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2篇
  免费   101篇
  国内免费   158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96篇
地质学   280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17年河套盆地临河坳陷油气勘探取得重要发现,基于区域中生代以来大地构造演化系统梳理,以钻井与地震对照、研究区与邻近盆地类比为研究方法,划分河套盆地临河坳陷南部吉兰泰凹陷中生代构造层,并绘制其分布范围,探讨其赋存特征与意义。结果表明:研究区中生界除三叠系外发育齐全,厚度巨大,且白垩系自上而下可细分为K1 I、K1 II和K1III三个构造层;除K1I构造层全区广覆式发育外,其它构造层呈楔状—缓楔状,长轴沿主控断裂NNE向延伸;研究区自中生代以来盆地性质经历了早中侏罗世断陷、早白垩世早期断陷、早白垩世中期断拗转换和早白垩世晚期拗陷的演化过程;F 3和F 7断层之间的K1 II和K1 III构造层、F 7断层东部的J构造层均具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42.
43.
44.
45.
在红层泥岩地区进行道路工程施工时,考虑到材料短缺和成本问题,常常采用就地取材的方式作为路基填料。为了研究红层泥岩填料的适用性,选取甘肃省永登县某工点的风化红层泥岩填料为研究对象,在室内开展一系列三轴CU剪切试验,探究含水率、围压和压实度对应力-应变曲线、峰值(残余)强度、抗剪强度指标的影响,并对不同类型的应力-应变曲线,分别采用相应的模型进行拟合。研究结果表明:含水率、围压和压实度对其物理力学特性具有显著影响;对符合应变软化型规律的曲线,采用沈珠江的双曲线模型拟合的规律一般;对符合应变硬化型规律的曲线,采用Duncan-Chang模型拟合的规律较好。研究结果可以为甘肃省红层泥岩路基的病害处治与维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6.
利用日本ALOS-2和欧空局Sentinel-1A卫星获得的尼泊尔地震同震形变场,结合GPS同震位移数据,联合反演了断层滑动分布特征和空间展布.结果表明:尼泊尔地震的同震形变场主要集中在150km×100km的范围内,且分为南北两个相邻的形变中心,南形变中心的视线向抬升量约为1.2m,北形变中心的视线向沉降量约为0.8m,均位于发震断层上盘.位于形变抬升区的KKN4和NAST两个GPS站,抬升量和南向运动量均达到了m级,而远离震区的其他GPS台水平和垂直观测量均在1cm以内.联合反演得到的断层位错分布主要集中在沿走向150km,沿倾向70km的范围内,最大滑动量为5.59m,平均滑动量为0.94m.断层面倾角在浅部约为7°,随着深度增加,倾角逐渐变大,到垂直深度20km时倾角接近12°;5月12日MW7.2级余震位于主震破裂区的"凹"型滑动缺损区域;主震破裂区的上边界与MBT空间位置十分吻合,主震破裂区主要集中的MBT以北50~60km处,垂直深度为8~9km,倾角为9°,继续向北时主震破裂面以10°~12°的倾角向深延伸,在18~20km可能与MHT交汇.因此,初步判定MBT为此次地震的发震断层.  相似文献   
47.
地震预测是地震科学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震前热异常现象(地表温度异常升高)普遍存在并且与地震三要素有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文中结合神经网络的优点,提出将热异常信息作为地震预测的信息源,通过构建神经网络,进行地震预测的思路,并进行了试验。基于8d合成的1km分辨率的MODIS数据,利用RST算法提取震前热异常信息,在分析震前热异常信息时空变化的基础上,确定出BP神经网络的结构,利用该网络对中国及周边100个5级以上震例,以及70个随机无震样本进行训练和仿真。试验结果表明,通过RST算法提取的震前热异常指数值,用于BP神经网络地震预测是可行的,其预测的试验结果刻画出了地震要素与热异常值间的非线性相关性。未来预测区域范围的选取以及神经网络中隐层神经元的数量将对地震预测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南水北调总干渠中线工程豫北段受矿区开采沉陷、区域地质构造活动及城市地下水开采沉降等多种威胁,区域地质结构稳定性较差。为了评估干渠沿线基础稳定性,为引水工程提供安全评价保障,以南水北调中线豫北段为例,利用2009年全年共9期ENVISAT ASAR雷达数据,采用二通加外部DEM的D-InSAR数据处理算法和"相位累积式"干涉测量甄别大气影响,采用"相邻重访周期式"干涉测量减小时间退相干影响,获得了沿线126km渠段、33个监测点在2009年8个时间段的时序差分形变相位图像;提取了不同时期采矿、地下水开采造成的地面沉降区及沉降幅度信息;评价了区域活动构造及稳定性。研究表明:研究渠段全线有不均匀下沉,350d累积最小下沉量为-33mm,最大下沉量为-73mm。年下沉速率0.34~0.76m/a,年平均下沉速率0.53m/a。监测点下沉总体符合指数分布,平均相关系数R2=0.741 8。根据监测点下沉拟合曲线预测,调水干渠多数段落基础下沉趋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豫北段受多种因素叠加影响,总体基础稳定性较差,地质构造活动、城市地表沉降为主要影响因素,基础施工为次要影响,矿区开采沉陷对基础失稳未见直接相关性。  相似文献   
49.
构造煤是煤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变质的产物,煤中元素在变形变质过程的迁移、聚集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应力。应变环境的响应。基于安徽淮北海孜矿中不同变形序列构造煤样,利用XRF和ICP—MS方法测定了煤中49种元素的含量,结合煤的显微分析,探讨了不同类型构造煤中敏感元素迁移、聚集规律及其地质控制。结果表明,煤中矿物的分布和形态与构造煤变形程度有关,从弱脆性变形煤中的有序分布向韧性变形煤的无序结构演化。依据煤中元素分布特征,将构造煤中元素迁移模式分为稳定型、聚集型、散失型和复杂型等4类,元素迁移模式与构造煤类型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构造煤的变质变形作用并未改变稀土元素(REE)的整体分布形态,但稀土元素分布随构造煤变形出现明显的动力分异现象。由此可以认为,成煤期后的构造作用、构造煤的脆性和韧性变形机制及其伴随的动热效应是影响构造煤中元素重新分配的主要因素,构造运动为元素的再次迁移提供了动力和基础,变质变形过程决控制了元素迁移的方式和途径,动热效应是煤变质作用发生的重要原因,构造应力加速了元素迁移、聚集的速率,从而使元素随煤体变形发生动力分异。  相似文献   
50.
内蒙碾子沟钼矿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内蒙古碾子沟石英脉型钼矿床是一新发现的钼矿床,通过对主要钼矿体6件辉钼矿样品的Re-Os同位素分析,获得了150.2±2.2~154.4±2.2Ma之间、平均152.4±1.3Ma(2σ误差,MSWD=1.6)的同位素模式年龄,及一个相关性很好的等时线年龄154.3±3.6Ma(2σ误差,MSWD=1.9),表明碾子沟钼矿床形成于晚侏罗世,属中国东部燕山期大规模钼成矿期成矿,是中国东部中生代构造体制大转折背景下的产物。碾子沟钼矿床辉钼矿的铼含量介于12.6×10-6~37.0×10-6,平均24.9×10-6,通过与其它钼矿床对比,初步认为碾子沟钼矿床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源、偏壳源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