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32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23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107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31.
南海北部陆坡稳定性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海洋工程的发展,海底滑坡作为一种潜在的地质灾害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本文采用二维极限平衡法计算并分析了海底斜坡稳定性问题.通过对斜坡模型在各种条件下安全系数的计算,定量分析了斜坡内在因素(如斜坡角度、主要土力学参数)和主要触发机制(地震、快速堆积等)对安全系数的影响.理论计算表明,静态条件下,均质斜坡角度小于20°时,均处于稳定状态;对于含软弱层的斜坡,快速堆积等引起的不排水状态下斜坡安全系数明显降低,斜坡角度大于14°时就会发生失稳.拟静态条件下,当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小于0.15g时,对于角度小于20°的均质斜坡处于稳定状态,但PGA大于0.25g时,角度大于13°的斜坡即处于失稳状态;对于含软弱层斜坡,PGA为0.1g时,角度大于10°的斜坡即处于不稳定状态;当PGA大于0.3g时,3°以上的海底斜坡即处于失稳状态,发生海底滑坡.结合南海北部陆坡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在静态条件下,均处于稳定状态;但在地震加载的拟静态下,根据南海北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布,台湾浅滩段则处于不稳定状态.这解释了该区域大陆坡折带处海底滑坡广泛发育的原因,也表明了地震是引发南海北部滑坡最主要的触发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32.
纬向非均匀基流对大气长波调整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长波的发展和演变影响着大气的可预报性,并对提高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水平有重要的意义.在影响大气长波演变的因子中,除波与波非线性相互作用外,基流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本文利用非均匀基本场下Rossby波运动方程,通过数值求解,分析了基本场结构和初始场对Rossby波演变的影响,揭示了纬向非均匀基本场对长波调整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基流纬向非均匀时,线性Rossby波也会出现长波调整现象,基流随纬向变化是长波发生调整的又一个重要机制;大气长波调整对波动的初始振幅不敏感,但基本场振幅影响着长波调整能否出现和出现的时间;基本场纬向平均西风基流的大小除影响波动传播的速度和方向外,还影响长波调整出现的时间和规律;长波调整的出现还与基本场和初始场的结构有关,不同基本场时,波动是否发生调整、向高波数还是向低波数调整都决定于基本场结构,相同基本场时,不同初始结构的波动也有着不同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233.
文章对1989年、1991年发生在山西大同一阳高的两次6.1级地震、1996年内蒙古包头西的6.6级地震、1998年的河北张北6.2级四次中强震前后华北北部地电阻率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提取出晋冀蒙交界区中强地震前地电异常信息,为今后该区中强地震的预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34.
介绍了基于G856F的地磁野外测量处理程序的功能、使用方法及在山西地磁野外观测中的应用.认为该程序可在野外观测结束后立即计算观测结果,如果数据出现异常或误差超限,可现场查找原因或进行重测,从而提高地磁野外观测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235.
数值模拟技术在风电场宏观选址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现有气象站分布稀疏,难以全面反映潜在大风区域。数值模拟技术通过提高分析区域的空间分辨率,弥补气象站点分布稀疏的缺陷。利用中尺度天气预报模式WRF对吉林省西部地区风能资源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反映了实际风速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10 m、50 m、70 m高度模拟值与实际观测值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889、0.862和0.865,均达0.001 的显著水平;模拟结果揭示了地面观测资料未反映出来的潜在大风区。经实际立测风塔观测证实,数值模拟技术可以用于风电场宏观选址。同时揭示了模拟的风速较实际风速大,且模拟风速空间分布差异小于观测的风速,说明现有数值模式模拟的精确度还存在着局限性,风电场微观选址仍依赖于立测风塔进行实地观测。  相似文献   
236.
一种新水平网格的Rossby波计算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个新的水平跳点网格(LE网格),这种网格将h放置在格点上,u,v同时放置在x方向和y方向格点中间.并采用一种推导频散关系的通用方法,研究在该LE网格上与Arakawa A E网格上描述Rossby波产生误差的情况,分可分辨和不可分辨两种情况.采用二阶中央差或四阶紧致差分格式从频率和群速度两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论在可分辨或不可分辨情况下,还是采用二阶中央差或四阶紧致差分格式,在频率和群速度两方面,LE网格在描述Rossby波产生的误差均较Arakawa A E网格要小,同时也表明不论在可分辨还是不可分辨的情况下,采用高精度的四阶紧致差分格式,LE网格和Arakawa A_E网格在描述Rossby波时产生的频率误差和x、y方向群速度误差并非必然减少.  相似文献   
237.
以2020年11月(秋季)和2021年3月(春季)在青岛董家口港邻近海域进行的浮游动物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研究海域春、秋两季总共发现浮游动物33种成体,11类浮游幼虫,其中春季调查发现18种成体,5类浮游幼虫,秋季发现24种成体,9类浮游幼虫;春、秋两季调查浮游动物平均个体密度分别为129.4、69.4 ind/m3;平均生物量(湿重)为1 166.5、23.8 mg/m3;平均种类多样性指数(H′)为1.38、2.61;丰度(d)为0.95、1.77;均匀度(J)为0.90、0.67;春季调查优势种为八斑芮氏水母(Rathkea octopunctata)、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腹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abdominalis)、强壮滨箭虫(Aidanosagitta crassa),秋季调查优势种为五角水母(Muggiaea atlantica)、双生水母(Diphyes chamissonis)、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小拟哲水蚤(Paracal...  相似文献   
238.
基于地震监测台站档案工作的需求,针对台站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编程新技术,开发出一款功能较完善、使用便捷、配置简单、成本较低,实现部分档案电子化的管理系统.并对系统的设计、实现、运行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39.
基于1961~2022年四川省156个国家气象观测站逐日降水及平均气温资料,对2022年四川省高温和干旱开展异常气候特征监测分析和区域性过程定量化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022年夏季四川省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2.2℃,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省平均降水量偏少35%,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2)2022年夏季共出现4段区域性高温过程,其中7月28日~8月28日的区域高温事件综合强度为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年度高温过程累积强度位列1961年以来历史第4位,弱于2006年。(3)2022年夏季四川省共出现3段区域性干旱过程,干旱范围广,中旱以上天数多,综合站次百分比位列历史同期最大。其中8月7~26日的区域性干旱过程综合强度等级为“强”,排历史第24位,未能进入历史前10,但超过2006年6月10日~7月9日区域性干旱过程的综合强度;从影响范围看,此次过程的干旱站点数量排历史同期第2位,范围均比2006年夏季的两次区域性干旱过程广。  相似文献   
240.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叶城凹陷以二叠系为主力烃源岩,前人多按单一的海相或湖相烃源岩笼统分析,未考虑二叠系烃源岩不同组段及其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带的差异。本文通过对叶城凹陷二叠系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结合该区钻井资料,首次将烃源岩分析精细到组,结果显示,叶城小区和和田小区二叠系分别以棋盘组和普司格组上段为主力烃源岩,但两者在分布和地化指标上有较大差异。其中棋盘组以浅海陆棚相为主,分布于凹陷西部的和什拉甫-莫莫克地区,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100 m,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1.06%,类型为Ⅱ型,处于高-过成熟阶段。普司格组上段以湖相为主,分布于凹陷东部的普萨-杜瓦地区,烃源岩平均厚度大于200 m,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0.97%,类型为Ⅱ型和Ⅲ型之间,处于生油高峰阶段。二叠系这两套烃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相比之下普司格组上段湖相烃源岩生烃潜力明显好于棋盘组浅海陆棚相。通过正构烷烃碳同位素比值和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普司格组上段烃源岩为柯东1井原油的油源。结合储盖条件综合分析,叶城凹陷以甫沙-克里阳地区为油气勘探最有利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