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9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155篇
测绘学   64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90篇
地质学   395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751.
海洋钻井隔水管的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规则波浪与随机波浪以及海流作用下的海洋钻井隔水管进行了动力分析,建立力学模型,推导有限元动力方程,计算非线性时间域历程响应与线性化频率域最大响应,并对这两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此外还讨论了若干影响因素,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本文理论分析正确,计算精度足够,本文所提供的动力分析方法以及计算机程序可供海洋有关部门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752.
为准确的恢复原型盆地剥蚀量,提出在波动分析法约束下,恢复原型盆地剥蚀量的新思路。即通过波动分析法界定剥蚀的区域和厚度范围,再精确计算原型盆地剥蚀量。并以惠民凹陷新生代为例,首先运用波动分析原理,得出反映凹陷形成与发展的主周期波为57,27和7.5Ma,根据7.5Ma的周期波反映凹陷内不同沉积期间断面的剥蚀情况,来确定区域的剥蚀范围。然后根据惠民凹陷的地质特点及资料情况,采用沉积速率法、镜质体反射率差值法、地层对比法等来恢复局部地层的剥蚀量。在波动分析法的约束下,参考地质沉积史和构造演化分析的结果,综合加权平均得到最终的地层剥蚀厚度,以确保计算结果精确。研究结果表明:受波动旋回的影响,沙四段和孔店组地层普遍存在剥蚀,剥蚀厚度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凹陷边缘或靠近隆起区,剥蚀量最小的区域是阳信洼陷,说明该区沙四上亚段和孔二段烃源岩没有遭受破坏,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753.
洋陆转换过程中俯冲-碰撞(增生)-后碰撞各阶段具有不同岩浆作用,其中板片俯冲和岩石圈拆沉-减薄机制尤其受到关注。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北部,是秦祁昆中央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早古生代经历了原特提斯洋陆转化过程。笔者通过对东昆仑东段都兰地区古生代花岗岩进行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认为浪木日中志留世(429±4 Ma)花岗岩形成于洋壳俯冲阶段,具有埃达克质岛弧岩浆属性,与热俯冲机制下的洋壳部分熔融有关;希望沟与哈日扎早泥盆世(416~403 Ma)花岗岩形成于后碰撞阶段,分别显示I型和A型花岗岩特征,与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和岩石圈减薄作用有关。综合区域古生代花岗岩地球化学资料表明,东昆仑东西段岩浆岩差异可能是洋脊俯冲所致。  相似文献   
754.
陈海霞  赵兵  陈陵康 《地质通报》2009,28(4):493-500
对蒲江县熊坡背斜一带出露的上三叠统须家河组进行了实测和系统采样分析。根据古生物化石组合的特征将其划分为2个生物组合带:即Weiyuanella rhomboidallis-Permophorus emeiensis双壳组合带和Zamites jiangxieensis-Clathropteris植物组合带,结合岩性特征及层位对比, 认为该区仅出露有须家河组五段和六段。沉积相分析表明,须家河组的沉积环境为辫状河三角洲,并细分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和三角洲前缘亚相。证实须家河组与上覆中侏罗统新田沟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缺失下侏罗统  相似文献   
755.
大荔县为地方性氟中毒病高发区,主要因长期饮用氟含量高的地下水所致。通过分析大荔县269件地下水样品中氟含量,查明地下水氟含量为0.01~11.8mg/L,均值为1.91mg/L,氟含量高于1.0mg/L的水样样本达70.6%。调查分析发现,大荔县地下水氟含量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北高南低的特征,富集最严重的区域出现在渭河二、三级阶地的东端,高氟地下水区域占到全区总面积的63%。大荔县丰富的氟源、特定的地形地貌、干燥的气候环境以及缓慢的地下水力更替过程是造成地下水中氟富集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56.
华北板块南部豫西褶皱冲断带构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文勇  夏斌  康继武 《地质科学》2005,40(3):328-336
豫西褶皱冲断带是华北板块南部具有特色的北西向延展的巨型褶皱冲断带的一部分。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该带具如下规律性。1)各种化学成份(SiO2、Al2O3、Fe2O3、MgO、CaO、FeO、灼失量以及TiO2、K2O和Na2O等)呈现有规律的递增、递减或峰值变化,说明南、北支冲断带均是在挤压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压性断裂,而且处于演化阶段的晚期。2)从外围原岩到断裂带中心,Fe2O3的含量逐渐增高,FeO的含量逐渐降低,说明南、北支冲断带经历了封闭性还原环境系统到相对开放性氧化环境系统的过程。3)动热变质强度在南、北支冲断带存在差异:南支强烈,导致新生应力矿物的形成,为断裂的远距离相对逆冲运动增添了塑性润滑层;北支相对较弱,新生应力矿物稀少,反应了逆冲强度较弱。  相似文献   
757.
从吐哈盆地和保德河盆地的沉积、地层、成煤、构造等背景出发,结合两盆地煤层气勘探所取得的煤储层资料,对比分析了低煤阶盆地煤层气成藏及资源开发潜力。分析表明,吐哈盆地和保德河盆地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盆地演化不同,但其含煤性相似,特别是同属低变质的褐煤—亚烟煤类,含煤性较好,沉积、水文地质条件近似,因而盆地煤层气成藏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美国保德河等低变质煤盆地煤层气商业性开发成功的事实说明,对于低变质煤盆地,即使气含量较低,但只要成藏条件合适,其仍然具有煤层气资源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758.
新疆三大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新疆三大盆地总面积为73.8×104km2,均属多类型叠加复合型盆地,经历了古生代和中、新生代两大旋回和6个演化阶段,具多个不同类型的不整合,构造样式丰富多彩。油气分布主要受控于古隆起、古斜坡、区域不整合和各类低序次扭动构造带。   相似文献   
759.
东绒布冰芯净积累量与印度夏季风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珠穆朗玛峰东侧东绒布冰川积累区的降水主要是由印度夏季风环流带来的.根据东绒布冰芯记录恢复的净积累量与印度中北部和印度半岛东部地区的夏季风降水量具有基本一致的周期, 三者有着较好的相关性, 因此可以通过冰芯净积累量来反映更长时间序列印度某些地区夏季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东绒布冰芯净积累量的相对变化幅度大于印度夏季风降水量的变化, 表明高海拔地区的降水比低海拔地区具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760.
多叉树蚁群算法及在区位选址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元  张新长  康停军 《地理学报》2011,66(2):279-286
本文提出了基于多叉树蚁群算法(ant colony optimization based on multi-way tree) 的区 位选址优化方法。在多目标和大型空间尺度约束条件下,地理区位选址的解决方案组合呈现 海量规模、空间搜索量庞大,难以求出理想解。基于多叉树的蚁群算法对地理空间进行多叉树划分,在多叉树的层上构造蚂蚁路径(ant path),让蚂蚁在多叉树的搜索路径上逐步留下信息 素,借助信息素的通讯来间接协作获得理想的候选解。采用该方法用于广州市的地理区位选址,取得良好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基于多叉树的蚁群算法,改善了蚂蚁在空间搜索能 力,适合求解大规模空间下的区位选址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