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96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目的:筛选并分析影响肺结节良恶性的因素,建立预测模型、验证该模型并与梅奥模型、Brock模型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有病理结果的孤立性肺结节病例319例,其中229例作为建模组(A组),90例作为验证组(B组),分析A组病例性别、年龄、直径、吸烟史、毛刺、位于上叶、边界不清楚、分叶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含磨玻璃密度及钙化,通过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独立影响因子,并建立回归方程。用B组资料进行验证并将B组资料分别代入本研究模型、梅奥模型及Brock模型进行对比。结果:单因素分析示年龄、直径、毛刺、上叶、边界不清楚、分叶、空泡、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是否含有磨玻璃密度在良恶性结节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有毛刺、有分叶、边界不清楚和含有磨玻璃密度为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的回归方程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其灵敏度为91.3%,特异度为77.3%,阳性似然比为4.02,阴性似然比为0.11,阳性预测值为80.8%,阴性预测值为89.5%;本研究模型与梅奥模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9),与Brock模型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79)。结论:有毛刺、有分叶、边界不清楚和含有磨玻璃密度为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独立影响因素,据此建立的回归方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本研究建立的模型诊断效能优于梅奥模型,与Brock模型诊断效能相当。   相似文献   
152.
城市化进程中不透水面的扩展对城市地表水文循环产生了显著影响。研究不透水面与地表径流时空相关性能缓解城市内涝灾害,可为"海绵城市"提供建设意见。本文以杭州市主城区为例,提出结合BCI指数(Biophysical Composition Index)的线性光谱分解方法提取不透水面、植被和土壤盖度,提高了传统的线性光谱分解方法的精度。进一步结合SCS-CN模型(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 Curve Number Method)模拟1990年—2017年杭州市主城区地表径流,在此基础上计算景观格局指数,研究杭州市主城区不透水面与模拟地表径流的时空特征,探究不透水面与模拟地表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近30年不透水面聚集度较高且呈增长趋势,增长速率趋于平稳,上城区和下城区不透水面面积占比最高,江干区、西湖区和拱墅区增长速率和增长强度相对较大。(2)研究区近30年模拟地表径流不断增长,220—240 mm的径流由中心城区向四周辐射,上城区和下城区模拟地表径流最高,与不透水面的演变趋势总体一致。(3)不透水面的空间格局与模拟地表径流高度相关,不透水面的斑块数量和破碎度与地表径流呈负相关,斑块所占景观比例、斑块密度、斑块聚集等与模拟地表径流正相关,可通过合理控制相关景观指标、优化不透水面空间格局控制地表径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止城市内涝的建议:增加绿地、花园等用地类型;减少大面积不透水面斑块,划分成更多的小斑块等。  相似文献   
153.
对正射影像生产中的镶嵌线进行了研究,在充分考虑遥感影像成像方式和特征的情况下,利用航摄区的道路与地表覆盖地理实体,研究镶嵌线生成算法,将航带航向、像幅、像主点、地理实体等参数作为影像重叠区数据的取舍依据,在确保投影变形最小的情况下,实现影像镶嵌线的生产和后期影像镶嵌的自动化处理。本文采用大范围航空影像数据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得到较好的处理结果,算法简单且易于实现,在高分辨率航空影像镶嵌处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4.
基于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IV)对小间距比比L/D=1.5工况下方形布置四圆柱在不同来流角角α(α=0°、15°、30°、45°)条件下的尾流流场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来流角度条件下四圆柱瞬时和时均尾流流场特征,获得了瞬时和时均速度矢量、涡量等值线、流线拓扑及雷诺应力分布随来流角度变化的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来流角度对方形布置四圆柱尾流形态有显著影响。四圆柱瞬时尾流形态随来流角度增大可分为延伸体流动流态(α=0°)、尾流剪切层附着流态(α=15°、30°)及尾流剪切层共同脱落流态(α=45°)三种流态。当来流角度增大时,四圆柱下游断面平均流向速度分布由"W"形向"U"形转变,时均雷诺正应力及雷诺剪切应力等值线分布特征也会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55.
新疆及其毗邻地区荒漠昆虫区系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荒漠昆虫区系的形成与演变是昆虫学研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对新疆现代荒漠昆虫区系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自侏罗-白垩纪以来新疆及其毗邻地区出现的地质事件、气候变迁、植被演替等研究资料分析表明,荒漠昆虫的祖先主要是中生型昆虫。我国塔里木盆地、东疆诸盆地、贺兰山以西及蒙古等地,被称为中央亚细亚的地区,荒漠昆虫的起源是在侏罗纪和白垩纪的交替时期,其区系形成是在白垩纪末至早第三纪的古新世;而准噶尔盆地、中亚细亚东部地区等的被称为中亚细亚的地区,荒漠昆虫的起源较中央亚细亚为晚,是在白垩纪,区系形成是在早第三纪的始新世。土著种的特化是区系形成的基本途径,物种的迁移也具有重要作用,但主要为由东到西的迁移。早第三纪末期开始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环境走向极度干旱荒漠化,带来了古荒漠昆虫区系的解体和现代荒漠昆虫区系的形成;随着喜马拉雅山的隆起和古地中海的干涸,物种的迁移逐渐变为由西向东。第四纪大冰川活动促使中亚细亚成为强大的物种形成中心,从而给新疆荒漠昆虫区系带来重大影响,致使中亚细亚成分常常占到40%以上。  相似文献   
156.
推导了泥石流冲击力作用下结构的最大位移,可以看出最大位移与泥石流的密度、速度,结构的周期、刚度有关。通过对泥石流冲击力的简化,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二层框架结构在泥石流冲击作用下的响应,得到了底层框架柱的位移时程曲线,并对底层柱破坏形态进行了分析。把结构理论最大位移与模拟最大位移进行比较,得到了结构最大位移限值,为建筑物抵抗泥石流冲击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7.
158.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龙门山地区发生MS8.0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斜坡地质灾害。全面、准确的地质灾害编录和对其发育规律分析是灾害防治研究的基础。因此,本文选取同震地质灾害典型发育的绵远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2期震后的SPOT5卫星遥感影像,结合震前航拍影像,进行了同震地质灾害图斑的自动识别,并结合影像目视检核和灾害野外验证精确地编录了斜坡地质灾害。针对先前学者在此研究区的研究成果,对比分析本次地质灾害提取方法的优势与成果的完整性与精确性。在此解译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空间分析,得出了一些有别于前人的认识:(1)遥感影像是提取地震地质灾害的有效手段,但需要注意遥感影像的时相选择和期次的对比,这样才能获取完整且准确的解译结果; (2)提取的研究区地质灾害总面积为85.5km2,约为前人研究结果的两倍; 解译结果显示,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北川映秀地表破裂带附近和绵远河主河道两侧的斜坡; (3)流域地处地形、地貌过渡带,高程、坡度、坡形、断裂及地表破裂和地层岩性是汶川地震地质灾害分布的主控因素; 在高程1500m和4100m附近灾害面积百分比最大,分别为31%和25%以上; 灾害分布主要集中在50附近,面积百分比与坡度呈正相关; 在凹形陡坡单元灾害面积分布最大,其次为凸型中坡单元; 灾害分布与该地区断层的活动特征相关性很大; 硬岩、上硬下软地层是地质灾害的主要发生区域,占49.6%。  相似文献   
159.
160.
对渗透各向异性土层中的圆形围堰渗流场进行解析研究。将圆形围堰周围渗流场分为3个区域,通过坐标变换以及将边界条件齐次化后,用分离变量法分别得到柱坐标系下3个区域的水头分布级数解形式,结合区域间的连续条件,并利用贝塞尔函数正交性得到渗透各向异性土层中圆形围堰稳态渗流场的显式解析解,与Plaxis2D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解析解的正确性。基于解析解,进一步推导出了涌水量、出逸比降公式,并与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作了对比,最后对稳态渗流情况下的水压力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近似法,解析解求取的流量、出逸比降以及渗流情况下水压力与数值计算结果高度吻合;渗流水压力会随着围堰半径、纵横向渗透系数比值的增大而减小,而后逐渐趋近于一个稳定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