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9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庙梁亚期代表着距今7-5Ma期间的地质时期可归这一亚期的动物群有陕西腐谷庙梁动物群、甘肃武都龙家沟动物群、河南新安各地点动物群、山西保德地区部分地点的动物群,以及榆社马会组所含动物群等。庙梁亚期动物群的组成已与保德早中期的有很大区别,其特征是鹿类大量出现并高度分异,三趾马马Hipparion platyodus为主,Chilotherium基本不再出现。各地央梁亚期动物群均典型森林型动物群,广泛分布在我国北部的山西、陕西、河南及甘肃等地。  相似文献   
42.
河北秦皇岛山羊寨洞穴堆积中发现的中更新世麝鼩Crocidura类化石,包括翁氏麝鼩C.wongi和3个麝鼩未定种.翁氏麝鼩C.wongi的P4前附尖小、刃状纵脊发育、平均尺寸介于大麝鼩C.lasiura和小麝鼩C.suaveolens之间,与周口店、金牛山等的特征基本一致.C.sp.1的P4冠面形态类似于Sorex型,...  相似文献   
43.
毛乌素沙地全新世地层粒度组成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分析结果显示,毛乌素沙地粒度自西北至东南逐渐变细、磁化率值逐渐变大。这一规律不仅表现在地表,而且在不同地点同一层位也有明显反映。说明了毛乌素沙地的形成过程与东亚季风联系密切。就所选剖面分析来看,本区在更新世晚期及全新世早期气候比较寒冷干燥,东亚冬季风影响较明显,此时为堆积成沙期,自北至南堆积的砂粒渐细,砂层渐薄;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湿润,东亚夏季风影响显著,此时为较明显的成壤期,表现在自北至南普遍可见发育较好的黑垆土层,且南部的成壤作用比北部好,土壤的厚度也大;全新世晚期至今,气候向干冷的方向转化,但变化幅度远小于末次冰期  相似文献   
44.
陕西府谷老高川新第三纪“红层”的划分与时代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对陕西府谷老高川新第三纪“红层”岩石地层、磁性地层、生物地层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第三系一般含有中新统上部及上新统下部。上中新统地层的时代相当于Turolian的中、晚期,古地磁年龄约为7.4~5.3Ma,其中含有多层哺乳动物化石;下上新统沉积的时代相当于Ruscinian的早、中期,古地磁年龄约为5.3~4.36Ma。二者在岩性、所含动物群的组合及其性质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45.
本文首次发现并系统研究了河南镇平白湾组上段的孢粉组合及其特征,将其划分为上、下两个孢粉组合。下组合以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为特征;上组合以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Jugella-Cicatricosisporites为特征。根据孢粉组合特征,把白湾组上段的时代确定为早白垩世,并以下组合代表别里亚斯期-凡兰吟期,上组合代表欧特里期-巴列姆期。白湾组上段孢汤组合的发现与研究,不仅为河南南部早白垩世地层的划分与对比,提供了微古植物学证据,更重要的是对建立周口盆地晚用中生代地层层序及油气勘探的综合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6.
静乐组指含有较丰富结核的紫红色风成粘土,在建组时未指定正层型,缺少进一步工作的对比标准,建议以陕西蓝田段家坡剖面作为静乐组的次层型候选剖面。原以山西静乐贺丰为层型的上新世静乐阶含义不清,应该尽快建立上新世榆社期对应的年代地层单位。从目前研究结果看,静乐组分布十分广泛,其发育程度甚至超过保德组。研究资料表明上新世榆社期是我国北方向干旱化转折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47.
48.
将岩石学研究方法引入三趾马红粘土研究中,利用薄片系统观察、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粒度分析及化学分析手段,对红粘土的岩石学、微结构及形态学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粘土层下部的沉淀层系成壤过程中钙质从上部土壤中淋滤并向下迁移再沉淀的结果。土壤中粘化层的光性定向粘粒及淀积铁质粘胶膜的发育程度受古气候及淋滤作用强度的控制。红粘土形成过程中主要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草原疏林环境,也有湿润气候的森林环境出现。府谷老高川三趾马红粘土剖面记录了四个大的气候旋回  相似文献   
49.
罗静兰  张云翔 《沉积学报》1999,17(2):214-220
将岩石学研究方法引入三趾马红粘土研究中,利用薄片系统观察、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粒度分析及化学分析手段,对红粘土的岩石学、微结构及形态学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结果表明,各粘土层下部的沉淀层系成壤过程中钙质从上部土壤中淋滤并向下迁移再沉淀的结果。土壤中粘化层的光性定向粘粒及淀积铁质粘胶膜的发育程度受古气候及淋滤作用强度的控制。红粘土形成过程中主要为干旱、半干旱-半湿润气候的草原疏林环境,也有湿润气候的森林环境出现。府谷老高川三趾马红粘土剖面记录了四个大的气候旋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