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9篇
海洋学   38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胶东半岛艾山岩体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宽 《地质与勘探》2012,48(4):693-703
[摘 要]艾山岩体位于胶东半岛的栖霞和蓬莱之间,主要岩性为二长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艾山岩体为高硅(SiO2=68.01%~75.85%)、高钾(K2O/ Na2O>1)、高镁和铁(MgO+Fe2O3+FeO+TiO2>2%)、准铝-过铝质(A/ CNK=0.916~1.012)的钙碱性花岗岩,属I 型花岗岩。Rb、Ba、K、Sr 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明显富集,Y、Hf、Zr、Yb、Nb、Ta 等较不活泼的高场强元素(HFSE) 相对亏损,显示负的Nb 异常和高的正Pb 异常,表明岩浆起源于下地壳,且地幔物质参与了岩浆作用过程。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具弱的Eu 异常,SiO2与ΣREE、δEu 相关性表明岩石主要受部分熔融控制。构造环境图解判别显示,艾山岩体的形成与岩石圈的消减和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2.
老挝琅勃拉邦省巴乌县帕奔金矿主体处于NE-NNE向大型韧脆性剪切带中.该韧脆性剪切带基本控制了矿区的构造格架,改造和置换了早期构造形迹,使原有的沉积岩层呈NE-NNE向条带状和透镜状展布,并遭受不同程度的韧脆性—脆性变形而具有构造岩的特征.该韧脆性剪切变形带对帕奔金矿床的形成起着空间定位和主体导矿富集作用,它既控制矿带在区域空间的展布,也控制矿体的产状形态;既是导矿构造,又是容矿构造.  相似文献   
33.
环境因子对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a)丝状体孢子放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本实验室保存的萱藻丝状体为材料,研究了温度(7—27℃),光照强度[18—126μmol/(m2.s)]和丝状体生物量(0.1—1.6mg/ml)对萱藻孢子放散的影响。结果显示:(1)温度为12℃最适宜萱藻孢子的放散,在此温度下,孢子放散量大,放散速度快;(2)光照强度对孢子的放散具有重要影响,72μmol/(m2.s)为刺激萱藻孢子放散的最佳光照条件;(3)萱藻丝状体生物量过低,则孢子放散量较小无法达到采苗要求,而过高亦会抑制孢子的放散,生物量为0.8mg/ml时最适宜孢子的放散。  相似文献   
34.
分析了2009年夏季(8月)、冬季(12月)辽东湾25个大面站的网采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经初步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48属108种,其生态类型主要为温带近岸的世界广布种,硅藻是浮游植物的主要类群,但个别甲藻在冬季也成为优势种。夏季优势种主要为菱形藻(Nitzschiaspp.)、长菱形藻(Nitzschia longissima(Breb.)Ralf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 Ehrenberg)。冬季优势种主要为威氏圆筛藻(Coscinodiscuswailesii Gran&Augst)、具槽帕拉藻(Paralia sulcata(Ehr.)Cleve)、布氏双尾藻(Ditylum bright-wellii(West)Grunow)、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2009年夏、冬季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组成存在季节差异,说明浮游植物群落结构随季节发生变化。浮游植物细胞丰度表现出沿岸高于远岸,且夏、冬季平均细胞丰度均明显低于同期历史数据的特点。2009年夏、冬季平均香农-威纳指数均大于3.0,平均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大于0.5,说明调查海域群落结构相对稳定,种间个体数目空间分布较均匀;夏季丰富度指数高于冬季,表明夏季较冬季物种丰富。冬季调查区各站位浮游植物群落相似性在50%以上;夏季群落相似性水平低于冬季。2009年夏、冬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  相似文献   
35.
2009年夏季南海北部的网采浮游植物群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2009年夏季(7月19日~8月16日)在南海北部海域(18°N~22°30' N,109°30'E~120°30' E)33个站位网采浮游植物的分析结果.经初步鉴定,共发现浮游植物4门54属180种(含变形及变种),其中硅藻门35属93种;甲藻门17属84种;金藻门1属1种;蓝藻门1属2种.浮游植物平均细胞丰度为6.02×104 cells·m3,呈现近岸区域高于远岸区域的平面分布格局.其中硅藻在细胞丰度上占有优势,其次为甲藻.调查区浮游植物的生态类型多为热带暖水性类群和广布性类群,部分大洋性物种.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笔尖形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双凹梯形藻(Climacodium biconcavum)、距端假管藻(Pseudosolenia calcar-avis)和伏氏海线藻(Thalassionema frauenfeldiinfeldii).固氮蓝藻铁氏束毛藻(Trichodesmium thiebautii)在调查海域广泛分布,主要集中在海南岛东部以北近岸和吕宋海峡海域,以E601站最多,高达1.06×107 cells·m-3,部分站位也有少数红海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eum)的分布.调查区浮游植物多样性程度较高,与细胞丰度平面上呈相嵌分布,仅在近岸出现低值.  相似文献   
36.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东北地区太平洋近海地震震级(M)最终被确定为9.0,其中共变更过3次.即:Mj7.9(2011年3月11日,14:49公布)→Mi8.4(2011年3月11日,16:00公布)→Mw8.8(2011年3月11日,17:30公布)→Mw 9.0(2011年3月13日,12:55公布).  相似文献   
37.
对2011年秋季(10月)乳山湾及邻近海域的网采浮游植物的物种组成、细胞丰度分布、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共鉴定出浮游植物3门31属58种,硅藻是主要类群,多为广温广盐性或温带近岸性种。调查海域的优势种属有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洛氏角毛藻(Nitzschia lorenziana)、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星脐圆筛藻(Coscinodiscus asteromphalus)、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和伏氏海线藻(Thalassiothrix frauenfeldii)。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1.39~44.72)×104个/m3,平均为15.70×104个/m3,呈现出湾内高于湾外的特征。ShannonWin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的平面分布显示:湾内浮游植物群落的结构稳定性低于湾外。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湾内和湾外表现出不同的浮游植物群落特征。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与亚硝酸盐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8.
漳河水库下煤炭资源开采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体下的安全开采对于确保煤矿安全生产以及保护地表水、地下水资源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漳河水库库区下煤炭资源开采为例,通过对地质采矿条件、采场覆岩性质、覆岩破坏高度预计和开采条件进行分析,对库下采煤的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和论证。结果表明:覆岩岩性和开采条件均有利于水库下开采,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水力联系程度较低,导水裂缝带波及不到水库库底,因此,可以在水库下进行安全开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以确保水库下安全采煤。  相似文献   
39.
中天山卡瓦布拉克地区侵入岩类广泛发育,并多处被中-基性岩脉穿插。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闪长岩和辉长岩脉年龄分别为296.1±2.5 Ma(MSWD=1.4),299.5±2 Ma(MSWD=1.07),均侵位于早二叠世。岩石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区中-基性岩脉具有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U,Th)、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的地球化学特征,SREE为69.19~234.62,LREE/HREE=3.97~11.18。闪长岩脉锆石(176Hf/177Hf)值为0.280 618~0.283 329,对应的εHf(t)值为-14.57^+25.06。研究数据表明,该区中-基性岩脉可能起源于亏损岩石圈地幔,原始岩浆在侵位过程中发生了分离结晶作用,同时还受到了地壳混染作用的影响。基于卡瓦布拉克地区中-基性岩脉的野外地质特征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它们形成于南天山洋闭合之后的后碰撞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40.
螺旋藻的藻胆蛋白提取及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对螺旋藻藻胆蛋白提取工艺进行研究,发现低浓度的CaCl2溶液低温(4℃)自溶提取效果最好,在提取中,分别以新鲜藻泥和喷雾干燥的藻粉为材料,发现前者的藻胆蛋白得率高于后者,而两者的藻胆蛋白分离纯化后,光谱性质基本相同,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藻胆蛋白溶液在60℃下热稳定性较好,在低温避光条件下保存最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