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06篇
综合类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西藏冈底斯中段雄村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西藏雄村铜金矿开展了系统的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研究、显微测温和单个包裹体拉曼光谱分析。研究揭示雄村铜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范围为121~382℃,成矿主体温度范围为150~250℃,均一压力范围为1.94×105~45.92×105Pa;铜矿化阶段盐度范围为1.23%~36.61%,总体盐度分布表现为3个不连续区间;铜矿化阶段存在高盐度流体,金矿化阶段为低温低盐度流体。雄村矿床温度、压力特征与浅成热液矿床基本一致,但盐度偏高,成矿流体组成以高Ca2+和富含CO2、N2、CH4为特征,主要离子组成为Na+_Ca2+_K+_Cl-_SO2-4。雄村铜金矿床成矿流体为一复杂的不混溶体系,至少存在3种流体端员,即富CO2_N2_CH4气体端员、低盐度水溶液端员和高盐度水溶液端员,流体不混溶是雄村矿床金属沉淀的一个重要机制。雄村矿床兼具高硫化和低硫化浅成热液矿床某些典型特征,但与典型的高硫化和低硫化浅成热液矿床又存在差异,为一“较为特殊的浅成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02.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Ⅲ. 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   总被引:97,自引:20,他引:97  
“后碰撞”作为大陆碰撞造山作用的特定过程,以其重要的构造演化标示性特征和强烈的爆发式金属成矿作用,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涉及后碰撞的一系列重要地质问题,如后碰撞期的构造特征与演化历程、岩浆发育序列和岩石构造组合、伸展成矿作用与矿床系列组合等,尚未得到清楚完好的识别、理解和阐示。文章系统研究和总结了青藏高原后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特征,提出了后碰撞伸展成矿作用的构造控制模型。研究表明,现今处于后碰撞阶段的青藏高原,中新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两阶段发育历史。后碰撞早期阶段主要发生下地壳流动与上地壳缩短(>18Ma):下地壳塑性流动并向南挤出,在藏南地区形成EW向延伸的藏南拆离系(STD)和高喜马拉雅,上地壳强烈逆冲推覆,在拉萨地体发育EW向展布的逆冲断裂系;晚期阶段主要发生地壳伸展与裂陷(<18Ma):垂直碰撞带的EW向伸展,形成一系列横切青藏高原的NS向正断层系统(≤13·5Ma)及其围陷的裂谷系和裂陷盆地。后碰撞岩浆作用以形成钾质_超钾质火山岩、钾质埃达克岩、钾质钙碱性花岗岩与淡色花岗岩为特征,集中发育于冈底斯构造_岩浆带和藏南特提斯喜马拉雅。淡色花岗岩与藏南拆离构造有关,其他钾质_超钾质岩浆活动则与EW向地壳伸展有关。青藏高原后碰撞成矿作用强烈而复杂,主要形成斑岩型Cu矿、热液脉型Sb_Au矿、矽卡岩型和热液脉型Ag_Pb_Zn矿以及现代热泉型Cs_Au矿等重要矿床类型。斑岩型Cu矿及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形成于后碰撞伸展环境,岩浆起源于加厚的镁铁质新生下地壳;热液脉型Sb_Au矿发育于藏南拆离带及变质核杂岩周围,系中新世地热田浅成低温热液活动产物。热液脉型Ag_Pb_Zn矿主要产于拉萨地体内部的逆冲构造带内,与地壳流体的迁移汇聚过程有关。青藏高原后碰撞成矿作用在上地壳层次受3大构造系统控制,即①东西向伸展形成的近NS向正断层系统及裂谷裂陷带,②南北向地壳缩短形成的EW向展布的逆冲构造带和③EW向展布的拆离构造带,但在中下地壳/地幔层次上,则受中下地壳物质流动_挤出过程以及俯冲大陆板片断离_拆沉过程控制。  相似文献   
103.
西藏地热活动中铯的富集过程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硅华铯矿是青藏高原独特的铯矿床,它赋存在高温地热活动的产物——硅华中,主要分布在高原的强烈地热活动区。为什么硅华铯矿目前仅在青藏高原发现,别的地方尚未见报导,显然跟青藏高原在近期的构造运动有关。本文详细研究了Cs元素在地热流体和泉华中的特征,以及与Rb、Cl等离子的相关关系,探讨了Cs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总结Cs元素在地热活动中的富集过程:地壳的局部重熔作用导致了Cs的预富集;岩浆的结晶、分异使Cs再次浓集;大规模的水/岩反应使流体中Cs更加富集。  相似文献   
104.
位于冈底斯造山带中西段的雄村特大型铜金矿床产于日喀则弧前盆地北缘的旦狮庭组火山岩中。文章通过对雄村矿床矿体外围英安斑岩、矿带内花岗闪长斑岩脉和矿体深部花岗闪长斑岩3个样品的锆石U-Pb SHRIMP年龄测定,获得成岩年龄分别为(195±4.6)Ma(MSWD=1.48)、(179±5)Ma(MSWD=2.6)和(175±5)Ma(MSWD=3.2),表明这套火山岩是形成于早侏罗世而不是此前一致公认的晚白垩世。在已知成矿时代为始新世(38.11Ma)的情况下,这些早侏罗世容矿火山岩时代的确定自然就排除了该矿床属斑岩型或海底喷流沉积型成因的可能性。另外,矿床受NWW向断裂破碎带控制,缺少浅成低温热液矿床的蚀变矿化组合,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与大气水混合特征,矿石硫化物与容矿火山岩具有一致的S、Pb同位素组成。这些成矿特征与胶东焦家式金矿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推测该矿床很可能属于破碎带蚀变岩型铜金矿床。  相似文献   
105.
四川呷村V HMS矿床:从野外观察到成矿模型   总被引:22,自引:11,他引:11  
呷村矿床是一个与晚三叠世海相钙碱性酸性火山岩系有关的典型块状硫化物(VHMS)矿床。热水流体系统和贱金属成矿作用发育于义敦岛弧碰撞造山带上的弧间裂谷盆地内,并受其内部的一系列局限盆地及SN向基底断裂-裂缝系统控制。含矿岩系为双峰岩石组合,具火山碎屑岩-矿体-喷气岩“三位一体”特征。硫化物矿床具有“块状矿席+层控网脉状矿带”式三维结构特征。块状矿席发育多旋回的硫化物-硫酸盐韵律型式,揭示热水流体在海底的幕式排泄以及硫化物-硫酸盐在卤水池内的韵律式化学淀积和滑塌堆积过程。层控网脉状矿带产出于流纹质火山岩系,与上覆的块状矿席平行展布,揭示高渗透性碎屑岩层和多条同级别断层或断裂共同约束海底下部热水流体,并诱导其“弥散式”排泄和侧向流动交代。热水流体的传导冷凝过程导致硫化物沉积、热水流体与冷海水的简单混合导致硅质岩或/重晶石淀积,传导冷凝与海水混合的联合作用导致含硫化物重晶石、硅质岩和红碧玉形成。  相似文献   
106.
孙渺  陈伟  曲晓明  马旭东  丁吉顺 《地球科学》2018,43(9):3234-3251
江巴组火山岩是西藏雄梅地区近年来发现的火山岩,但其岩石成因尚不明确.通过开展系统的岩相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定年示踪研究,结果表明英安质火山岩锆石U-Pb年龄为85.1±1.0 Ma,为晚白垩世.安山质和英安质火山岩显示出明显的埃达克质岩特征,主量元素显示出较高的SiO2和Al2O3含量及Mg#值;稀土元素整体呈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强烈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明显,(La/Yb)N值较高,无明显Eu异常;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高Sr,低Y、Yb和高Sr/Y值,相对富集Th、Zr和Hf,亏损Nb、Ta和Ti的特点;英安质火山岩锆石εHf(t)值均为正值,在+2.7~+7.1之间,指示有亏损地幔物质参与成岩作用;以上表明安山质和英安质火山岩可能形成于加厚新生下地壳拆沉的部分熔融并有亏损地幔物质的加入.流纹质火山岩具相对低的MgO、TiO2含量;LREEs富集、HREEs亏损,但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较安山质和英安质火山岩弱,微量元素富集Rb、Th和K,强烈亏损Eu,Sr,Ba,P和Ti,明显的负Eu异常,表明流纹质火山岩为地壳发生深熔而形成.综合对比江巴组火山岩的地球化学性质,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昂龙岗日-班戈弧地区在晚白垩世期间存在一期板内加厚下地壳拆沉减薄事件.   相似文献   
107.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雄梅斑岩铜矿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通过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和遥感异常的实地检查,笔者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申扎县雄梅乡首次发现了一处斑岩铜矿。矿区铜矿化由孔雀石化花岗闪长斑岩和脱玻化英安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含矿斑岩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U、K、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同时,轻稀土元素显著富集,岩体显示出埃达克岩的亲和性。锆石U-Pb LA-ICP-MS 定年得出岩体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106.07±0.48) Ma,MSWD=0.92,表明矿床形成于碰撞后地壳伸展环境。雄梅斑岩铜矿距离班-怒缝合带西段的多不杂超大型斑岩铜金矿床有500 km之遥,但两者的含矿斑岩却具有完全一致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都具有埃达克岩的亲和性,且成矿年龄相近,暗示着它们属于同一成矿系统。该矿床的发现表明,沿着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确实发育有一条斑岩铜矿带,其找矿意义在于人们有可能在辽阔的藏北高原上找到更多的斑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108.
西藏班公湖地区含镍碳酸岩成因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华  曲晓明  辛洪波  江军华 《矿床地质》2010,29(6):1029-1042
野外调查发现西藏班公湖地区分布着众多的碳酸岩体,它们呈长几十米至几百米的岩株或岩墙产出,与蛇绿岩带中的超基性岩密切共生。这些碳酸岩体在成分上可分为2种:一种以方解石为主,w(CaO) 在42.74%~45.78%之间,为钙质碳酸岩;另一种以菱镁矿和菱铁矿为主,w(MgO)和w(Fe2O3) (全铁)分别为23.83%~29.85%和7.75%~16.85%,为镁质碳酸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显示钙质碳酸岩的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蛛网图)与华北地块北缘内蒙古大青山地区壳源岩浆碳酸岩的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高度吻合;Nd、Sr、Pb同位素表明这些钙质碳酸岩最终仍然来源于地幔,接近EMⅡ地幔端员,TDM集中在697.4~881.9 Ma之间,说明它们最初是在晚元古代从地幔中分离出来,经喷发、沉积、变质,于中生代经镁铁质岩浆侵入、受热重熔形成。镁质碳酸岩在地球化学上既不同于幔源岩浆碳酸岩,也不同于壳源岩浆碳酸岩,而是与共生的含镍超基性岩具有完全一致的稀土元素特征,Pb同位素也显示出它们有一致的物质来源,εNd-ISr图则显示下地壳组分在岩体中有重要作用,这些特征说明它们是富CO2的深部流体在中下地壳对超基性岩交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9.
基于ASTER遥感数据的西藏多龙矿集区示矿信息的提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化蚀变信息的提取对圈定成矿区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运用多光谱遥感数据进行示矿信息提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常用的示矿信息提取技术方法包括优化的主成分分析方法、比值算法、光谱角算法等。选取西藏改则县多龙地区为研究区,以区内多不杂斑岩型铜矿为典型的已知矿床,基于ASTER遥感数据,运用多种示矿信息提取方法进行靶区圈定综合研究,多种技术方法相互印证,避免了单一算法的局限性,为成矿靶区的圈定提供了更为准确的遥感依据。  相似文献   
110.
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及邻区铋矿化带的发现与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铋是一种稀有金属, 在世界分布很不均匀, 全世界铋资源绝大部分赋存在中国, 我国的铋资源主要集中在湖南的柿竹园。本文通过系统的野外调查与样品采集、室内ICP-MS与扫描电镜及电镜能谱方法分析, 确定班公湖-怒江成矿带12个矿床(点)单件样品铋含量达到边界品位的要求, 9个矿床(点)单件样品达到工业品位的要求, 最高达到9575×10?6。铋含量高的地质体东西向呈带状展布, 为一铋的成矿带。确定材玛矽卡岩型铁矿、尕尔穷矽卡岩型铜矿、舍索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社样多金属矿-更乃矽卡岩型铜铁矿、拉屋矽卡岩型铜矿-尤卡浪脉状铅矿共4个铋矿找矿远景区。铋矿物种类为硫铜铋矿、自然铋、硫铋铜铅矿、硫铋银矿共4种。铋含量较高的样品主要分布于矽卡岩型矿床中, 斑岩型矿床的铋含量较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铋的矿化时代应为燕山期,为班公湖-怒江向南(即冈底斯地块)俯冲使之闭合后碰撞阶段所形成的。拉屋多金属矿床正在开采, 其矿石含有较高的铋含量, 由于铋的单位价值远远大于正在开采的铜与铅锌等资源, 因此, 该矿床开采时需加强铋资源的评价, 以提高其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