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6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40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269篇
海洋学   6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6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1.
以科尔沁沙地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为研究对象,以中亚草原蒿(Artemisia depauperata)为外类群,研究不同生境梯度下差不嘎蒿种群核糖体DNA的ITS序列间差异.结果表明:排序后的差不嘎蒿ITS序列总长度为696 bp,ITS-1和ITS-2长度分别为253~256 bp和264~269 bp、G+C含量的变化范围分别为54.02%~54.77%和56.75%~58.64%,这表明ITS-2在序列长度和序列组成方面均比ITS-1变异大.差不嘎蒿9个种群序列间的一致度为85.7%~99.7%,这表明序列间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ITS最大简约树说明,CladeⅡ较Clade Ⅰ原始,顺序依次为subp4→subp1→subp2→subp3→subp8→subp6→subp7→subp9→subp5,与其相对应的生境次序大致为丘间低地→半流动沙丘→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这表明差不嘎蒿的进化过程与科尔沁沙地沙漠化的形成过程以及生态恢复过程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12.
岛屿海岸工程作用下的水沙动力过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岛屿海岸所处的水动力泥沙环境以及工程实施后引起的相关变化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复杂性。根据历史资料,在对嵊泗中心渔港海区已建工程影响下的水沙动力过程变化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波浪和潮流共同作用下的二维泥沙数学模型,对拟建工程引起的潮流场、含沙量场以及海床冲淤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研究表明,已建与拟建防波堤工程会引起港区水动力减弱,海床演变以淤积作用为主,年淤积强度0.1~0.3 m;已围与拟围海造地工程则会束窄潮流通道,导致水动力增强,海床以轻微冲刷为主。拟建工程与已建工程作用下的水沙动力过程具有良好的类比性。  相似文献   
413.
渤海湾曹妃甸近岸海区多个潮汐深槽与沙岛相伴而生并构成极为复杂的海岸动力地貌体系,而维护既有的滩槽宏观格局是保持滩槽稳定与合理开发布局的重要基础。曹妃甸开发遵循因势利导的原则,对浅滩与深槽进行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通过寻找深水岸线开发、滩涂匡围与环境影响之间的平衡点,在开发合理规划布局与维护滩槽动力地貌格局现状之间实现了很好的协调性。工程实践效果表明,由于曹妃甸开发布局规划科学合理,没有改变整个海区的滩槽动力地貌格局和潮汐深槽形成的动力机制,因而深槽及周边海区在开发工程实施后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414.
基于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对云南镇康地区的地球化学参数进行计算和分析,并对分布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异常元素组合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二叠系沙子坡组(Ps^)中的Cu、Ni、Hg、Mo、Zn、As含量高出全国水系沉积物均值的2~4倍,是该区最具找矿潜力的地球化学地层。以Zn、Pb、Cu为主的异常元素组合主要分布在芦子园复式背斜轴部附近;而以Hg、Sb、Pb为主的异常元素组合主要分布在麻栗林断裂以东的大东子—南伞隆起部位,异常呈北东或北北东向展布,与主要构造线方向一致。研究区元素异常分带与区内已知矿产一致,具有由南往北,由Cu、Pb、Zn、Ag、Mo、W、Ni等逐渐向Pb、Zn、Ag、As、Au、Sb、Hg→Sb、Hg的元素温度分带特征,应按此元素分带规律寻找相应矿产。结合地质、矿产分布特征,圈定了找矿靶区9个,为该区寻找多金属矿提供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415.
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对揭示构造热事件的形成及演化过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利用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热史模拟探讨了卢弗里安弧构造带自泛非构造运动以来的构造热演化过程.谦比希铜矿床和恩昌加铜(钴)矿床位于卢弗里安弧铜-钴成矿带中的赞比亚境内.对采自该两个矿床中的5件新鲜岩石样品进行挑选,获得了5件锆石和4件磷灰石样品.首次获得了卢弗里安弧构造带中的裂变径迹年龄,5件锆石样品的年龄分别为265±22 Ma、230±10 Ma、228±9 Ma、225±9 Ma和221±10 Ma.4件磷灰石样品的年龄分别为145±10 Ma、133±10 Ma、130±10 Ma和92±9 Ma,径迹长度介于(11.4±2.4)~(11.8±2.4)μm.从热历史模拟结果可看出,从300~260 Ma,古地温持续降低至90 ℃左右;随后,缓慢降低至现今的地表温度.对比卢弗里安弧构造带、赞比西构造带和达马拉构造带中的年龄数据,研究表明非洲中南部地区二叠纪-白垩纪的构造活动是一个区域性的构造活动事件.   相似文献   
416.
歧北火成岩发育区,火成岩速度大分布广,且厚度分布不均,时深转换将产生较大的误差,给落实构造和井位部署带来极大的困难。针对该区火成岩的发育特点,提出了速度填充结合厚度校正的方法,有效解决了火成岩发育区钻井预测深度误差较大的问题。从校正前、后的构造图对比可见,北部CFD1井附近火成岩较发育区域构造形态变化较大,向南构造形态变化逐渐变小,无火成岩的地方构造形态几乎没有变化。从验证井CFD2井馆陶组底面和东二上段底面预测深度与实钻深度对比可知,预测误差在10m以内,说明该方法的实用性和较高精度。利用该方法进行时深转换解决了CFD3井与CFD4井油水界面矛盾的问题,这也充分说明了该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417.
基于高分一号、资源三号、资源一号02C国产遥感影像,通过影像预处理、岸线分类与遥感解译标志、界定岸线勾绘位置、潮位校正、外业调查、历史岸线比较分析等步骤,获取了浙江省大陆海岸线的现状数据和变化动态。研究表明,国产遥感影像可实现大陆海岸线业务化监测,监测精度较历史数据有较大提升,可获取高频次、高准确性的海岸线业务化监测资料,满足省级大陆海岸线的常态化监测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418.
左玉山  龚庆杰  江彪  张通  吴轩  严桃桃 《现代地质》2021,35(5):1411-1424
内蒙古双尖子山银多金属矿床是中国乃至亚洲规模最大的银多金属矿床,本研究在回顾矿床发现史的基础上对双尖子山矿床区域地球化学数据进行再分析。采用19级累积频率法制作研究区39种元素或氧化物的地球化学图,结果发现在双尖子山矿区范围内出现明显高值的有MgO、CaO、Fe2O3、Pb、Zn、Ag、V、Cr、Ni等多达22种氧化物或元素,其中主量成分的明显富集特征应受控于研究区的岩性分布情况。采用变值七级异常法制作研究区29种微量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图,结果发现在双尖子山矿区及其附近存在W、Sn、Mo、Bi、Pb、Zn、Ag、As、Sb计9种热液成矿元素的异常区,而其他微量元素在双尖子山矿区的明显富集情况可能是由双尖子山矿区及其附近母岩岩性及其风化作用所致。基于地球化学基因技术制作了研究区金矿化基因和钨矿化基因的矿化相似度地球化学图,结果发现在双尖子山矿区及其附近存在金矿化相似度和钨矿化相似度的异常区,表明矿化相似度可以作为该区金属矿产勘查的一种有效指标,认为区域化探工作在该区金属矿产勘查中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19.
左书豪  谢志东 《地质学报》2021,95(9):2920-2935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回顾太湖湖盆成因假说,并重点介绍太湖湖盆冲击成因假说的研究历史,首先对各类太湖湖盆非冲击类成因假说做简单的介绍和评述,这些假说包括潟湖说、构造说、堰塞说、火山爆喷说及综合成因说,然后重点回顾太湖湖盆冲击成因假说的演变过程.太湖湖盆冲击成因假说的第一阶段在20 世纪 90 年代初,根据太湖地区砂岩中存在大量石英变形纹现象提出冲击假说,因认知不足,渐渐势微;第二阶段是 21 世纪初,太湖湖底淤泥层赋存大量奇特富铁质结核的新发现再次复兴了冲击假说,但太湖冲击坑确定的结论并不成熟,证据并不充分,遭到质疑;第三阶段自2012 年开始,认识到工作中的失误和冲击假说的难点,再次聚焦富铁质结核的矿物学成因及所处淤泥层位的沉积学特征研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太湖空爆冲击成因假说.最新研究结果显示太湖存在一层含富铁质结核的泥质层;富铁质结核的形态和内部特征有可能提供太湖湖盆成因的相关信息.富铁质结核可能是湖盆形成初期时大水面下淤泥空隙沉积结核物,也可能是空爆气柱合成产物和回落物.太湖湖盆空爆成因假说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20.
甘肃北山地区红山铁矿床成因及成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甘肃北山地区红山铁矿床为赋存于元古界青白口系顶部的沉积变质型铁矿床,其铁矿石主要类型为磁铁矿,少量为赤铁矿、镜铁矿。矿石储量可达亿吨,经野外调研和室内综合研究,本矿床形成于裂陷海盆中,与多处含铁的热卤水喷流柱上涌有关,属于"Sedex"型铁矿类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