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3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6 毫秒
51.
52.
太湖水体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及磷的矿化速率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通过对2003年4月至2004年10月,太湖不同生态类型湖区水体中磷的形态、碱性磷酸酶活性及其它水环境因子的同步监测, 初步探讨了藻类不同生长时期、不同生态类型湖区水体中磷形态构成的差异及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之间的关系, 计算了水体中磷的矿化速率. 研究表明, 太湖水体中总磷的70.2%由悬浮态的颗粒磷构成, 溶解性反应磷(DRP)的含量不足7%; 而总磷中的58.2%可通过酶解生成DRP维持水体中藻类、细菌等的持续生长. 在不同生态类型湖区、以及藻类不同生长阶段, 水体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及动力学参数差异显著, 在酶的作用下, 磷的矿化速率也显示出明显的差异, 最短的磷周转时间仅需数分钟. 这种短时间尺度磷的快速循环,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藻类大量繁衍时, 所需磷酸盐的来源. 即当水体中DRP的浓度较低时, 藻类能通过酶解其它形态的磷,从而使得DRP得到及时的补充.  相似文献   
53.
8月9日上午,武汉市基础测绘成果发布会在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下隆重召开,武汉市副市长尹维真宣布武汉市现代测绘基准正式启用。湖北省委常委、  相似文献   
54.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城市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城市信息化建设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愈来愈迫切。1997年国家计委将基础测绘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对基础测绘分级管理和相应的投入机制。各地方政府,特别是大中城市加大了基础测绘的投入力度,生产出了大批的基础测  相似文献   
55.
中国大陆强震观测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主要介绍了我国大陆强震观测的历史和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大陆今后的强震观测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6.
低洼盐碱地鱼虾混养塘中的浮游生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97年5~9月低洼盐碱地鱼虾混养塘中的浮游生物数量与生物量的月变化特点为:浮游植物中隐藻,裸藻与硅藻生物量在实验期间较高,蓝藻与绿藻在数量上占优势,进入秋季后蓝灌数量逐渐超过绿藻,浮游动物中原生动物,桡足类数量分别在5、6月份占优势;桡足类生物量这两个月占绝对优势,轮虫,原生动物的数量分别在7、8月份优势明显,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小型浮游生物数量增加,分析表明,低洼盐碱地池塘水体浮游生物的变化与水体营养盐的含量,水产经济活动(鱼虾),水温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7.
浅水湖泊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82,自引:2,他引:8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太湖不同污染状况和生态系统状况的湖区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形态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磷的化学形态一般都在表层下深5~15cm发生明显的转折;草型湖区、藻型湖区、开阔湖面的大湖区沉积物的理化性质、间隙水中的磷浓度及沉积物中磷的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东太湖沉积物间隙水磷浓度和交换态磷含量都显著低于其他湖区;风浪扰动相对剧烈的开阔湖面湖区沉积物中磷的沉积规律也不同于梅梁湾藻型湖区和东太湖草型湖区。研究表明,浅水湖泊中水生生物状况、风浪扰动状况对沉积物中磷的地球化学行为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8.
太湖沉积物碳氮同位素组成特征与环境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太湖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分析表明,草型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总体比藻型湖区高。湖泊从贫-中营养水体向中-富营养演化过程中,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表现为逐渐上升的趋势,沉积物TP、TN则因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各湖区表现出差异。湖泊演化到富营养阶段,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表现为明显的偏负。近50年来不同湖区沉积物有机质δ^13C、δ^15N反映的湖泊环境演化过程与实际环境检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20世纪太湖水环境存在50年代及90年代两次较明显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59.
利用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气象资料和MODIS遥感影像等数据,结合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估算模型(CASA模型),确定了2000-2012年青海湖流域NPP值,并评价了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0-2012年青海湖流域年均NPP为4.77×1012 g,空间分布以青海湖为中心,由低到高呈环带状,并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在青海湖北侧河流中游地区年均NPP达到最高,为374.19 g·m-2。2000-2012年NPP呈波动中逐渐增长趋势,年均增加4.81×1010 g;NPP年内变化显著,7月NPP达到全年最高值,占全年的28.77%。13年间流域内大部分地区NPP呈增长趋势,显著增长区主要分布在共和县江西沟乡、石乃亥乡和天峻县周围;青海湖北侧哈尔盖河上游、沙柳河中游地区则是主要减少区。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降水是青海湖流域NPP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0.
太湖磷转化细菌与水体磷形态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冯胜  秦伯强  高光 《湖泊科学》2008,20(4):428-436
太湖水体中不同形态磷含量与磷转化细菌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太湖水体中总磷和活性磷的含量分别为0.113mg,L和O.O11mg/L;无机磷和有机磷分解菌在底泥中达6.73x103cells/g,而在水体中仅为71cells/m1,且存在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根据菌落形态特征,分离筛选了3株有代表性的无机磷转化菌和7株占优势的有机磷分解菌.3tt无机磷转化菌经鉴定分别与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p.)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比较接近.而7株有机磷分解菌则分别与为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giensts)、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芽孢杆菌(Bacillus SP.)、无芽孢杆菌(Bacterium sp.)、氧化微杆菌(Microbacterium oxydans)腊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简单芽孢杆菌(Bacillus simples)接近;太湖水体中磷分解细菌主要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对细菌降解性能进行研究的结果显示:无机磷分解细菌对太湖水体活性磷的贡献显著大于有机磷分解细菌的贡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