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96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35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邓晋福  杨建军 《现代地质》1996,10(3):330-343
主要基于火成财组合讨论了大地构造演化。提出碰撞型蓝片岩是大洋闭合与陆-陆碰撞作用的产物和标志,白云母/二云母花岗岩是陆内俯冲作用的岩石学记录,以钾玄岩 我为主的火成岩组合是水平缩短内陆内造山带边界的标志,造山末期A型花岗岩是造山带崩塌的标志。  相似文献   
102.
李朋武  崔军文  高锐  李莉 《地球学报》2003,24(2):111-114
利用古地磁数据 ,对西伯利亚地块、拉萨地块、喜马拉雅地块和印度地块纬度运移量对比表明 ,喜马拉雅地块属于印度地块 ;分隔喜马拉雅和拉萨地块的新特提斯洋盆在早白垩世张开至最大纬度宽度 3 1.9°;早白垩世以来 ,西伯利亚地块和印度地块间的纬度缩短量达 5 8.2°。去除新特提斯洋盆最大宽度后 ,西伯利亚和印度地块间的陆壳纬度缩短量达 2 6.3°,大约2 760km。根据柴达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块的古地磁数据 ,早白垩世以来 ,柴达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块间SN向上地壳缩短了约 5 0 .2°。早白垩世以来 ,南部地块的纬度漂移速率大于北部 ,柴达木地块与其以南喜马拉雅地块间的缩短量大于柴达木地块和西伯利亚间的缩短作用 ,纬度运移的明显差异是导致青藏高原挤压、汇聚隆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3.
中国大陆地壳和岩石圈铀、钍、钾丰度的大地热流约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实测大地热流数据,求出中国大陆主要构造单元的地壳平均生热率的上限值为1.3μWm^-3,中国大陆的地壳平均生热率不应高于该值;相应的铀、钍、钾丰度上限值分别为2.04(10^-6)、7.76(10^-6)和2.04(%)。据此对黎彤等近年发表的中国大陆及塔里木-华北板块地壳和岩石圈的铀、钍、钾元素丰度值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这些丰度值过高,不满足实测大地热流值的约束,这意味着黎彤等给出的铀、钍、钾的丰度值不可信。我们认为,根据出露地表的相应岩石的成分估计地壳和岩石圈地幔深部的微量元素丰度的研究方法,缺乏可靠的理论或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104.
东南沿海地区第四纪大陆岩石圈地幔的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东南沿海地区新生代玄武岩中的橄榄岩包体来自年轻的大陆岩石圈地幔 ,该岩石圈地幔在岩石学、矿物组成、痕量元素以及Sr Nd同位素组成等各方面具有很大差异。这些差异反映了它们来自不同的地幔过程。南海张开与地幔热柱有关 ,南海扩张后第四纪形成的火山岩携至地表的包体更多保留了地幔热柱的信息。橄榄岩包体的矿物成分与深海橄榄岩类似 ,相对贫Opx而富Ol;在痕量元素上 ,表现为强不相容元素的富集 ,其配分模式类似于其寄主岩 ;Nd同位素强烈亏损 ,显示出比MORB源区更亏损的特征。大陆岩石圈地幔经历了来自地幔深处的贫SiO2 熔体的进一步改造。  相似文献   
105.
地质事件序列与造山过程的pTt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变质作用一样,地质事件序列变可反演造山过程的pTt轨迹。两种独立途径反演的pTt轨迹对造山带动力学演化研究具有互补性。本文讨论了地质过程的事件性(或突发性)以及与热模拟pTt轨迹的异同、地质事件顺时针(CW)和反时针(CCW)pTt轨迹的实例及其动力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6.
本文介绍的是P.J.Wyllie教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所作的一次学术报告“地球科学与社会”的部分内容.利用资源、监测和减少自然灾害,以及人类如何适应环境的变化是地球科学面临的主要任务.为解决这三大任务必须进行纯科学的研究,亦即基础科学的研究.地球科学是社会的一个好的测试器.  相似文献   
107.
在一些学术论文、教科书、科研报告与研究生论文中.常常不正确地运用相图来获取火成岩形成时的温压等成因信息.最常见的错误是,只是单纯地根据火成岩在相图上的投影位置直接判读出岩石形成时的温压条件.而不考虑岩相学的特征.我们列举文献中常常出现错误的两个实例.来说明如何正确地判读相图,并获得岩石成因信息.  相似文献   
108.
火成岩系列划分的回顾与当代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火成岩系列划分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回顾,指出其当代含义的历史由来,以及与历史上某些概念的重大差别,旨在为消除已出现的某些混乱作出努力。本世纪上半叶,火成岩系列划分的概念中,亚碱性与钙碱性是作为同义语使用,而当代含义的钙碱性不等于亚碱性。国内有关文献中出现的某些概念上的混乱可能与对历史进程中这些概念的变化了解不够有关。  相似文献   
109.
印度—亚洲大陆主碰撞过程的火山作用响应   总被引:203,自引:7,他引:203  
广泛发育在西藏冈底斯岩浆岩带中的林子宗火山岩及其与下伏地层间的区域性不整合 ,提供了印度—亚洲大陆碰撞 (在西藏南部 )的构造火成岩新证据。岩石学、主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Nd Sr Pb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林子宗火山岩早期带有较多陆缘弧火山岩特征 ,中期开始出现标志陆内岩浆活动的钾玄岩 ,晚期更多地显示了加厚陆壳条件下火山岩的特点 ,记录了由新特提斯俯冲消减末期过渡到印度—亚洲大陆碰撞的信息。系统的40 Ar/3 9Ar同位素测年确定林子宗火山岩的年龄区间为 4 0 .84~ 6 4 .4 7Ma ;其底部年龄给出了林子宗火山岩与下伏地层间不整合形成时间的最晚时限 (~ 6 5Ma)。该不整合面上、下之地层在沉积相、变形样式与变形程度上均截然不同 ,反映形成环境的重大变化 ,标志着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根据上述事实 ,结合青藏高原岩浆活动的区域时空分布 ,及西藏南部地层、古生物与沉积研究成果 ,笔者认为印度—亚洲大陆碰撞开始于 6 5Ma左右(K/T界限时间 )。  相似文献   
110.
滇西藏东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碰撞拼合的古地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古地磁数据,结合与构造活动有关的沉积记录以及古生物地理信息,对华南、思茅、保山、缅泰、印支、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研究,以确定云南西部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结果表明:(1)思茅地块可能源于华南地块;(2)保山和缅泰地块在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发生快速北移;(3)保山与华南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之后,和缅泰地块、华南地块以及印支地块继续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4)保山与华南地块间的古特提斯洋可能于早志留世张开,晚二叠世闭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