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Sverjensky与Molling提出的线性自由能关系是根据金属阳离子的热力学性质来预测等结构系列中固体相的标准生成自由能。本文研究结果证实,水溶液中金属络合物与简单金属阳离子之间也存在类似的相关关系,预测值与实验值的差异通常小于1.5kcal/mol或小于一个log单位,这一线性自由能关系对于预测自然环境中重金属的水溶物种的配分、迁移和毒性具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2.
南京地区表土镉汞铅含量的空间统计分析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在南京城区和周围郊区近2500km2的区域内,采集了670个表层土壤样品,分析了Cd、Hg、Pb等重金属含量。在ARCGIS等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支持下,用地统计学等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数据的概率分布特征、空间自相关特征以及变异函数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表层土壤中Cd、Hg、Pb等重金属元素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其全国平均水平;并且不同的元素具有不同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变异函数分析显示,Cd和Hg的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而Pb的方向性不明显。元素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对研究污染源和污染扩散具有一定指示和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33.
大气粉尘气溶胶中铁氧化物的光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次利用浸反射光谱装置(DRS)对中国大气粉法气溶胶中铁氧化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可见光范围,粉尘样品反射光谱的一阶导数曲线,在435nm和560nm对样品中的针铁矿和赤铁矿有识别指示意义,样品中铁的含量与赤铁矿和针铁矿的一阶导数峰值相关性良好,同时发现,红、登、黄3种颜色的反射率随样品中铁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紫、绿、蓝3种颜色的反射率随样品中铁含量的增加而减少,这表明铁氧化在粉尘气溶胶对可见光的散射和吸收效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34.
系统地分析了陕西洛川黄土-古土壤剖面中酸不溶相的主要元素,微量元素和Sr同位素组成,发现一些具有特征的地球化学参数(如化学风化指数CIA,Na/K,Rb/Sr和  相似文献   
35.
小冰期弱化学风化的湖泊沉积记录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封闭湖泊沉积物的低Sr含量、低磁化率和高Rb/Sr比记录了单一湖泊流域在以冷干为特征的小冰期气候环境下经历的弱化学风化过程. 由于Rb, Sr在表生环境下不同的地球化学行为, 内陆湖泊沉积物中Rb/Sr比值是沉积记录中具有明确气候意义的有效指标. 与热带气候和现代温湿环境下化学风化受降水控制不同, 湖泊沉积岩芯的磁化率、Sr含量与冰芯δ18O一致的变化趋势揭示了小冰期最盛期极弱的化学风化过程是受气温控制的. 而随着气温的升高, 化学风化强度逐渐受降水的制约.  相似文献   
36.
洛川黄土纳米尺度观察:纳米棒状方解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洛川黄土剖面典型样品进行了透射电镜分析,发现黄土中存在纳米棒状方解石。此类方解石直径30~50nm,长度几百纳米至几微米。纳米棒状晶体有圆滑地粗细变化和弯曲现象,偶见晶体连接成树枝状或晶体直角连接形成框架状形态。X-射线能谱分析显示方解石有少量的镁、磷和硫,这种纳米棒状方解石在国内外文献中鲜有报道。根据纳米尺度研究结果推测,这种纳米棒状方解石形成与生物衍生物诱导的定向结晶有关。纳米棒状方解石是一种重要的黄土堆积时期干旱环境指示矿物,其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代表黄土堆积时气候参数。纳米棒状方解石的发现,对环境中纳米矿物研究、黄土中碳酸盐碳成因及古气候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7.
对青藏高原东北缘堆积于河流阶地上的晚新生代红色土状沉积物进行了地貌与地层、沉积特征、土壤微结构和地球化学等的研究. 结果表明, 这套红色土状堆积物可分出25套发育较弱的黄褐色土壤(7.5YR6/4)和发育较强的红棕色古土壤(2.5YR5/4)组合, 与黄土高原典型的红黏土具有相似的结构和构造. 红色土状堆积序列的颗粒总体上偏细, 主要组分为粉砂和黏土, 砂粒级含量几乎为零. 显微镜下, 红色土状堆积物为黏土质结构, 粗颗粒组分主要包括石英、钾长石、云母和少量辉石、角闪石等, 且矿物颗粒都呈似棱角-棱角状; 其常量和微量化学元素的含量与特征、稀有元素的分配模式等与典型的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具有可对比性. 上述证据表明, 这套沉积为风成起源. 磁性地层指示这套风成成因的红色土状堆积物底界年龄为约11.4 Ma, 证明中国西北地区晚新生代大面积的风尘沉积分布范围扩展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 后湾红色土状堆积物与上覆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序列有着相近的物源和相似的风力搬运系统. 与晚第四纪黄土-古土壤相比, 后湾红色土状堆积物的颗粒较细、沉积速率较小, 反映了搬运动力较弱和(或)源区干旱化程度较低. 古气候替代指标的变化表明源区干旱程度和(或)风搬运动力有多次的波动, 并且在约10 Ma BP和7~8 Ma BP前后, 各有一次干旱化加剧的过程, 可能表明了高原的隆升或(和)全球变冷促进了亚洲内陆干旱化进一步加剧. 10 Ma BP前后古气候由高频高幅波动转变为较为低频低幅变化, 指示了一次重要的环境转型. 这次环境转型事件可能是全球性的事件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表现.  相似文献   
38.
陕西洛川黄土化学风化程度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62,自引:8,他引:62  
通过对陕西洛川黄土-古土壤剖面中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REE的分析,采用以Al为标准的变化率参数计算方法对黄土高原化学风化程度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风化成壤过程中,黄土中绝大多数元素都保持稳定,活动性元素仅有Ca,Sr,P,Mg和Na;化学风化处在去Ca,Na风化阶段;化学风化的主要方式是碳酸盐溶解.黄土弱化学风化特征是黄土高原第四纪以来长期受干冷型气候控制的反映.  相似文献   
39.
论华南层控锡矿的地质特征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骏 《地质论评》1988,34(6):524-532
华南加里东地槽区内存在一类受不同时代地层控制的层控锡矿。这类矿床兼有同生和后生、沉积和热液叠加的双重特点。矿床的形成是在矿源层的基础上经热液叠加改造的结果。根据热浪叠加改造的程度和特点,本文将华南的层控锡矿划分为沉积-改造、沉积-变质和沉积-热浪叠加三种类型,并对这类矿床的成因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0.
本文根据锡矿床地质特征及其包裹体数据,借鉴前人的实验资料,改变实验条件,即提高实验温度,降低实验压力,加入HCI酸性介质,并加入炭粉控制fo_2,形成一个还原环境,在中性NaCl介质中加入H_2SiO_3等,获得比前人的实验结果高1~3.5个数量级的锡石溶解量。同时,为锡石从地层及岩浆活化机制及层控锡矿成矿理论,提供了实验依据;还提出了膏盐地区的岩体周围是找矿的有利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