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7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1.
12.
安徽的地壳演化:Sr,Nd同位素证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江峰  谢智  张巽  周泰禧 《安徽地质》2001,11(2):123-130
在地壳(幔)演化和板块构遣的框架内,评述了有关安徽南部(扬子地块东部,包括大别遣山带和江南遣山带)的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Nd,Sr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研究的成果。该地区出露地表的中元古界溪口群浅变质岩代表皖南的基底,沿江地区和大别山区的基底包舍太古宇或/和古元古界古老岩石。此格局还影响到从震旦纪到古生代沉积岩的物源区,江南深断裂以北的沉积岩中有古老岩石的贡献,而以南的物源主要来自出露的中元古界岩石。扬子陆块南北缘(大别和江南遣山带)的晋宁期演化可能与罗迪尼亚超大陆演化有密切关系,但有关研究开展很少。三叠纪大陆深俯冲和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已成为国际地球科学的热点。晚中生代(120-140Ma)本区发生强烈的岩浆活动,并伴有重要矿床的形成。中酸性岩的形成是一种壳幔物质混合的过程。沿江地区陆下地幔具有富集特征,为扬子型岩石圈地幔与软流圈地幔混合的产物。从晚中生代到第四纪,基性岩指示其源区的地球化学性质有随时间变得越来越亏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地区(安徽)中生代花岗岩类岩体特征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详细填图和研究资料,对区内中生代花岗岩类侵入体的分布特点、岩石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进行了较系统总结,并对花岗岩类的起源及形成演化、顶蚀一塌陷侵位机制,及其与火山活动关系等作了较深入分析,为探讨大别山热隆史提供了较充分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重新认识宿松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在对原宿松群进行深入研究和解剖基础上,将其解体为浦河片麻岩套与宿松岩群。重新厘定了宿松岩群自下而上,由甘田拗岩组(新建)、柳坪岩组、大新屋岩组、梓树坞岩组(新建)所组成的构造地层序列。分析了宿松岩群在南部与原大别群非不整合接触关系,在北部为过渡关系。从孢粉组合,地层序列等方面进一步论证了宿松岩群属震旦系。为重新认识大别山变质造山带的形成演化及高压带形成折返机制提供了新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鲁西晚中生代济南和邹平辉长岩的Pb-Sr-Nd同位素和元素组成的研究,给出(87Sr/86Sr)i=0.7041~0.7056,εNd(t )=-6.0~-13.0,( 206Pb/204Pb)i=16.545~16.998,(207Pb/204Pb)i=15.242~15.350,(208Pb/204Pb)i=36.488~36.944(除SD792表现出高放射成因Pb外)。由于辉长岩的堆晶性质,其微量元素组成不能用于指示其物质来源。与EMⅠ型大洋和大陆玄武岩对比,表明济南和邹平辉长岩的源区具有与EMⅠ地幔端元一致的同位素特征,但在Pb同位素图解上有明显的下地壳物质的贡献。下地壳物质的参与可能与拆沉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安徽大别山北部榴辉岩的分布及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大别山北部新发现的榴辉岩主要产于花岗质片麻岩及基性—超基性岩中 ,与大别山南部的榴辉岩在产出围岩、矿物组成及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均十分相似。现今榴辉岩南多北少的分布 ,主要是在中生代热隆构造体制下剧烈差异抬升剥蚀 ,中生代花岗岩大面积侵位所致。  相似文献   
18.
19.
文章选取赣东北地区东坑口酸性岩体作为研究对象,对酸性岩体的岩相学、年代学及锆石原位Hf同位素、岩石地球化学进行研究。通过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出东坑口酸性岩体中花岗斑岩的年龄为(134.25±0.99)Ma,花岗闪长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32.6±1.3)Ma,可以判断其形成时代属燕山晚期。东坑口酸性岩体主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基本一致,均为高钾钙碱性花岗岩,SiO2含量较高,铝饱和指数A/CNK值均小于1.1,属于典型的I型花岗岩;微量元素地球化学表现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明显亏损高场强元素Ti、P,轻微亏损Ba、Sr的特征;酸性岩体稀土元素特征具有一致性,Eu亏损不明显。结合Hf同位素表明酸性岩体的岩浆由下地壳变质砂岩部分熔融组合形成,且东坑口岩体具有典型的埃达克岩特征,为低Mg#埃达克岩系。该酸性岩体是在陆陆碰撞过程中,碰撞挤压致使下地壳加厚以后,向伸展减薄转换的体制中形成的。产出环境为陆内造山环境,太平洋板块向华南大陆俯冲引起的弧后多阶段岩石圈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次报导了在宿松地区经多种测试查证,有经受高压变质作用的黄玉、天蓝石,及石榴子石、角闪石、蓝晶石中柯石英的存在,并将以黄玉为标志的富铝泥质岩(Schreyer称其为广义白片岩),参照蓝片岩、绿片岩的命名原则,易名为黄片岩。深入的矿物学研究表明本区是一条有充分矿物学依据的超高压变质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