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2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61篇
测绘学   18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24篇
地质学   247篇
海洋学   3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5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65年   6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科尔沁沙地植物功能性状的尺度变异及关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调查了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18个样地的物种组成,测定了28种植物的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和叶干物质含量(LDMC)等3个植物功能性状,并用性状梯度分析法对3个功能性状在群落水平上的变化进行了分解,研究了沙丘固定过程中的植物功能性状的尺度变异及其与生境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沙丘的固定,群落平均LA逐渐增大,群落平均SLALDMC在半固定沙丘上最小;(2)群落平均SLA的生态位宽度随着沙丘固定程度依次减小,流动、半固定沙丘植物群落的适应能力较固定沙丘更强;(3)沙丘固定过程中物种性状值的变化与群落内共生植物种性状间变异的关联相比于群落间性状的变异更密切。沙丘固定导致了物种LALDMC较强的正相关关系,两性状在群落间的依赖性比群落内的强。物种在群落内和群落间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适应沙丘固定过程生境的变化。  相似文献   
372.
库姆塔格沙漠形成演化与区域新构造运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库姆塔格沙漠位于塔里木板块东部的阿尔金山北麓地带,受青藏高原新构造运动强烈隆升和贯穿本区的阿尔金断裂系发生左旋走滑变动的影响,构筑了南高北低的地质构造变为盆山格局。通过现今的断裂左旋走滑、多风向吹扬及南侧高山洪水及泥石流侵蚀地形共同作用表现出帚状弧形展布。风沙地貌特征表现为由东北向西南分异明显、沙丘类型复杂、形态独特,主要以羽毛状沙丘、金字塔沙丘著称。  相似文献   
373.
塔中地区良里塔格组沉积微相及其对有利储层的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良里塔格组作为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重要的含油气层段引起广泛关注, 但沉积微相分析及其对有利储层控制研究尚且薄弱.研究利用大量岩心、薄片和测井资料, 开展了精细的微相分析、高精度的层序对比及其对有利储层的控制等研究.在良里塔格组碳酸盐岩台地内识别出9种沉积微相(Mf1-Mf9), 概括出台缘礁-滩型(MA1)、台缘-台内滩型(MA2)和台内环潮坪型(MA3)等3种微相组合, 在三级层序内以次级海泛面限定的四级层序中可发育一个或多个微相组合.在高精度层序与沉积微相对比的基础上建立了主要储层段即良里塔格组SQ2高位域的沉积微相模式, 重点揭示了台地边缘各微相发育分布的差异.高能微相是良里塔格组有利储层的物质基础, 易受准同生大气淡水溶蚀且更易产生裂缝从而形成优质储渗体, 低能微相在构造裂缝、埋藏岩溶和(或)表生岩溶叠加改造后也能成为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374.
综合应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电镜、阴极发光、X衍射、稳定同位素分析和流体包裹体分析测试等技术,通过半定量化研究深入探讨了莺歌海盆地XF13区块黄流组储层中富CO2和富烃类气两类气体充注对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靠近底辟的XF13A、XF13B井受到了晚期富CO2热流体充注影响,促进了溶蚀作用(次生孔隙比例为39.9%~58.4%),但由于处于幕式半开放的封闭成岩体系中,溶蚀过程中形成的大量Ca2+、Mg2+、Fe2+等离子没有及时排出,这些离子重新化合沉淀形成大量晚期碳酸盐胶结物,使得碳酸盐胶结物体积分数(4.5%~13.5%)和类型增多,进而破坏孔隙喉道,形成中孔低渗储层;(2)远离底辟的XF13E、XF13F等井黄流组储层主要是早期烃类气充注,溶蚀作用较弱(次生孔隙比例为7.2%~27.7%)且处于开放的酸性热液体系中,造成碳酸盐胶结物体积分数(1.0%~6.0%)和类型相对较少,形成中孔中渗储层。  相似文献   
375.
为解析波流边界层内泥沙运动,建立了基于水动力-泥沙-床面互馈过程的波流边界层1DV泥沙数学模型,可用于模拟不同床面形态下粉沙-沙的含沙量过程。床面形态模块提供床面形态类型和相应参数;给出了平底和沙波床面粗糙高度和泥沙扩散系数的确定方法;采用了适宜粉沙及沙的制约沉速、底部参考浓度和起动剪切应力等公式;引入含沙量层化效应和制约沉降反映水动力与泥沙之间的相互影响。水槽试验资料验证表明,建立的模型较好地模拟了不同床面不同波流组合条件下的含沙量剖面。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不同床面含沙量剖面模拟方法的差异,指出床面形态是决定含沙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仅通过改变床面粗糙高度不足以反映漩涡沙波床面的含沙量剖面特征。该模型可为研究波流边界层内泥沙运动和物质输运提供工具。  相似文献   
376.
北岔沟门地区广泛分布中生代侵入岩体.本文选取了该地区有代表性的8个岩体进行地质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旨在建立其年代格架并探讨岩石的成因演化.主要岩石类型为闪长玢岩、花岗闪长岩、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等.颗粒级锆石的U-Pb同位素测年数据表明所研究的岩体主要有三期早三叠世(245~250Ma)、晚侏罗世(140~147Ma)和早白垩世(125~137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岩石普遍具有较高的钾含量、准铝质,主要属高钾钙碱性系列,部分为橄榄玄粗岩系列.岩石不同程度地显示轻稀土元素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和大离子亲石性元素(LILE)解偶等特点.进一步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区内侵入岩可划分为高BaSr和低BaSr两种类型,其中高BaSr型具有高Al2O3(≥15%)、Sr(≥400×10-6) 和低Y(≤18×10-6)、Yb(≤1.9×10-6),高的Na2O/K2O(>1), Sr/Y(>20)、La/Yb(≥10)比值;较高的Mg#(38.47~57.78)、具正的或弱的铕负异常等地球化学特征,这些特征与埃达克岩具有某些相似性;而低BaSr型岩石SiO2、K2O、Y、Yb含量相对较高、Al2O3、Sr、Ba含量相对较低、具明显的铕负异常等地球化学特征.尽管两类岩石在时空上密切共生,但可能具有不同的源区和成因机制.综合研究表明本区中生代侵入岩总体形成在加厚地壳的构造背景下,与底侵作用或壳幔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77.
东亚地区地球—大气系统和大气的辐射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球-大气系统和大气的辐射平衡是它们的热量平衡的重要粗成部分,这两个问题的研究对于了解地球上太阳辐射能的转换过程、地球和大气的热状况、大气的动态、气候形成的规律性以及与上述问题有关的实际的或理论性问题的综合探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78.
新疆磁海铁矿床产出特征及成矿构造演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磁海铁矿床产于早二叠世东天山南缘裂陷槽大地构造环境中,为次火山-矿浆侵入-热液充填交代矿床。通过对该隐伏矿床的露天挖掘开采,发现铁矿床在成矿后,早期有多期次辉绿岩墙以不同方向穿插于向北陡倾之铁矿体中,从而使铁矿体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肢解成众多向南倾小矿体。经矿区调研填图,圈定出主矿体是由两条呈倾向340°、倾角70°~80°的巨型扁豆状矿囊组成。被成矿后期脉岩穿插肢解呈"向南倾斜的小矿体",构成了矿体的假产状。笔者重新建立了磁海铁矿床的矿体模型和成矿演化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379.
国外蒸发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地表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过程研究的深入及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管理定量化的迫切要求,蒸发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研究蒸发的紧迫性与重要性也愈来愈明显。国际上对蒸发的研究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至今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Dalton 1802年首先综合了风及空气温、湿度对蒸发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道尔顿蒸发定律,它对近代蒸发理论的创立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8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