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22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46篇
综合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21.
中国大陆若干地震构造带的地震准周期丛集复发行为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青藏高原东南缘和东北缘若干地震构造带的历史地震活动资料为基本数据,通过地震复发间隔的计算,分类和统计检验等,研究了大陆板内地震的复发行为。认为:大陆板内地震既不是简单地准周期重复发生,也不是简单地丛集复发,而可能是一种准周期的丛集复发行为,即地震丛是准周期重复发生的,而在某一地震丛内,地震又是丛集复发的。存在两类地震复发间隔,即地震丛复发间隔和地震丛内的地震复发间隔,它们分别满足对数正态分布和指数分布。在进行大陆板内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定量计算和评估时,不能简单地套用N.B.实进模型中给出的地震复发间隔概率密度函数或累积分布函数,而应该根据当前地震的活动水平,判断当前是属于丛内的活跃期还是丛间的平静期,据此分别选用地震丛内地震复发间隔分布函数或者地震丛复发问题隔分布函数,这样将大大提高活动断裂地震危险性计算和定量评估的水平。最后,简要探讨了大陆板内地震准周期丛集复发行为的可能物理机制。  相似文献   
122.
地理信息系统在综合减灾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23.
蔡火灿  王伟涛  段磊  张博譞  刘康  黄荣  张培震 《地质学报》2022,96(10):3345-3359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展的前缘位置,其新生代构造变形对揭示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过程与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这些地层所记录的古地磁极旋转信息是定量约束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发生的时间、方式与幅度的载体。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地层出露良好、具有精确地层年代控制的路乐河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古地磁极旋转研究,统计分析路乐河剖面24. 6~5. 2 Ma之间1477个可靠古地磁样品的特征剩磁方向(ChRM),发现柴达木盆地北缘路乐河地区在24. 6~16. 4 Ma发生小幅度(不显著)的逆时针旋转,旋转角度约为8. 4°±6. 1°;16. 4~13. 9 Ma路乐河地区发生显著的顺时针旋转,旋转角度可达36. 1°±6. 0°;13. 9~5. 2 Ma 该地区未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5. 2 Ma以后路乐河地区逆时针旋转了~6°。结合柴达木盆地北缘区域构造变形的分析,我们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路乐河地区在16. 4~13. 9 Ma 之间发生强烈的顺时针旋转构造变形(~36°)可能代表了盆地北缘中中新世遭受强烈的地壳差异缩短变形,从而成为高原最新形成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4.
全球地震危险性评估计划(GSHAP)的全球地震危险性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言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生命损失及财产、社会和经济破坏取决于对地震危险性的可靠评估。国家、州、地方政府、决策者、工程师、计划者、应急响应组织、建筑者、大学以及公众需要地震危险性评估 ,以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改进建筑设计和建筑方法 (包括实施建筑规范 )、应急响应准备计划、经济预测、住房和实施决策以及更多类型的减缓危险的工作。GSHAP旨在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全球减缓危险 :提供可用的全球地震危险性框架 ,并负责向任何国家或区域机构提供适于他们所需的更详细的研究。 GSHAP是国际岩石圈计划( ILP)在国际科学协会理…  相似文献   
125.
天山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及其地球动力学问题   总被引:73,自引:6,他引:73  
张培震  冯先岳 《中国地震》1996,12(2):127-140
天山是大陆内部典型的新生代复活造山带,其新生代构造变形的方式,变形量,速度及过程等对于认识大陆内部造山带的变形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南北天山主要活动构造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天山的晚新生代构造变形特征及其动力学问题。早更新世以来,特别是早,中更新世之间,天山的构造活动由内部向南北两侧扩展,使得两侧的新生代凹陷逐渐褶皱成山,形成数排新生代褶皱带,整个天山的现代构造活动是一种扇形  相似文献   
126.
海原活动断裂带的古地震与强震复发规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海原断裂是中国西部的一条重要活动走滑断裂带, 1920年沿该带发生的8.5级强震形成了230 km长的地表破裂带和10 m的左旋走滑位移. 为了揭示这条重要发震断裂的强震活动规律, 沿断裂带的3个段落开挖了17个探槽, 揭示了大量的古地震事件, 并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 利用古地震分析的逐次限定方法研究了海原断裂带的强震复发规律. 研究发现, 海原断裂带的3个段落具有分段差异的古地震活动历史; 古地震破裂有3种尺度, 即单段破裂、双段破裂和全段破裂. 另外, 整个海原断裂带的古地震丛集现象也十分明显, 第1丛集期在距今4600~6300 a期间, 第2丛集期发生在距今1000~2800 a期间. 海原断裂带的古地震活动习性对于认识大陆走滑断裂的破裂特征和强震复发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7.
临夏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记录了青藏高原隆生过程中的大量构造事件和气候事件。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方法揭示出临夏盆地记录的2次青藏高原隆升的时间,分别为约14MaBP和约5.4~8.0MaBP。其中,约14MaBP的快速剥露事件可能反映青藏高原北部由于岩石圈对流减薄而发生的地壳增厚、高原隆升事件;约8.0~5.4MaBP的构造活动可能与高原隆升到相当高度后,由于维持其巨大高度和继续调节南北会聚的需要,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界向东向北扩展有关,而控制中国大陆强震活动的活动地块构造格架可能于约8.0~5.4MaBP开始形成。  相似文献   
128.
鲜水河断裂带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触震与缓震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了断层间相互作用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对地震的触发与延缓效应,并以鲜水河断裂带不同断裂段时间上连续发生的4次MS6.0以上地震为例,计算和分析了每次地震发生后,在周围其它断裂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其对后续地震的触发,以及1973年炉霍MS7.6地震和1981年道孚MS6.9地震发生后,在其周围最易破坏失稳的微破裂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改变及对余震活动的影响.在其它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将这4次地震的累积触震与缓震效应加以定量考虑,对鲜水河断裂带各断裂段的地震潜势进行了重新计算,并与已有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检验和评估了鲜水河断裂带断层间相互作用触震与缓震效应的重要性.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每次地震都发生于受其先前发生的地震影响而产生同震库仑应力增加的断裂段上,不同断层间相互作用的触震和缓震效应导致地震复发概率的改变可高达30.5%以上, 主震后的余震大多发生于同震库仑应力增加较高的微破裂上.   相似文献   
129.
大陆动力学与大陆地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介绍了1999年英国伯明翰IUGG大会以来,中国地学界围绕大陆地震研究开展的两个重大科学研究项目——《东亚大陆地球动力学研究》项目和《大陆强震机理与预测》项目的科学目标、子项目构成及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取得的一些初步研究结果.文中还介绍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S8.1强烈地震的主震后,中国地震局开展的现场余震监测工作及这次强烈地震提出的一些科学问题,以及地震对震中附近正在进行的重大工程及格尔木周边地区基础设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0.
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中活动断裂分段的准则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活动断裂分段在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无论是方法本身还是实际应用都存在着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可能造成不良的后果。利用国际上公认的分段研究工作最深入、段落划分最可靠的3条活动断裂的分段依据,分析和评价了所使用的方法和标志以及它们的不确定性,结合中国活动断裂的特殊性和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对活动断裂的特殊要求,提出4个分段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