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6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68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39 毫秒
61.
从多岛弧盆系研究实践看板块构造登陆的魅力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板块构造学说是高度成功的地球科学理论。大洋岩石圈与大陆岩石圈之间的多岛弧盆系构造域是板块构造登陆的入门向导。青藏高原大地构造研究实践表明,青藏高原是板块构造登陆的研究基地。众多蛇绿岩带、混杂岩带和火山岩浆弧带等的识别,支持洋陆转换多岛弧盆系构造模式,可用来解释特提斯和亚洲大陆的形成和演化。  相似文献   
62.
特提斯喜马拉雅二叠纪玄武质岩石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0多年来 ,许多学者先后对特提斯喜马拉雅带的二叠纪玄武质岩石进行了研究 ,这些成果在揭示印度大陆北缘的构造演化和新特提斯洋开启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这些早期研究主要是由国外学者针对西部克什米尔和Zanskar地区的Panjal暗色岩、东部的Abor火山岩开展工作 ,没有或很少涉及到中喜马拉雅地区的火山岩。最近也有部分学者注意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如余光明等 (1990 )、Garzanti等 (1999)、梁定益(2 0 0 1)、朱同兴等 (2 0 0 2 )和朱弟成等 (2 0 0 3)先后对中喜马拉雅地区的二叠纪火山岩进行过报道。但综合分析这些研究成果 ,还存在以下薄…  相似文献   
63.
藏北羌塘小盆湖-拉雄错砂金矿带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小盆湖砂金矿床为典型的一系列砂金矿床。矿点在藏北羌 塘中部构成一个呈东西向的砂金矿带,笔者1999年首次将其命名为“藏北羌塘小盆湖-拉雄错砂金矿带”。通过对小盆湖砂金矿床基岩地质,地貌,第四纪地质,矿床类型,成因类型,矿体特征,砂金特征的全面介绍及与该带其它砂金矿床,矿点的对比,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前泥盆系阿木岗群和石炭系中的火山岩层位是主要矿源层,此后若干不同时期的沉积不整合界面,都表征着其下古风化壳,其上底部碎屑岩的含金物聚源区可以直接或经改造就近形成金矿矿床,羌塘中央隆起带及其两侧和东西方向石炭系分布区具有广阔的金矿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64.
西藏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的时空分布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66,自引:13,他引:53  
利用新近完成的1:25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和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编制了第一张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岩分布图,初步厘定了中生代岩浆作用的分布特点和时空框架,并利用已有的地球化学数据重点分析了早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浆作用性质。将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活动置于时空框架内分析发现,南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在侏罗纪和白垩纪时主要受俯冲作用的影响,而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自早侏罗世以来除了受到俯冲作用的影响外,还受到了自东向西逐步扩展的碰撞作用的影响,结合构造和地层研究的新资料,提出冈底斯带中生代岩浆活动可用班公湖-怒江洋壳向南、新特提斯洋壳向北的双向剪刀式(剪刀口向西张开)俯冲模式来解释。建议将传统的“拉萨地块”解体为以古—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组成为特色的真正意义上的“拉萨地块”(可能包括冈底斯弧背断隆带和中冈底斯)及其南北两侧通过岛弧增生拼贴形成的以新元古代地壳物质为特色的南冈底斯岛弧带和北冈底斯岛弧带。提出二叠纪时期冈底斯带可能为一个在古特提斯洋盆中呈条块状“漂浮”的冈瓦纳碎片。新发现和厘定的由狮泉河-拉果错-永珠-纳木错-嘉黎混杂岩带所代表的弧后洋盆的消减和闭合可能在中冈底斯和北冈底斯岩浆成因中并未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65.
2004年8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的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主题是从地中海地区看全球地质复兴~地质学、自然灾害和文化遗产,11个跨学科性前沿热点问题专门讲座会,36个口头发言和展示讨论的专题讨论会,24个专业学科的综合讨论会,引起了赴会的世界各国6000多位地质学家的广泛讨论。  相似文献   
66.
冈底斯造山带的时空结构及演化   总被引:143,自引:72,他引:143  
冈底斯带的构造属性及其构造单元划分一直是青藏高原基础地质研究中最热门的科学问题之一。根据新的地质调查资料、研究成果并结合我们的分析数据,对冈底斯带的地质构造格局进行了厘定和划分,讨论了冈底斯带晚古生代-中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冈底斯带可划分为6类不同的构造单元和18个次级单元,这些不同级别的构造划分较为全面准确地概括了冈底斯带的地质面貌。通过对不同构造单元时空结构的剖析和对相关火山岩浆作用记录的分析,认为冈底斯带不是简单的地块、陆块或地体,而很可能是以隆格尔-念青唐古拉为主轴,经历石炭-二叠纪、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中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始新世六次造弧增生作用和相关的弧-陆、陆-陆碰撞作用并最终定型于新生代晚期的复合造山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冈底斯带的构造演化很可能受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向南、雅鲁藏布洋向北的双向俯冲的制约。强调以增生弧为背景的火山岩浆弧(如昂龙岗日火山岩浆弧、东恰错弧、桑日火山弧)可能是冈底斯地区寻找斑岩铜矿的最佳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67.
初论西藏过铝花岗岩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西藏主要过铝花岗岩岩体有61个,其岩石类型主要有电气石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岩石的SiO2=65.7y.52%,A/CNK=1.05~2.26,C-norm=1.2~3.1,表明西藏过铝花岗岩属白云母强过铝花岗岩类型,为岩浆成因.岩石具较强的负Eu异常,(87Sr/86Sr)i值较高,为0.72199~0.75513;εNd(t)值较低,为-16.0~-9.6;δ18O值较高,为 8.9‰~ 18.79‰;结合La/Sm-La图解,表明其形成过程中没有地幔的卷入,为泥质岩石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来源于上地壳.QAP图解、R1-R2图解、Rb-(Y Nb)图解等均表明其为大陆碰撞构造环境.西藏过铝花岗岩发生在2个大陆地壳板块的碰撞阶段,岩浆来源于上地壳的重熔.喜马拉雅过铝花岗岩是陆内俯冲的岩石学记录,而冈底斯带过铝花岗岩更可能是特提斯洋壳北向俯冲的岩石学响应.  相似文献   
68.
对中冈底斯带北部申扎县买巴地区广泛分布于石炭—二叠纪地层中的中、酸性侵入岩进行了研究,获得其中的花岗岩和石英二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值分别为(110.8±0.9)Ma和(111.0±1.1)Ma,二者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其应该为同一期岩浆活动的产物。其总的地球化学特征是SiO2含量较高,而且均为铝质过饱和(A/CNK=1.05~1.38),并且富集Al、Th、LREE等元素,其中Th丰度为14.8×10-6~28.4×10-6,暗示它们很可能与中上地壳物质有关;与上部陆壳及中冈底斯带110 Ma时地壳物质发生脱水重熔形成的则弄群酸性火山岩具有非常相似的蛛网图曲线,表明其可能为地壳物质脱水发生重熔有关。结合冈底斯带中北部地区广泛分布130~110 Ma则弄群、多尼组等火山岩分析,认为西藏申扎县买巴地区早白垩世110 Ma左右中、酸性侵入岩是班公湖—怒江洋盆南向俯冲消减的产物。  相似文献   
69.
西藏过铝花岗岩锆石群型的成因信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锆石是西藏过铝花岗岩最重要的副矿物,为了探讨过铝花岗岩的成因,对西藏过铝花岗岩体中的锆石含量、晶体形态和群型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可明显分出5种锆石晶体形态;锆石主要在过铝环境条件下,岩浆结晶温度较低时形成,结晶范围为600~900℃,其中冈底斯带结晶温度高于喜马拉雅带。不同构造-岩浆带锆石群型特征反映的成因信息不同,喜马拉雅带为壳源成因,而冈底斯带除了壳源成因之外,还有幔源成分的加入,反映了青藏高原岩石圈组成和演化的不均一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