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99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153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秦岭变质地层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9,自引:4,他引:49  
秦岭变质地层的年龄已用多种同位素年代学方法研究,结果表明,除南秦岭鱼洞于群片麻岩形成于太古代外,其余变质地层差不多都形成于元古代,并且自1600Ma以来,秦岭地区经历了3期强烈地质事件.(1)发生在1000Ma左右的晋宁期,秦岭地区遭受强烈变质作用并伴随地壳部分熔融和强烈火山活动;(2)发生在400Ma左右的加里东~早华力西期,秦岭再次遭受强烈变质并伴随酸性岩浆侵入和喷发;(3)280~200Ma的晚华力西~印支期是又一次重要构造热事件.  相似文献   
42.
刘福来  许志琴  宋彪 《地质学报》2003,77(2):229-237
锆石微区矿物包体的激光拉曼和阴极发光测试以及相应的SHRIMP U-Pb定年结果表明,苏鲁地体片麻岩锆石微区记录了十分复杂的年代学信息。其中副片麻岩锆石核部记录了345~743 Ma的继承性锆石年龄,标志着原岩碎屑锆石来源的复杂性;含柯石英的锆石微区记录了220~234 Ma的超高压变质年龄;而含石英包体的边部则记录了202~219 Ma的退变质年龄。正片麻岩继承性锆石核部所记录的年龄为574~680 Ma,表明原岩锆石曾经历了部分Pb丢失,原岩的形成年龄应大于680 Ma;含柯石英锆石微区所记录的超高压变质年龄为224~242 Ma;而锆石边部所记录的退变质年龄为209~219 Ma。两类片麻岩锆石微区所隐藏的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年龄信息十分相近,平均值分别为229±4Ma和211±4Ma,标志着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时代应为印支期,相应的构造抬升速率约5.6 km/Ma。该项成果不仅确定了苏鲁地体超高压变质和退变质时代,而且对于深入探讨苏鲁地体快速折返过程中的动力学机制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43.
碧口群中部的基性熔岩以亚碱性的拉斑系列为主,火山岩的初始Sr比值和初始钕比值较低,分别为0.701248~0.704413和0.511080~0.512341。大部分样品的εNd值>0,表明母岩浆主要来自地幔源区,近似EM型地幔源区。岩石显示明显的富~(207)pb及~(208)pb特征。在以部分熔融作用为主的演化过程中岩浆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分异,LREE、大离子亲石元素等表现了从亏损到富集的变化特点。基性熔岩的稀土与微量元素表现了与俯冲碰撞型的弧区玄武岩相同的特点。分析表明:碧口群火山岩系形成于岛弧环境。最近研究表明,与碧口群火山岩关系紧密的横丹群浊积岩系为一套充填于弧前盆内的活动型浊  相似文献   
44.
关于我国西部的西域砾岩的成因,目前有3种代表性意见:1)西域砾岩代表了上新世末-第四纪初期一次强烈的构造运动(黄汲清,1980;李吉均,1979,1996,2001);2)Molnar and England(1990)、王二七等(Wang et al.,2003)、张培震等(Zhang et al.,2004)等认为西域砾岩是第四纪全球气候变冷的产物,主要理由之一是西域砾岩底部与阿图什组呈整合接触,未见强烈的构造变形;3)西域砾岩是构造运动叠加气候变化的产物(陈杰,2001).  相似文献   
45.
北京密云环斑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 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密云环斑花岗岩与华北克拉通的破坏、燕辽裂谷的启动同期,其年代学研究一直令人关注,已获得的一些数据虽然具有参考意义,但缺乏高质量的SHRIMP定年的制约.利用西澳大利亚科庭大学离子探针中心进行远程测试,首次在该花岗岩体中获得锆石SHRIMP U-Pb加权平均年龄1685Ma±15Ma.这一年龄表明燕辽裂谷最早启动于1700Ma,为准确地标定长城系底界的年龄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6.
本文通过对8个澳大利亚TEM标准锆石和近百枚云南梅树村剖面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线M5层斑脱岩火山成因锆石进行了不同入射方位的激光拉曼光谱分析和对比研究。证实正常锆石拉曼光谱各峰的出现、强度与拉曼光束的入射方位有关,同时也发现晶化度差的异常锆石其拉曼光谱各峰的出现、强度与拉曼光束的入射方位无关或有很小的关系。这类异常锆石在四个不同方位上并不产生特征拉曼谱峰,就是有其强度也非常小。可以认为这些异常锆石的激光拉曼光谱特征与其晶体结构及蜕晶化的程度是有密切关系的。笔者等发现:①产在新鲜的火山灰M5层中约有80%的锆石因为高铀钍含量已发生不同程度蜕晶化,5%的锆石为滚圆状的继承老锆石,均为不适合铀一铅离子探针质谱(SHRIMP)和热电离同位素质谱(ID—TIMS)定年的异常锆石;②因为低铀钍含量该M5层中仅有15%的锆石没有发生蜕晶化,为适合SHRIMP和ID-TIMS同位素定年的正常锆石,只有这类锆石的年龄才能代表前寒武系一寒武系界线的年龄。首次提出火山成因锆石晶化度与锆石拉曼光谱的定量关系。使用这项显微拉曼光谱新技术方法可以对寒武系底界M5层火山灰或其它火成岩和变质岩锆石晶体的晶化状况作出了快速判断。对U-Pb定年来讲是一种简单易行并且十分有效的重要制约手段。  相似文献   
47.
位于燕山陆内造山带中段南缘的蓟县盘山花岗岩体由狼家峪、官庄、东罗庄和小盘山4个侵入单元组成,并发育侵入期后含斑石英二长岩脉,发育环绕岩体分布的周缘向斜并侵蚀早期东西向蓟县断裂。对前3个侵入单元及岩体西侧围岩中的顺层侵入的含斑石英二长岩脉等4件样品的锆石U-Pb(SHRIMP)定年结果为,年龄值界于203-207Ma,表明盘山花岗岩体侵位于三叠纪末期。这个年龄结果进一步限定了燕山陆内造山带东西向褶皱、逆冲/逆掩断层系统形成时代的上限,显示其形成时代为印支期。  相似文献   
48.
鞍山小岭子花岗岩地球化学及锆石SHRIMP年代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鞍山小岭子花岗岩岩浆锆石离子探针年龄为130.2±2.7Ma,形成于早白垩世。小岭子花岗岩高SiO2、Na2O K2O、TFeO/MgO,富集轻稀土元素和高场强元素Zr、Nb、Y,低CaO、Ba、Sr,地球化学组成与该区大范围分布的千山花岗岩十分相似,具A型花岗岩特征,其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至中国大陆东部之下引起的拉张有关。  相似文献   
49.
新疆西准噶尔克拉玛依岩体以及周围地层中存在着大量暗色闪长玢岩岩墙,是岩浆物质贯入3组走向不同的裂隙形成的。对其中一个闪长玢岩岩墙样品进行锆石LA-ICP-MS年代学测试,得到303.1±1.2Ma的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对从该闪长玢岩中分离出的角闪石进行Ar-Ar年代学测试,得到312.1±2.8Ma的坪年龄(1120~1400℃)和313.6±6.9Ma的反等时线年龄。对该闪长玢岩岩墙附近的含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进行的锆石LA-ICP-MS年代学测试,获得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19.0±1.0Ma。对侵入石炭纪地层的一个花岗斑岩岩脉样品进行锆石LA-ICP-MS年代学测试,得到了315.3±1.0Ma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上述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克拉玛依市以西地区的暗色岩墙形成时代是石炭纪末期,不是前人所说的二叠纪。在这些岩墙形成之前,该区在石炭纪晚期还发育以克拉玛依岩体及附近酸性岩脉为代表的花岗质岩浆活动。上述围岩和岩墙的年代学资料揭示出该区闪长玢岩岩墙所占据的裂隙形成时代在315~303Ma之间,为新疆西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地球动力学背景及岩浆活动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时间方面的约束。  相似文献   
50.
冀北承德地区张营子-六沟走滑断层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笔者等运用构造解析的方法,在对冀北承德县一带的研究中鉴别出一条走向为北北西到北西向的右行走滑断层。断层将沿线太古宙古老变质岩、元古宇蓟县系、青白口系右行错断,它也将一个早期形成的短轴背斜构造带右行错断。位移距离沿断层向南南东方向逐渐减小,由15~16km逐渐减小到12~13km。断层截止于平泉—古北口断裂南侧元古宙逆冲岩片前缘,并将逆冲岩片南侧寒武系和奥陶系错动形成右行不对称牵引褶皱。由于断层使下三叠统丁家沟组变形而中三叠统胡杖子组却自西向东稳定延伸,所以笔者等认为断层形成的时代为早三叠世末。该走滑断层的存在表明,燕山板内造山带早期逆冲构造通过一些横向走滑断层的调节,呈板条状向南逆冲的。另外,前人所确定的“承德推覆体”上的元古宇与实际上在中三叠世以前与其东南侧的元古宇是连为一体的,由于北北西向右行走滑断层的错动使它们被右行错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