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69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84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112篇
海洋学   54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41.
介绍了PTF10gvf和PTF10gvd两颗IIn型超新星的测光和光谱的观测情况,并对这两颗超新星做了精确测光和光谱拟合。通过对光谱的分析,得到这两颗超新星的抛射物的外层激波速度为~103km/s,其前身星的星风速度为~102km/s,并根据ChugaiDanziger(1994)提出的方法计算了它们的前身星质量损失率。PTF10gvf的质量损失率为~10-2M⊙/yr,PTF10gvd的质量损失率为~10-4M⊙/yr。由于这些物理参数与亮蓝变星星风速度和质量损失率的典型值相符合,推测这两颗IIn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有可能是亮蓝变星。这个结论为IIn超新星与亮蓝变星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支持,与之前Gal-Yam A V等人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42.
3种光温指标在模拟设施黄瓜生长发育中的应用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9~12月间,以黄瓜“津优1号”( Cucumis sativus linn. cv. Jingyoul ) 为试材,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验温室进行分批栽培试验,测定温室气象要素和作物数据,分别用活动积温(AAT,A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有效积温( EAT, Effective accumulated temperature) 和辐热积(TEP,Thermal effectiveness and photosynthesis active radiation)3种光温指标模拟温室黄瓜植株叶面积、株高和生育期,并利用独立试验数据对各个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用辐热积指标分别模拟黄瓜各生育期(出苗期、开花期、坐果期、果实膨大期、成熟期)距播种日期的天数,其相对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0d,3d,4d,5d,4d,小于活动积温法(1d,6d,8d,11d,11d)和有效积温法(0d,4d,3d,8d,10d)。利用辐热积指标模拟叶面积和株高的相对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43.0cm^2和4.3cm,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8和0.98,而用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指标模拟黄瓜单株叶面积的相对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61.3cm^2和54.6cm^2,模拟株高的相对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9.8cm和7.5cm。比较结果显示利用辐热积指标模拟温室黄瓜生育期、株高和叶面积的精度明显高于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该研究为温室黄瓜生长指标和各生育期的预测以及环境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3.
144.
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需求逐步增加,土地供应日趋紧张,规范土地整理开发行为,科学指导土地整理开发工作意义重大。以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垦利县为例,根据其土地利用特点,分析开发整理工作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探索土地整理开发工作要点,为今后开发整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5.
我国耕地资源短缺的原因及对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资源,是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人类社会发展迄今为止所创造的一切财富,都源于对土地的利用。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  相似文献   
146.
李遵栋  汪波  边培萌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6):2007/3/9-2007/6/9
山东是严重缺水的省份,人均和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占有量的1/6左右。黄河是山东主要的客水资源,引黄水量和引黄灌溉面积约占全省总用水量和总灌溉面积的40%。小浪底水库建成后,不仅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同时通过有效调蓄黄河上中游水资源,为促进下游沿黄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效益。  相似文献   
147.
地铁车辆段试车线区段的列车夜间运行车速较快,且行驶于上部建筑的立柱之间,振动由道床直接传递到建筑中,导致振动舒适度超标。以某地铁车辆段试车线上盖建筑为背景,建立基于舒适度评价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结合实测数据核验模型准确性,分析楼板的振动规律。研究表明:楼板车致振动频率集中于楼板基频附近,最大振动出现在楼层中部;增大楼板厚度和混凝土强度使Z振级减小,设计时可适当加厚楼板;振动预测计算时需考虑隔墙和活荷载的影响,应禁止将隔墙拆除进行改装,拆除隔墙后楼板约束减少,自振频率降低,Z振级增大1~4dB。  相似文献   
148.
秋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云南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万诚  马涛  郑建萌  杨琳晗  李旭 《气象》2014,40(3):336-348
利用云南122个测站1961-2008年秋季(9-11月)降水量和同期NOAA提供的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分析了秋季各月降水与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的分布,以及环流异常对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11月降水场与水汽通量场和水汽通量散度场耦合程度最高,10月次之,9月最小。在降水的空间分布型上,云南秋季降水与水汽通量输送、水汽通量散度的相关基本为一致的正相关;秋季降水量场与水汽通量场的时间变化趋势一致,水汽输送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的变化直接影响降水的变化。云南秋季降水的多少主要是环流异常引起,当云南9月降水正异常时孟加拉湾季风偏强,副热带高压偏弱偏东,冷空气活跃,反之则出现负异常;当10月降水正异常时南支槽和西南季风活跃,影响云南的偏南暖湿气流强盛,反之则降水偏少;当11月南支槽和影响云南的冷空气活跃,云南降水偏多,反之则出现负异常。在水汽净收支方面,9月纬向的净收入最大,而10月纬向的净收入减弱,11月在西风带的控制之下,纬向净收支非常小。而经向上的水汽收支在9-11月有从支出到流入的转换。从云南正负异常年整层和低层水汽净收支看,除11月负异常年为水汽源外,其他都为水汽汇。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与20CR再分析资料计算的水汽误差较小,并且正负异常年水汽净收支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49.
云南冬季降水的演变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云南124个气象观测站逐月降水量资料、NCEP/NCAR再分析大气环流资料和海表面温度(SST)资料,分析了云南冬季降水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相对应的大气环流异常和海温异常。结果表明:(1)云南冬季降水第一模态表现为一致性变化模态,方差贡献为53%,具有显著的准5年周期,该模态具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2)第二模态表现为滇中及以东、以南与滇西及滇西北地区反位相振荡模态,方差贡献为13.4%,具有显著的准3年周期,也具有一定的年代际变化特征。(3)云南冬季降水与大气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当云南冬季降水偏多(少)时,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海平面气压偏高(低),近地面冷高压活动频繁(偏少),冷空气易(不易)南下影响云南;500 hPa高度场上,中高纬度贝加尔湖附近高度场偏高(低),该处的脊强(弱),有(不)利于引导北方冷空气南下;同时,中低纬度在孟加拉湾北部高度场偏低(高),南支槽偏强(弱),有(不)利于南方暖湿空气向北输送。来自南海和孟加拉湾的异常水汽输送在云南形成辐合(辐散),从而造成该地区降水异常偏多(少)。(4)云南冬季降水与海温异常也存在密切关系。云南冬季降水偏多、偏少年,太平洋海温差异场呈类似El Nino年的分布:赤道中东太平洋的SST异常偏高,而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SST异常偏低。El Nino年冬季降水以偏多为主;而La Nina年,则以偏少为主。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对云南冬季降水具有一定的潜在预报意义。(5)北极涛动(AO)与云南冬季降水存在密切相关关系。当AO为正(负)位相时,云南冬季降水偏多(少)。同时,AO与云南冬季降水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受ENSO事件的制约,在ENSO暖位相时,冬季AO与云南冬季降水密切相关,而在ENSO冷位相时两者间几乎没有联系。  相似文献   
150.
青藏高原增暖海拔依赖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m以上,由于复杂的地形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重大,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关键区.古气候代用指标、常规气象台站以及卫星反演资料表明,青藏高原变暖显著,最低气温升温趋势高于最高气温,冬季增温幅度最大,且存在海拔依赖性,即升温幅度随海拔高度上升而增大.在此基础上,不同大气环流模式试验以及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高原气候变化模拟结果也表现出明显的海拔依赖性.而模式资料分析表明,海拔依赖性的存在可能与高海拔地区冰雪反馈和云量有关.但由于青藏高原5000m以上常规观测台站稀少,难以获得连续的气象观测资料,而当前气候系统模式分辨率仍较低,缺乏对复杂地形描述和模拟,这使得海拔依赖性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争议.因此,当前海拔依赖性研究还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如何获取更高海拔地区的观测和模式资料,运用尽可能多的观测资料来检验海拔依赖性存在与否的问题,如6000m以上站点和格点;第二,如果这种依赖性确实存在,如何从物理机制上解释高原气候变暖的海拔依赖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