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质学   10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9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电磁技术在苏打盐渍化土壤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分析了盐渍化土壤导电性的决定因子,提出松嫩平原苏打盐渍化土壤的电导率主要由土壤溶液中Na^ 和HCO3^-离子的总电荷数和迁移速率决定;而土壤中粘土矿的含量会因外在环境条件(土壤含水库)的变化而影响土壤的电导率,其是针对不同的土壤物理特征对测量仪器进行校正的理论依据。简述了利用电磁技术进行盐渍化土壤电导率测量的技术原理,探讨了不同深度土壤电导率测量数据的提取方法,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土壤的测量结果与典型剖面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该技术具有快速、稳定、准确、实用的特点,利用这项技术可以对大面积不同深度土壤盐渍化情况进行快速测量,并对从事田间实验研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2.
松嫩平原西部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10  
根据多年的野外定位观测和试验研究,提出松嫩平原西部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应综合考虑灌溉淋洗、潜水位、时间及土壤化学改良4个要素;研究了西部盐碱地治理过程中土壤剖面盐分特征变化及对周边土壤环境特征的影响,认为单一的水利用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部土壤次生渍化的问题;通过不同用水条件下耕层土壤盐分变化及土壤改良剂综合配套试验研究等,提出本区土壤次生盐渍化防治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3.
三江平原湿地CH4、N2O的地-气交换特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三江平原3种具有代表性的湿地类型(常年积水的毛果苔草沼泽、季节性积水的小叶章湿草甸和灌丛湿地)进行了为期两年的CH4和N2O现场同步观测。结果表明,湿地全年CH4和N2O通量有明显的季节和年际变化,与温度和土壤水分条件密切相关。在发生季节性干旱的年份,生长季(5月10月)CH4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6月和8月,呈双峰型;而在降水充沛的年份,CH4排放通量峰值出现在6、7月份,呈单峰型。冰冻期(11月到次年4月)CH4排放通量十分的微弱,其中灌丛湿地表现为负排放。3种类型湿地N2O通量一般在非冰冻期表现为排放,呈双峰型,5月份融化期为第一个高峰期,7、8月为第二个高峰期,冰雪覆盖期表现为吸收。湿地CH4和N2O通量在春季的融冻期,存在此消彼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24.
通过识别三江平原湿地主要生态风险源(气候变化、沟渠建设、农业非点源污染、湿地旅游活动的开展)与风险受体(植物群落退化演替、生物多样性下降、固碳水平降低),发现风险源主要来自于湿地系统外部,而风险受体则依存于单一的湿地生态系统。为了解决尺度矛盾问题,提出尺度上推(将风险受体扩展到区域或流域上,以匹配风险源的空间尺度)与尺度下推(将风险源尺度缩小到局地甚至点上,通过实验设置,模拟风险源发生水平,以匹配风险受体的空间尺度)两种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三江平原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方案和流程的合理构建过程,包括风险源空间化方案(气候变化情景降尺度、沟渠密度制图、农业非点源输出模拟和湿地旅游活动强度的缓冲区表达等)、表征生态系统内在属性的生态资产指数和生态脆弱性指数构建、风险值表征问题。  相似文献   
25.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6,他引:28  
宋长春 《地理科学》2003,23(5):622-628
碳在不同类型湿地中储藏量约占地球陆地碳总量的15%。由于全球湿地面积迅速减少,湿地生态系统正常的水循环和碳循环过程产生一定的变化,湿地生态系统的演变也可能是全球大气CO2含量升高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气候条件是湿地碳循环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重要驱动因素,湿地特殊的生态水文过程和土壤环境条件,使得湿地碳循环具有区别于其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特征。影响湿地中碳积累与分解过程的重要控制因子是温度、水文条件和植物群落,特别是水文条件对湿地碳循环过程影响较大。湿地土壤呼吸通量与根层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并受地表积水深度和地下潜水水位的影响,另外,洪泛作用会增加湿地CO2的排放率,湿地水文过程决定溶解有机碳的输入与输出过程。  相似文献   
26.
采用“点轴体系”及“中心地理论”来描述和表征区域人类活动的空间集聚特征,以此反映湿地区域人类活动直接风险来源,通过土壤侵蚀与非点源污染途径,区域非湿地部分(森林、水田、旱地等)通过物质联系(泥沙、氮磷、水等的输出与输入)方式也会对湿地健康造成影响,反映湿地区域人类活动间接风险来源。基于对人类活动影响湿地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的区分以及相应部分风险指标的选择,论文最终完成三江平原湿地区域生态风险评价研究工作。结果表明:DMSP/OLS(Defense Meteorological Program Operational Line-Scan System)夜间灯光及多等级道路数据可以用于区域点轴体系描述,从而表征出湿地区域人类活动直接风险来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高和极高风险源强度等级与区域高等级中心地和高等级道路拟合程度较好;由于较高的生态资产及脆弱性水平,湿地有最高的生态风险水平;三江平原低、中、高和很高风险等级所占比例分别为64.00%、24.28%、10.38%、1.34%,大部分为低和中等风险水平,但有关风险防范任务仍不可掉以轻心,特别是在相应的高等级风险分布区域;南部地区有较高的风险水平,因此需要着重加以保护。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看,一般认为水田、旱地为生产功能区,森林、湿地为生态功能区。过分关注水田、旱地的生产服务功能会造成下游湿地过量的物质输入从而加剧其风险水平;相反,注重森林保育能够减少泥沙、氮磷等大量输出风险,增加流域产流,从而可为下游湿地健康维持作出贡献。因此,水田、旱地与湿地间是一种生态服务权衡关系,森林与湿地间是一种生态服务协同关系,因此,风险管理方面,应强调区域”点轴体系“与湿地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注重湿地重点生态风险来源(地点与方位)的防范以及湿地与非湿地类型间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权衡及协同管理问题。可为从区域整体水平上削减湿地健康风险水平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27.
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蒸散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涡度相关技术对三江平原典型沼泽湿地蒸散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沼泽湿地蒸散量时间变化特征明显。日出后蒸散量逐渐增加,12:00~13:00(北京时间)达到最大值,6~10月各月平均值分别为285.5、257.4、243.0、167.1和65.9W.m-2,各月总蒸散量分别为120.9、101.6、93.1、59.3和25.9mm。与同期降雨量相比,6~9月沼泽湿地水量发生亏缺,亏缺量分别为72.7、3.2、58.8和44.4mm。沼泽湿地蒸散量受环境因子影响强烈。蒸散量与净辐射呈显著线性正相关。蒸散量也随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加而增加,但植物发育成熟后,当饱和水汽压差大于某一阈值(11hPa)时,饱和水汽压差的增加反而抑制了水分蒸散。另外,白天风速增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水分蒸散。  相似文献   
28.
湿地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1,自引:9,他引:31  
宋长春 《湿地科学》2003,1(2):122-127
气候变化常伴随着区域气温及降雨条件等发生变化,对湿地水文、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水质与水循环、湿地能量平衡与湿地生态功能等产生较大的影响。湿地水文条件是决定湿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因子,气候变化引起的地表积水水位变化直接影响湿地植物优势种群结构的演替及氧化-还原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湿地生态过程的变化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和时空分布特征等的变化。气候对湿地结构和功能的影响还包括营养物质和矿物质的循环及食物链的动态变化等。  相似文献   
29.
内蒙古莲花山铜银矿床蚀变统计分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莲花山铜银矿床蚀变统计分带研究宋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长春130021)关键词蚀变类型,有序样品,最优分割矿床围岩蚀变分带的形成,从地球化学角度上看,是元素和化学组分由于在载体中的浓度、温度、酸碱度及其外界的物理化学条件变化,造成在空...  相似文献   
30.
黑龙江省法别拉河中上游地区金矿成矿作用研究宋长春(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长春130021)关键词金矿,成矿作用,矿化类型研究区位于大兴安岭罕达气地槽褶皱带、新开岭隆起和木耳气断陷的接触带上,骚达子沟—三道沟北东向断裂从研究区北部通过。区内地层出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