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6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呷村黑矿型矿床高~(18)O成矿流体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流体包裹体和石英18O资料 ,提出呷村高18O成矿流体的成因有两种可能性 :一种 ,指示岩浆流体的参与 ,这已被成矿流体的高盐 [w (NaCleq) =5.7%~ 2 1.3% ]和极度富气所证实。另一种 ,指示海水与高18O火山岩或沉积岩发生过高温、低m水/m岩石 反应。现代和古代VMS矿床热液对流深度、水 -岩反应理论计算结果及遍布矿区成矿前的低温 ( <150℃ )和高m水/m岩石 反应表明后一种可能性的存在。高18O成矿流体来源的确对完善VMS矿床成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2.
西藏班公湖岛弧带晚白垩世地壳伸展期间碳的壳内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公湖镁质碳酸岩体是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在岩浆和流体作用下,含碳物质壳内循环作用的产物.本文利用LA-MC-ICP-MS测试技术对镁质碳酸岩样品中的交代型锆石进行了U-Pb同位素测年分析,其加权平均年龄为80.3±1.2Ma(MSWD=3.8),说明班公湖地区交代型镁质碳酸岩形成于晚白垩世,与这一地区同期的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岩体中菱镁矿和菱铁矿δ13 CV-PDB在0.9‰~1.6‰之间,平均为1.25‰;δ18OV-SMOW值在15.9‰~21.7‰,平均为18.65‰,指示碳来自于围岩中的海相碳酸盐岩.碳循环条件研究认为,大量的流体作为碳循环的载体,来自于大气降水,循环温度可能在300~350℃之间,循环范围从地表以下100 m到2.1 km左右.班公湖岛弧带白垩纪晚期伸展松弛的构造背景为下部岩浆上涌、天水下渗循环、加快CO2气体排放、加速碳的壳内循环提供了重要的驱动条件.  相似文献   
33.
微晶丘成因新认识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微晶丘主要由灰泥组成,仅见少量生物碎屑,其成因尚无圆满解释。借鉴现代海底勘查成果,依据北京西山微晶丘、白云鄂博赋矿微晶丘、腮林忽洞微晶丘的特征,认为微晶丘是海底热水(伴CO2)的化学作用产物:现代海底勘查发现的微晶丘是形成于洋中脊、热点或弧后盆地;北京西山等地的纯灰岩微晶丘是形成于大陆内部;而白云鄂博赋矿白云岩是一个大型微晶丘,形成于被动大陆边缘。微晶丘中的生物作用仅是深海热水活动的伴生作用,并不是微晶丘形成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34.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发现硫化镍矿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野外地质调查结合室内显微镜研究和电子探针分析,发现西藏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西段班公湖地区产有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和碳酸岩型硫化镍矿,中段班戈县产有超基性岩型Ni、Cr、Co多金属矿.这两个地区的含矿岩体均为超基性岩,大小从几十米到几百米不等,沿NWW方向展布,反映了蛇绿岩带对矿化的控制.岩体中普遍具有强烈的蛇纹石化,金属矿物组合简单,主要为硫镍矿和硫铁矿,呈微细粒浸染状分布,在野外露头和手标本上肉眼看不出矿化.由于该缝合带规模巨大,以基性.超基性岩为标志的蛇绿混杂岩数量多,分布广,因此,在该成矿带寻找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的找矿潜力很大.而碳酸岩型硫化镍矿化作为一种新的矿化类型,对其岩体成因和矿化机理的研究将具有探索造山带演化和指导地质找矿的双重意义.另外,无论是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还是碳酸岩型硫化镍矿,在西藏地区很少报道,这种矿化类型是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上一个新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35.
黎心远  曲晓明  马旭东  陈伟  孙渺 《地质学报》2020,94(4):1264-1281
雄梅地区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申扎县,区内分布有舍索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雄梅斑岩型铜钼矿,以及桑日、苦嘎矽卡岩铜矿点,相应地发育多套含铜岩浆岩。本文通过系统的锆石U- Pb年龄、全岩Pb同位素及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厘定了这些含铜岩浆岩的时代和成因类型。初步查明它们先后形成于约110Ma(舍索,雄梅,苦嘎)和80Ma(桑日)两个岩浆活动阶段。雄梅地区岩浆活动的时代及源区具有明显的后碰撞阶段特征,其中雄梅矿区的含矿花岗闪长斑岩具高铝、钙碱性特征,为由泥砂质沉积岩生成的S型花岗岩。舍索、桑日、苦嘎矿区的含矿岩体均为I型,显示原岩为火成岩。岩石地球化学表明这些含矿岩体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Sr、Th、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显示出俯冲沉积物组分对岩浆形成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早白垩世时期,俯冲板片断离,大量的软流圈物质上涌并参与岩浆活动,促使上地壳组分熔融,携带大量成矿元素形成含矿岩浆岩,在近地表形成雄梅、舍索及桑日矿床;晚白垩世时期,加厚的岩石圈在重力作用下拆沉,减薄的岩石圈在上涌地幔的底侵作用下发生熔融,形成桑日矿床。  相似文献   
36.
在西藏北拉萨块体中段唐江穷果岩体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岩石成因的暗色包体.唐江穷果岩体中暗色包体呈椭球状,与寄主岩之间呈不紧密胶结,在暗色包体和寄主岩的接触面上通常形成一个明显的风化间隙面.暗色包体为角闪闪长斑岩,寄主岩为花岗闪长岩,暗色包体明显较寄主岩更基性,更富Na2O、CaO、MgO和Fe2O3T.暗色包体和寄主岩具有明显不同的稀土元素,暗色包体的稀土元素除La、Ce元素外,整体含量较寄主岩高,且轻重稀土分异弱.两者都具有弧岩浆岩的特征,富集Rb、Cs、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和Th、U,而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暗色包体成岩年龄为113.9±1.0 Ma,寄主岩的成岩年龄为110±1.1 Ma,暗色包体成岩年龄较寄主岩早约4 Ma.此外,两者具有一致的锆石原位Lu-Hf同位素特征.以上岩相学、年代学、元素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证据表明,唐江穷果暗色包体和寄主岩来源于同源母岩浆,暗色包体在二次岩浆房中经历了较弱的斜长石结晶分离作用,寄主岩在二次岩浆房中经历了较强的角闪石结晶分离作用.经过结晶分离作用的寄主岩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将较早形成处于半塑性状态下的暗色包体裹挟至近地表.唐江穷果暗色包体最可能的成因模式可以解释为同源岩浆不同期次间的物理混合.   相似文献   
37.
中甸弧碰撞造山作用和岩浆成矿系统   总被引:64,自引:1,他引:64  
中甸弧位于西南三江构造火成岩带义敦岛弧的南端,它的演化经历了洋壳俯冲(210-235Ma)、陆陆碰撞(80-88Ma)和陆内汇聚(28Ma)三大造山作用。在俯冲造山作用中产生了浅成-超浅成斑、玢岩,并发育了与之有关的斑岩型、夕卡岩型、浅成低温热液脉型铜多金属矿床。在碰撞造山作用中形成了与后造山黑云母花岗岩和与之有关的蚀变花岗岩型、石英脉型钨-钼矿床。在陆内汇聚造山作用中产生了深源正长岩类和与之有关的斑岩型金矿。火成岩类型和成矿作用的多样化表明,在中甸弧中具有广阔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38.
辛洪波  曲晓明 《矿床地质》2006,25(4):477-482
藏西地区措勤县日阿铜矿产于拉萨地块内,是一个与二长花岗斑岩岩株有关的矽卡岩型铜矿床。由矿体中金云母测得的40Ar/39Ar成矿年龄为(87.69±0.64)Ma,MSWD=0.42,与二长花岗斑岩的锆石U_PbSHRIMP年龄(90.1Ma)一致。同时,矿区内的辉绿玢岩脉,与二长花岗斑岩具有相近的年龄(87.2Ma)及相似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套含铜的双峰式岩石组合,代表了中—晚白垩世拉萨地块内的伸展构造环境下的铜成矿事件。文章指出,造成该矿区铜矿化的双峰式岩系(二长花岗斑岩—辉绿玢岩组合)是由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俯冲,在碰撞后伸展阶段形成的。该矿床的发现表明,西藏高原除了与板块缝合带有关的斑岩型铜矿(包括玉龙、冈底斯、班公湖—怒江3条斑岩铜矿带)外,拉萨地块内部还有一期与双峰式岩系有关的斑岩_矽卡岩型铜矿成矿事件。  相似文献   
39.
根据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和均一过程的时间,利用熔融包裹体的扩散率公式(DH=r2/4t)、Eyring方程(DN=KB·T/η·λ)以及不同含水量花岗质熔体的LnDH-1/T实验图解,计算了胶东金矿区内与金矿形成关系密切的栾家河岩体中包裹体熔体的粘度和含水量。结果表明,熔融包裹体均一温度为970℃,粘度为3.8×106Pa·s,含水量为2.5%;流体熔融包裹体的均一温度为855℃,粘度为617.7Pa·s,含水量为5.8%,反映出花岗岩浆在结晶过程中含水量不断增高,粘度不断降低,到结晶作用晚期,流体相接近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40.
本文选取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不杂斑岩铜矿为已知矿床,通过对采样样品实测波谱特征的分析,基于ASTER遥感数据,采用目前主要的蚀变信息提取算法——彩色增强、比值算法及光谱角制图算法,在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段开展蚀变信息提取及找矿靶区圈定研究,预测了一处成矿前景区域。通过对此预测区域的野外查证,发现大量的孔雀石露头,室内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ICP-MS)分析得出铜品位在0.18%~1.95%之间,平均为0.51%。对该区域进行了激电测量工作,测量结果和遥感结果相互印证,表明此区域为一处斑岩铜矿成矿前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