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14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目的:探讨肾安汤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狼疮性肾炎(L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LN患者采用随机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醋酸泼尼松片和静脉滴注环磷酰胺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肾安汤治疗,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6个月的SLEDAI评分,24h尿蛋白定量,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沉及免疫相关指标(IgG、C3、C4)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67%,对照组为7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24h尿蛋白定量、BUN和SC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6个月2组SLEDAI评分均逐渐下降(P<0.01),在治疗后4、6个月,治疗组SLEDAI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沉及免疫指标IgG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补体C3、C4水平均比治疗前高,治疗后治疗组补体C3、C4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安汤联合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狼疮性肾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控制病情,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2.
降雨事件使土壤水分快速变化从而引起土壤微生物会产生强烈而又快速的脉冲效应,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该过程对土壤有机质周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传统测定技术的限制,土壤微生物如何快速利用新输入的有机质,以及温度是否影响其过程,依然不甚了解。本研究运用自主研发的全自动变温土壤微生物呼吸δ~(13)C连续测定装置,以中国北方暖温带针阔混交林样地土壤为对象,通过设置了7、10、15、20、25℃五个温度梯度,探讨了模拟降水脉冲事件中,在分钟尺度上和不同温度状况下土壤呼吸速率和δ~(13)C值。实验结果表明,葡萄糖呼吸速率(Rg)、土壤有机质呼吸(Rs)、土壤总呼吸速率(Rt)均为呈现出单峰曲线,而且这些曲线的特征值,例如呼吸速率最大值、到达最大值的时间,以及最大值到1/2最大值的持续时间,都与培养温度密切相关,意味着温度直接控制着降水脉冲事件中微生物对新输入碳的使用策略。温度会影响了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碳源的利用策略,将对评价土地利用变化或季节温度变化对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甚至在未来生态模型中也应考虑这种温度效应。  相似文献   
23.
可可西里处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交接与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可能有从西向东由正转负的趋势,但是其过渡地带岗扎日地区冰川状态未知。本研究利用地形图、SRTM、ASTER和Landsat等资料分析了岗扎日地区冰川面积变化和物质平衡变化,并对可可西里地区冰川变化空间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1970-2016年岗扎日冰川总面积年均缩小率为0.08±0.02%。2006年后冰川退缩趋势减缓。②1970-2012年岗扎日冰川平均减薄-8.64±0.30 m,体积减少1.45±0.06 km3,平均物质平衡为-0.21±0.01 m w.e. a-1。冰川物质平衡趋势由负转正(1970-1999年:-0.34±0.01 m w.e. a-1;1999-2012:0.16±0.02 w.e. a-1)。③东南、南、西南朝向作为迎风坡,1970年以来其冰川物质亏损较小,1999-2012年呈现强烈的正平衡。冰川面积变化滞后于物质平衡变化,东朝向和东南朝向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大,主要是因为冰川冰舌较长,末端所处的海拔较低。④气温升高是岗扎日冰川1970-1999年呈现负物质平衡状态的主因,降水增多是1999-2012年正平衡状态的主因。⑤可可西里地区冰川1970s以来面积年均缩小率从西向东不断增大、物质平衡下降,与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相关,但局地气候也影响冰川变化和物质平衡。  相似文献   
24.
根据国家海洋局印发的《海籍调查规范》,填海工程用海范围算至填海边坡水下坡脚线。在填海工程竣工验收中,水下坡脚线主要使用侧扫声纳获取。通过对侧扫声纳探测水下坡脚线位置的误差来源进行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提高侧扫声纳水下坡脚线位置探测精度的措施,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对侧扫声纳水下坡脚线位置探测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侧扫声纳在填海工程水下坡脚线探测中的位置精度满足《海籍调查规范》中水下坡脚线平面位置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25.
张震  张环 《浙江测绘》2007,(4):43-44
本文依据图志编制流程。详细介绍了图志在设计、地图编辑、成果审查等重点环节的质量控制,基本说明了提高地图集编制质量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6.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发展,无人机遥感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国民生产的各个领域,文章主要研究利用无人机技术进行海洋监视监测,发挥无人机在海洋监测中的优势,发展无人机在海洋中的业务应用,为海洋管理与执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7.
海洋能开发利用技术飞速发展并在很多地区得到应用,为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节能减排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同其他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一样,海洋能的开发利用也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而且其潜在的环境效应是深远而广泛的。文章综述了海洋能开发利用可能对海洋环境带来的影响,及其研究与评价方法,以及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和开展的相关工作。  相似文献   
28.
河南省熊耳山地区已查明金、钼、铅锌各类矿床(点)数十个,显示出较好的成矿潜力。但矿床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却非常薄弱,已有的研究也存在不同的认识,本文系统收集了熊耳山地区地层、岩浆岩及各类矿石的铅同位素组成,并计算了相关铅同位素参数,通过详细的铅同位素数据及相关参数对比,研究了矿集区内成矿物质来源。结果表明:熊耳山多金属矿集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岩浆岩。依据透岩浆流体成矿体系,岩浆源区物质是与富集成矿物质的流体经过充分岩石—流体相互作用的太华群古老基底物质,具有与地表出露太华古老基底变质核杂岩完全不同的铅同位素组成。  相似文献   
29.
黔北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基础地质与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务正道地区铝土矿底板地层黄龙组类化石及铝土矿层大竹园组、梁山组的孢粉化石限定,大竹园组的时代为早二叠世。大竹园组铝土矿的沉积环境为向北半封闭的海湾或海泛湖。铝土矿形成于低纬度热带气候条件下,气候具旱季、雨季之分,盆地水体为弱酸性还原条件,陆地植物生态系统和盆地微生物生态系统对铝土矿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铝土矿的主要物源为志留系韩家店组和石炭系黄龙组双重物源。陆源区风化的铝质通过胶体作用搬运到盆地中形成铝土质岩。铝土矿层形成之后,又经历了多期次暴露地表的风化淋滤。淋滤作用分别在渗流带和潜流带形成土状、半土状铝土矿和致密状铝土矿,盆地内部铝土岩破碎和胶体凝聚分别形成碎屑状、豆鲕状铝土矿。风化过程中多数元素发生了不同程度的丢失,而SiO2的流失程度明显大于Al2O3,从而形成铝土矿矿层。因此,盆地的沉积体系和古地理控制了铝土矿矿系的分布范围和厚度,多期次的淋滤作用控制了铝土矿的品质和矿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30.
张震  鲍志东 《地学前缘》2009,16(4):166-172
裂缝是朝阳沟油田储层的有效储集空间和主要渗流通道,其复杂分布严重影响该油田的开发生产。通过区域构造研究与岩心构造解析,结合地表露头和薄片观察,分析了区内裂缝的发育特征、成因机制及控制因素。该储层主要发育近SN向、近EW向、NW向和NE向4组构造裂缝,裂缝以低角度裂缝为主,主要包括挤压褶皱作用下形成的顺层滑脱裂缝和与逆冲挤压作用有关的低角度剪切裂缝,高角度裂缝主要包括扩张裂缝和中高角度斜缝。裂缝的充填及含油性表明它们大部分为有效缝,并反映在地层条件下的储渗作用。明水组沉积末期的反转构造期是裂缝的主要形成时期,主要形成近SN向和近EW向构造裂缝。裂缝的发育程度受岩性、层厚、断层、褶皱、深度等因素的控制,不同岩性,裂缝发育程度也不同;裂缝的平均间距与裂隙化的岩层厚度呈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绝大多数构造裂缝与断层作用相关;褶皱的不同形成阶段发育不同类型的裂缝;随深度增加,裂缝发育程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