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9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53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寻找扬子板块西南地区古老结晶基底一直是众多地质学者追寻的目标,其涉及扬子板块在Nuna超大陆重建中的位置和演化过程,也是前寒武纪研究的重要课题。继在扬子板块西南部中国云南石屏撮科村首次报道2.35Ga花岗片麻岩结晶基底后,又在撮科村—高家坡一带3个花岗岩样品中分别获得了2347.3±4.9Ma、2324.3±8.6Ma和2329.4±5.9Ma的SHRIMP锆石U-Pb年龄,进一步确认扬子板块西南部中国境内存在2.32~2.35Ga的岩浆事件,其应为Nuna超大陆汇聚期Arrowsmith造山事件在扬子板块的响应。另在1件糜棱岩化花岗闪长岩样品中获得了1909.8±5.7Ma和1843.1±7.6Ma两组年龄,在扬子板块西南部中国境内首次发现1.90Ga和1.84Ga的构造或变质事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确定扬子板块西南部存在2.91~2.84Ga,2.36~2.32Ga,2.28~2.19Ga的岩浆事件,以及1.97~1.95Ga,1.90Ga,1.84~1.83Ga的变质事件,为确定扬子板块在Nuna超大陆重建中的位置提供了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52.
秦岭岩群副变质岩碎屑锆石年龄谱及其地质意义探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报道了北秦岭地块中秦岭岩群夕线黑云石英片岩61个碎屑锆石测点的207Pb/206Pb年龄测试结果,其中15个测点在SHRIMPⅡ上进行,46个测点来自LA-ICPMS的测定结果。61个年龄值显示锆石主要来源为1·5~1·9Ga(共51个测点,占所有测点的83·6%)的古元古代末至中元古代早期的大陆地壳,1粒碎屑锆石来自新太古代岩石,5粒来自中元古代晚期的蚀源区,4个测点为0·9~1·0Ga。由于秦岭岩群被新元古代早期960~900Ma的花岗岩体侵入,新的碎屑锆石测年结果表明秦岭岩群副变质岩的沉积时代至少介于1500~960Ma之间,亦可能为中元古代末期。秦岭岩群在早古生代造山过程中受到强烈改造,但本次测定未从夕线黑云石英片岩中获得这次变质作用的年代学信息。  相似文献   
53.
与大型走滑断裂相关的旋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大型走滑断裂有关的旋转一方面起因于断裂带的大规模走滑,另一方面也与大断裂带内部及外围次级断裂系的水平运动密切相关.尽管前人提出了一些有关断裂带走滑与旋转的动力学模式,但由于不同走滑断裂系变形环境及边界条件的差异,断裂走滑导致块体旋转的机制是非常复杂的,很难用统一的动力学模式来解释.对美国西海岸圣安德列斯断裂、美国盆岭区Lake Mead断裂系、中国西南哀牢山-红河走滑断裂系以及新西兰Alpine断裂带、土耳其北安那托利亚断裂等的研究结果均表明,在断裂带走滑过程中,相关构造及块体的旋转非常明显.运用古地磁学、磁组构、构造分析、高精度GPS监测及构造模拟等方法,可以对这些构造及块体的旋转方向和幅度进行研究.由于大规模旋转会导致构造格局及地质地貌特征的改变,因此在走滑断裂带的研究中必须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4.
锆石U-Pb年代学方法已经成为地质学研究必不可少的方法。本文收集整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分散在期刊论文、学位论文等多种出版载体中的锆石U-Pb年代学数据,建成中国大陆单颗粒锆石数据库中文子库。该数据子库涉及截至到2017年底的文献2331篇,有效数据154768条目,数据总量已经能够用来进行数据的初步分析和相关地球科学研究。数据子库中年龄-年龄绝对误差关系的分析表明,Age(~(206)Pb/~(238)U)、Age(~(207)Pb/~(235)U)、Age(~(207)Pb/~(206)Pb)在不同的地质年代区间误差表现有所不同。在小于1684.4Ma、1684.4~2855.2Ma、大于2855.2Ma年龄区Age(~(206)Pb/~(238)U)、Age(~(207)Pb/~(235)U)、Age(~(207)Pb/~(206)Pb)的误差最小、置信度最好,除了Age(~(207)Pb/~(235)U)测试方法的原因外,Age(~(206)Pb/~(238)U)和Age(~(207)Pb/~(206)Pb)可分别作为不同年龄段的推荐年龄。将选用的推荐年龄运用于LA-ICP-MS、SHRIMP、SIMS三种方法的比较,得出其适用于不同地质年代的范围。推荐年龄运用于年龄-频数图中并使用高斯多峰拟合,则可发现中国大陆锆石存在6个生长峰期,分别为131.71Ma、255.17Ma、442.42Ma、811.56Ma、1868.36Ma和2505.31Ma等;更小尺度下的新生代则存在七个峰期,分别为16.99Ma、27.64Ma、35.26Ma、43.44Ma、48.27Ma、52.74Ma和62.07Ma等,峰期及其对应测试点的位置可与中国大陆地壳演化重大历史事件对应。  相似文献   
55.
鞍山地区陈台沟壳岩时代归属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鞍山市东部约8km处的陈台沟村附近,出露一套以斜长角闪岩类、石英岩类和长英质片麻岩类组成的表壳岩。长期以来,大多数地质学者一直将该表壳岩划归为鞍山群,但在岩石组合、变质变形特征和含矿性等诸多方面,都与鞍山地区公认的鞍山群明显不同,因表壳岩本身缺少准确定年的对象,难以直接测年,笔者将侵入于长英质片麻岩中的花岗岩脉中的锆石颗粒,用Kober方法和离子探针质谱计(SHRIMP)测定年龄,取得了表壳岩的沉积年龄为3376±5Ma-3357±4Ma。说明该表壳岩形成时代远老于鞍山群。  相似文献   
56.
采自西麻山煤矿附近的麻山群黑云斜长片麻岩中,分离出了较多的锆石。采用单颗粒锆石逐级蒸发沉积法对其进行了定年研究,获得的10粒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相当一致,平均值为527.5±4.4Ma。所测岩样经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均未发现有显著的后期叠加变质作用,因此,可以认为所测样品的主变质作用发生在寒武纪早-中期,而不是早前寒武纪。麻山群的原岩时代可能也不全是早前寒武纪,而更可能是一个较复杂的岩石构造地层单位,需要将其解体、重新认识和命名。  相似文献   
57.
用Kober方法测定了平邑县、蒙阴县普照寺闪长岩、松山-邱子峪二长花岗岩、周公地-花果庄-宁子洞花岗闪长岩、余粮店辉长岩和东近台英云闪长岩的锆石年龄。多数样品中的锆石反映了多于一期的地质记录,其中东近台英云闪长岩中的锆石(2868±13Ma、2712±5Ma、2711±7Ma和2598±6Ma误差均为2σ),反映了本区最老的地质记录;部分样品中的2400Ma可能反映了太古宙最后一期的地质作用;而大部分样品中的锆石显示了2500Ma和2600Ma的地质记录,即岩浆活动多集中于2600Ma、2500Ma和24  相似文献   
58.
鞍山3.3Ga陈台沟花岗岩地球化学和Nd、Pb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地球化学和Nd、Pb同位素研究表明,鞍山地区陈台沟花岗岩不是早期古老陆壳物质壳内再循环的产物,而是同时代亏损地幔提取物(变玄武质岩石)在短时间内发生再次熔融的结果,形成过程中受到古老陆壳物质的混合混染。3.15±Ga是鞍山地区地质演化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使陈台沟花岗岩的长石Pb和全岩Pb发生再次均匀化。3.3Ga的花岗质岩石在鞍山弓长岭地区也有分布,它们来自于与陈台沟花岗岩类似的物源区,但形成条件可能并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59.
柴达木盆地北缘达肯大坂地区大面积出露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岩,呈北西向构造岩片形式产出,局部发生过显著的韧性剪切变形.对达肯大坂西北侧片麻岩的锆石进行阴极发光(CL)、背散射电子成像(BSE)和离子探针U-Pb同位素测年,测出锆石206Pb/238U年龄为(417.7±9.9)~(459±10.0)Ma,平均年龄为(439.6±6.1)Ma;锆石呈自形-半自形柱状,环带清晰,Th/U值变化范围为0.45~0.74,指示原岩为中酸性侵入岩.说明达肯大坂西北出露加里东期正片麻岩,原岩为~440 Ma侵位的中酸性侵入岩,其岩浆侵位及变质变形可能与早古生代大陆深俯冲存在动力学成因联系.  相似文献   
60.
鞍山-本溪地区中太古代花岗质岩浆作用十分发育,形成了3.1Ga立山细粒奥长花岗岩、3.0Ga东鞍山片麻状花岗岩、3.0Ga铁架山片麻状花岗岩和3.0Ga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等一系列花岗质岩石。岩石的εNd(t)分别为,立山奥长花岗岩(10个样品)变化于-1.96~4.24之间,平均值为0.76,东鞍山片麻状花岗岩(5个样品)变化于0.26~2.72之间,平均值为1.26,铁架山片麻状花岗岩(5个样品)变化于-3.85~-4.83之间,平均值为-4.28,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1个样品)为-2.58。结合岩石的常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特征,可以认为,立山奥长花岗岩和东鞍山片麻状花岗岩形成于地壳滞留时间不长的中酸性陆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前者很可能有玄武质物质的参与。而铁架山片麻状花岗岩和弓长岭片麻状花岗岩则来自于成熟度很高的早期陆壳物质。由此可以推断,鞍山-本溪地区在中太古代以前陆壳基底就有了相当的规模,并具有很长的地壳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