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2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2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为建立国土资源卫星遥感应用评估体系,总结了土地资源和地质矿产资源等领域应用评估的主要要素。在公共要素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土地资源与地质资源应用领域的特点,分别归纳了不同领域的特殊卫星遥感应用评价要素。  相似文献   
22.
张春玲  邱振戈 《测绘科学》2006,31(6):127-128,136
随着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需要快速地将卫星遥感图像数据转化为用户需要的信息,并行图像处理技术是解决“快速”的重要途径。并行程序的性能与计算机体系结构密切相关,不但取决于CPU,还与系统架构、指令结构、存储部件的存取速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意义上,提高并行程序的性能采用粗粒度并行,指令级优化(ILP)和存储优化等技术。作为尝试,本文讨论了在工业标准化机群上采用软件式共享存储系统做的并行影像匹配方法,以影像匹配算法为例子,讨论了如何在粗粒度并行、指令级优化(ILP)和存储优化三个方面提高图像处理的计算速度。  相似文献   
23.
Argo浮标观测已成为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重要支柱,但因缺乏表层观测,使得Argo观测资料在海洋和大气研究中的应用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一个简化的海洋温度参数模型,由Argo剖面观测及气候态数据所确定的垂向海洋温度参数,得到表层与次表层温度的函数关系,进而利用太平洋海域的Argo次表层温度数据来推算表层温度场。其中,海温参数模型的相关参数采用最大角度法求得,利用此方法得到的混合层深度,温跃层梯度,温跃层下边界等参数较以往的迭代法更精确。与传统采用外插方式得到的表层温度场及卫星反演的SST相比,推算的Argo表层温度与GTSPP、Argo NST等实测资料的标准差有了显著地降低;与Argo NST现场观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也表明,推算的表层温度与实测资料有着更好地一致性;通过相关分析检验,在理论上验证了在太平洋海域利用海温参数模型推算海表温度的可行性。本研究为弥补当前Argo资料缺乏表层观测的缺陷,构建完备的Argo网格化温度数据集提供了新途径,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4.
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由于其结构、原理及观测环境等因素,其流速观测结果与海水实际深度的匹配存在较大偏差。采用第31次南极科考实测ADCP及XCTD数据,通过计算实际声速,对ADCP层深计算公式进行了订正实验,使流速观测数据与其所对应的实际深度重新匹配。结果显示,深度订正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至700m处,最大订正值可达16m。相应的流速和流向也随深度的订正有大幅度的改变,而且,无论是深度还是流速和流向,其订正值均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25.
随着计算机应用、卫星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测绘技术手段也有了很大提高,使获得全面、可靠、准确的信息和数据成为可能,在改善矿山生产现状优化矿山资源开发方面,提供基础性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文章重点分析了在矿山建设的不同任务中的测绘技术支持和应用。  相似文献   
26.
为了研究TerraSAR-X卫星的中大比例尺测图可行性,文章利用成都都江堰市3m、1m分辨率的TerraSAR-X影像、控制点及可见光卫星影像,对TerraSAR-X影像在多云多雨地区的中、大比例尺测图展开了研究和分析。实验表明利用TerraSAR-X影像能够符合中大比例尺基础地图测图或修测的精度要求,可用于困难地区1∶50 000~1∶10 000比例尺的基础测图生产和更新。  相似文献   
27.
利用象海豹CTD观测到的2012年3—10月南极樊尚湾海域的温盐剖面数据,研究结冰期该海域陆架区变性绕极深层水(mCDW)入侵影响下的水体结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从湾口到湾最内侧的深层都存在显著的mCDW入侵.结冰过程中来自海表的冷却和析盐作用从上方向海洋内部延伸,而到6月中旬湾最内侧的400 dbar以深层结依然没被...  相似文献   
28.
针对双介质立体摄影测量中水面高程不确定性带来的测深误差,本文提出了主被动光学卫星遥感数据融合浅海水深测量的技术路线,探讨了主动ICESat-2激光测高数据与被动WorldView-3立体像对数据融合的测深模型。首先通过ICESat-2激光测高数据提取海面高程作为WorldView-3立体像对数据水面高程纠正的起算位置,然后利用区域网平差的二次多项式加入适当的水深改正量。在我国南海岛礁开展了主被动光学卫星遥感数据融合进行浅海水深测量试验。结果表明,主被动融合测深模型的均方根误差(RMSE)小于0.70 m,实现了高精度、无实测控制点的浅海水深测量。  相似文献   
29.
基于Argo观测的太平洋温、盐度分布与变化(I):温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基于客观分析方法重构的Argo网格资料(未同化其他观测资料),分析探讨了2004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太平洋海域(60°S-60°N、120°E-80°W)温度气候态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西太平洋赤道附近海域,29℃等温线的包络范围(暖池),夏季显著增大,位置也明显偏北,且其厚度仅限于约100 m上层;在亚热带海域次表层(约150 m),形成南北两个高温(南部大于27℃,北部大于24℃)中心,呈马鞍形分布,但并不以赤道为对称中心,而是偏向北半球8个纬度;在南、北纬40°附近海域,等温线十分密集,形成“极锋”;在新西兰东南海域存在低温水舌由南向北的入侵现象,从表层至1000 m深层始终可见,似是终年存在的一个水文特征。温度的年变化规律表层最明显,每年呈一高一低的分布趋势,亚热带海域尤为显著,北半球温度年较差大于9.5℃,南半球约为6.0℃,且北半球的最高、最低温度值分别出现在每年的8月份和2月份,南半球则相反。表层以下,温度的周期性变化远不如表层明显,至500 m中层,整个太平洋海域的温度最大变幅仅为1.0℃。赤道海域表层温度明显存在3年的周期性年际振荡,北亚热带表层也表现为3-6个月的周期性年际变化,中层年际振荡较缓,振幅也较小,而亚南极海域从表层直至500 m中层,均存在不规则年际振荡。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