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9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47篇
地质学   236篇
海洋学   85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57篇
自然地理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利用依安县国家一般气象站30a(1989-2018年)风速风向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依安县近30 a平均风速为2.8 m/s,年均最大风速为10.3 m/s,并且呈减小趋势。大风日数平均为9.3 d呈减少趋势,但极大风速值呈增大趋势。春季比夏、秋、冬季节平均风速大,4月、5月平均风速、最大风速、极大风速均大于其他各月,所以依安县春季是大风频发的季节。春季、秋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北风。  相似文献   
122.
地磁秒采样仪器观测过程中,易受各种环境干扰造成数据异常,如磁暴、高压直流输电、人为干扰、仪器故障等,不易被发现并识别,若不能及时处理,将会造成观测数据质量下降。若诸多干扰与磁扰叠加,将更不易识别,导致数据的错误处理。为了提高观测质量,利用现有编程技术,开发地磁秒采样数据智能分析系统软件,实现对地磁观测仪器工作状态、各种干扰、磁暴等现象的实时监控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并报警,同时利用多台数据对比智能分析软件,对复杂干扰和高压直流输电干扰进行自动识别,并数据曲线中标示干扰位置,提高数据资料处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3.
东营市雷暴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东营市1971--2000年的雷暴气象资料,对东营市雷暴的时空变化及初终日分布等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东营市雷暴气候特征的变化规律:雷暴日数分布逐年代呈减少趋势,且夏季多于春、秋季;雷暴日分布最易出现于白天午后15-18时;雷暴初日较雷暴终日的分布时间集中,初、终日逐年代变化成抛物线型,并对其上述特征产生的原因加以总结。  相似文献   
124.
地层、沉积岩组合及古地貌特征显示,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地区早奥陶世马家沟期为3个沉积单元区,即:北东部区为白云岩-蒸发盐组合;南部区为白云岩-少量蒸发盐组合;西部区以石灰岩为主。相应地北东部区以发育台内盆地-盆缘坪为主;南部区发育洼地-台坪-台地边缘-海槽;西部区则发育台地边缘-海槽。野外剖面与钻井岩心观测以及区域资料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边缘大致在洛南瓦窑沟—西安—宝鸡一带。马家沟期研究区沉积模式总体上为:横向上"西槽、南洼、东坪、北盆",纵向上"咸-淡交替";灰岩-白云岩-蒸发岩横向上呈带状展布,纵向上则为不等厚交替沉积。  相似文献   
125.
广西石油资源可供性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介绍了广西石油资源及消费概况,特别是阐明石油资源不足的事实。提出了实施石油勘探的战略性转移和开源节流的政策,抓住有利时机,进入国际石油市场。  相似文献   
126.
圈梁锚杆支护方案是解决人工挖孔桩在砂砾石层及软弱土层中扩底时技术合理,安全可行的施工措施。  相似文献   
127.
黄铁矿微球丛及其发育:一种新的概念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业已提出,沉积黄铁矿的两种形态,(微球丛(frambid)和自形晶)可以反映黄铁矿形成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微球丛是通过铁的单硫化物间接形成的,而自形晶则是溶液中直接沉淀而成的。本文提出了将这两种形成途径串联起来的第三种途径,即从单硫化物微球粒经这微球丛到自形单晶的连续生长。还提示了微球丛可能是从最小的复杂的显微微球丛(microframbid)→微球丛→聚微球球丛(polyframboid)这三  相似文献   
128.
129.
东非裂谷坦噶尼喀湖的热液喷口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伴生有块状硫化物的湖底热液喷口是1987年4月在东非裂谷坦噶尼喀湖北部盆地靠扎伊尔一边的Pemba和Banza角发现的。一支由10个配备有水下呼吸器的潜水员组成的多国(法国,扎伊尔,德国和布隆迪)TANGANYDRO探险队(1991年8~10月),在坦噶尼喀湖西边界向北延伸的活动断层的46m水深处发现了热液喷口。测得热液流体和沉积物的温度为53~103℃。在Pemba热液喷口附近,发现了厚1~10cm的块状硫化物脉(黄铁矿和白铁矿条带);而在Banza角,活动喷口却以1~70cm高的霰石烟囱为特,在热液喷口脉壁外包有一层包晶黄铁矿层。这两个地区热液流体的端元组分明显不同。Pernba的端元组分富NaHCO_3流体,类似于裂谷东支Magadi和Bogoria湖的NaHCO_3热液流体。Banza角的端元组分却富NaCl。这种卤水可能是深部基底成因的,类似于坦噶尼喀湖东侧的UvinzaNaCl卤水。地热温标计算得到水—岩反应的温度在Pemba和Banza角各为219℃和179℃。围绕活动喷口发现有丰富的白色或红褐色微生物群,代表Beggintoa藻席。130℃处的右旋正断层与南北向主断裂交汇处的张裂隙有助于热液  相似文献   
1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