期烃包裹体是由寒武系海相碳酸盐岩原油分解而成、第Ⅴ期烃包裹体来源于塔中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烃源岩。其形成时间分别为:早海西期约383Ma、晚海西期约240~260Ma、燕山-早喜山期早期、23Ma喜山运动二幕、喜山运动晚期到现在。塔中奥陶系储层中不是每一个圈闭都含有以上5期烃包裹体,有的圈闭只含其中的一期或二期或三期。第Ⅰ期主要是油气运移的 "足迹",仅路过奥陶系,未成藏。第II、IV、V期成藏普遍影响塔中奥陶系,是油气成藏的"历史",使奥陶系的原油具有中奥陶统油源(第II期)、上奥陶统油源(第V期)和寒武系油源(第IV期)混源特征,第Ⅱ、Ⅳ期烃包裹体大量存在是塔中Ⅰ号坡折带凝析油气高产的"标志"。 第Ⅲ期包裹体的发育可能预示在塔中东部地区中下奥陶统及寒武系形成大油藏,塔中东部地区是找原生大型油藏的重要靶区。  相似文献   
14.
对塔里木盆地三叠系、石炭系和奥陶系有机包裹体的岩石学特征、均一温度、色谱和拉曼光谱分析表明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储层中有机包裹体种类可能不同,但都是4期有机包裹体中的一期(种)或几期(种).塔里木盆地发生过明显的4次油气事件第Ⅰ期低成熟含油(重质烃)高盐度热液活动,温度为80℃±,但未形成代表性油藏,以沥青包裹体和盐水油气四相包裹体为特征;第Ⅱ期以甲烷为主的天然气直接进入,温度约为140~160℃±,以气烃包裹体为特征;第Ⅲ期成熟轻质油的注入,温度为90℃±,以无色液烃包裹体为特征;第Ⅳ期温度120℃±,为一系列成熟油气活动,先是以气为主、重质油为次的注入,后以重质油为主的注入(此为主期),最后是油水的混合液,以褐色气液烃包裹体为特征,属大范围、大规模的一次油气活动事件.  相似文献   
15.
碎屑岩储层中次生孔隙的发育主要为长石、岩屑及胶结物等的溶蚀,而溶蚀强度与流体成分密切相关。塔里木盆地满西地区从上奥陶统—石炭系不同层位、不同地区碎屑岩样品中包裹体的均一温度有差异,分为3个均一温度区间。包裹体流体绝大部分为不成熟氧化性、酸性流体;不同井区、不同层段、不同类型砂岩包裹体的阴离子浓度变化较大,石英加大边中含的包裹体总体阴离子组成单一,浓度低,而方解石胶结物、石英胶结物中包裹体组成复杂,浓度变化很大。储层物性与HCO-3、CO2-3、Cl-离子浓度变化大致呈正相关关系,而与NO-3、SO2-4离子浓度关系不明显,甚至有相反的变化趋势;研究区有3期油气运移。  相似文献   
16.
沉积岩包裹体的岩相学、分类、术语及常被忽略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近年来包裹体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油气地质领域,但对于沉积岩包裹体的正确认识、鉴别测试和分析应用中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矿物学、沉积岩石学、成岩作用和油气地质综合分析的角度,结合多年的沉积岩包裹体观察鉴定和测试,就沉积岩包裹体岩相学、分类、术语选用以及运用于油气地质研究常被忽略的基本问题进行了阐述和讨论,以利于正确认识、辨别和应用沉积岩中的包裹体来分析解决油气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天然气和液态混合烷烃在不同压力和温度下的原位拉曼测试表明,天然气和液态混合烷烃的拉曼特征峰随温度增高向高波数移动,随压力增大而表现出不同的拉曼位移趋势。2917 cm-1左右为天然气的C–H对称伸缩振动峰(ν1),随压力增大向低波数移动,甲烷占烃类的比例和C2+烃类含量对ν1拉曼位移有影响。<150℃时,液态混合烷烃的C–H对称伸缩振动峰和C–H不对称伸缩振动峰随压力增加向高波数移动,拉曼特征峰位移与压力相关性曲线变化趋势一致;≥150℃时,液态混合烷烃的部分拉曼特征峰随压力增大向低波数移动,拉曼特征峰位移与压力相关性曲线变化趋势不一致。  相似文献   
18.
彭县铜矿夹缝岩矿床火山岩稀土特征及成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夹缝岩黄铁矿型铜锌矿床呈席状,赋存在前寒武纪绿片岩相的基性火山岩向酸性火山岩过渡带上。通过稀土元素特征的分析,认为基性火山岩为该矿的矿源层,并指出了找矿远景地段。  相似文献   
19.
烃和烃类包裹体的拉曼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大量烃标样拉曼分析发现: 饱和烃以甲基、亚甲基在2700~2970 cm-1区域有强烈的拉曼谱峰为特征; 异构骨架在748 cm-1处有一强的拉曼效应; 环六环在804 cm-1处有一个强的拉曼效应; 苯环有二个拉曼特征峰(988, 3058 cm-1±), 以988 cm-1±为主; 己烯在1294, 1635和2996 cm-1±有三个烯键(C=C)拉曼特征峰, 以1635cm-1±为主. 论证了: (1) 烃类的拉曼图与烃类的含碳个数无关, 只与烃类分子结构和基团特征有关; (2) 相同的烃类如正构烷烃类的拉曼光谱图相同; (3) 不能简单地由烃类的特征峰来判断烃种类(如CH4, C2H6和C3H8)和某烃相对含量, 尤其在混合烃类或烃类包裹体中. 对比石油四大组分总的拉曼光谱图特征, 将烃类包裹体的拉曼光谱图分成五种: 饱和烃型拉曼光谱图、烷烃+沥青型拉曼光谱图、沥青型拉曼光谱图、荧光型拉曼光谱图、甲烷型拉曼光谱图. 据烃类包裹体的拉曼光谱图特征将烃类包裹体分成五大种类: 高饱和烃(气或液)烃类包裹体、含沥青饱和烃(气或液)烃类包裹体、低饱和烃(气或液)烃类包裹体、沥青质(气或液)烃类包裹体、高甲烷盐水包裹体.  相似文献   
20.
在-170℃盐溶液阴离子拉曼特征及浓度定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170℃条件下拉曼光谱仪测试盐水溶液的实验表明, 拉曼光谱中位移波数很近的阴离子如 和 拉曼峰峰尖清晰且通过剥离技术可恢复拉曼峰原形, 冰的特征峰(3090~3109 cm-1)尖锐稳定, 单个阴离子Cl-与水络合成的稳定络合基团(nCl--[H+-OH-]n)的拉曼特征峰拉曼位移是3401~3413 cm-1. 实验同时表明随着阴离子浓度的增大, 阴离子拉曼特征峰强度增强, 而冰的拉曼特征峰强度减弱. 根据大量的实验数据, 总结出了在-170℃条件下阴离子拉曼峰半高峰面积与冰拉曼峰半高峰面积比值(Si/ )和阴离子摩尔浓度的相关性曲线模板. 这一实验成果和模板在塔里木盆地志留系砂岩成岩流体包裹体成份分析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