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15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由中国地质大学与湖北省石油协会主办、中国地质大学石油系与湖北省石油协会地质专业委员会承办的“成油体系与油藏动力学”学术研讨会于2 0 0 2年 1 0月 1 6日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隆重召开 ,时值中国地质大学建校 5 0周年和中国地质大学与湖北省石油协会联合主办的“成油体系与成藏动力学”学术研讨会 5周年庆典。来自全国 2 5个科研、教学和生产单位的 90人出席了会议 ,收到论文或论文摘要 1 0 3篇 ,会议交流论文 48篇。这次研讨会系统总结了 5年来成油体系和油藏动力学研究进展及油藏系统和油藏动力学问题 ,尤其是油气成藏与油藏研究相结…  相似文献   
22.
地层压力预测技术及其在油层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述了随钻监测、钻后检测、钻前预测和模拟等地层压力预测的技术的特点及其应用范围。介绍了有效应力法预测地层压力的原理及参数的求取方法。应用有效应力法地层压力预测软件为胜利油田压敏型地区提供了近200口探井的地层压力预测剖面,从实钻结果看,地层压力预测的符合率高,根据预测压力来平衡钻井,起到了保护油气层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3.
大型地铁站深基坑降水施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某地铁站工程为例,详细介绍了在饱和淤泥质软土地层中如何进行深基坑降水施工,重点说明了该工程深基坑降水的措施和效果,以期对今后类似地下工程的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4.
沈雷  张树林  王锦喜 《江苏地质》2007,31(4):359-362
油气输导体系是连接源岩与圈闭的运移通道所组成的输导网络。以临南洼陷大芦家油田为例,对断裂特征进行分析,总结断裂输导体系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5.
本刊讯吉林省地理信息工程院是吉林省测绘局系统内人数最多的地理信息数字化生产基地,主要承担吉林省基础测绘任务和重大项目的测绘工作。近年来,该院狠抓  相似文献   
26.
莺琼盆地岩石弹性物性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岩芯实验室测试数据、全波列测井数据和地震资料对莺琼盆地纵横波地震参数及衍生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详尽地分析和研究。含气岩芯的刚性模量、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比含盐水岩芯的低得多;砂岩的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比泥岩的低得多。当地层埋深超过2500m时,纵横波速度比、泊松比基本不受深度的影响。岩石密度和孔隙度的相关性很好;含盐水岩芯的纵横波速度比与孔隙度的相关性很差;含气岩芯的纵横波速度比与孔隙度的相关性稍好于含盐水岩芯;高温高压状态下的纵横波速度比和泊松比的变化也是有规律的。  相似文献   
27.
通过对中国东部陆上及海域大量地质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重点对CO2成因及运聚成藏规律与主控因素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利CO2分布区进行了初步预测。研究表明,中国东部陆上诸断陷盆地与东南沿海海域的东海盆地及南海北部大陆架琼东南盆地和珠江口盆地CO2气藏及高含CO2油气藏中,CO2均属典型的火山幔源型成因,其运聚富集主要受控于幔源型火山活动与沟通深部气源的基底深大断裂的导气配置作用,CO2气源主要来自地壳深部幔源火山活动伴生的大量CO2;南海北部大陆架西区莺歌海盆地CO2气藏及含CO2油气藏中的CO2,属于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成因,主要受控于泥底辟热流体晚期分层分块多期的局部上侵活动与沉积巨厚海相含钙砂泥岩的物理化学作用,其运聚分布具多期和分层分区的特点。因此,根据不同成因类型CO2运聚成藏规律,可以追踪气源,分析和预测天然气尤其是CO2的运聚分布,评价其资源潜力,为天然气勘探部署及决策提供依据,降低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28.
在川东北宣汉—达县地区构造沉积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遭受剥蚀的各套地层的实际地质特点,利用泥岩声波时差、镜质体反射率(Ro-H)、波动分析和相邻层地层厚度对比等多种方法,对各关键构造变革时期地层的剥蚀厚度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研究区12口典型井的沉积—剥蚀过程的波动方程。结果表明,侏罗统顶部剥蚀面形成时期为晚燕山期至今,地层剥蚀厚度处在700~2300 m;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顶部剥蚀面形成于晚印支期,剥蚀厚度处在80~150 m;中三叠统雷口坡组顶部剥蚀面形成于早印支期,剥蚀厚度处在240~450 m。   相似文献   
29.
为了分析冻土地基中输电线路基础发生冻拔破坏的科学问题, 以锥管板条装配式基础为研究对象, 采用室内模型试验测试及分析的研究方法, 开展了不同环境温度下, 冻土地基的冻结试验和基础的上拔加载试验, 分析了地基温度场、位移场的分布特征以及基础抗拔承载力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揭示出上拔荷载作用下冻土地基的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 冻结试验中, 模型基础的冻拔位移均小于周围地基土体的冻胀位移, 基础对地基土体的冻胀存在反约束作用, 距离基础越近, 约束作用越明显; 不同冻结环境温度下基础的上拔加载试验中, 抗拔极限承载力均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近似呈线性增大, 增加速率接近1.8 kN/℃; 在冻结与上拔力双重作用下, 地基土体首先出现局部张拉破坏, 随着上拔荷载的不断增加, 地基土体逐渐由局部张拉破坏过渡为整体剪切破坏。研究成果可为这种形式的基础在冻土地基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30.
立足于中非剪切带的构造演化,文章分析了中非剪切带对多赛奥盆地形成与演化的控制作用,明确了多赛奥盆地的 构造演化阶段,并从盆地结构和构造样式分析入手,探讨了多赛奥盆地的成因机制。研究表明,受中非剪切带“强—弱” 两期走滑作用控制,多赛奥盆地经历了扭张期、压扭期、拗陷期三期的构造演化阶段,扭张期为盆地的主要形成期,压扭 期为盆地构造定型期。在晚白垩世压扭期,盆地东、西部遭受不同程度的压扭作用,形成东部主坳区和西部压扭区,东部 主坳区遭受后期压扭作用较弱,表现为不对称的双断结构特征,而西部压扭区遭受强烈的后期压扭作用,地层发生弯曲变 形,Borogop II断裂发生正反转作用,形成大型正花状构造区。受早期扭张作用和后期压扭作用双重控制,多赛奥盆地发育 两类五种构造样式。右阶右旋作用机制形成的扭张作用控制了多赛奥和塞拉迈特走滑—拉分盆地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