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北方风尘中Sr-Nd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岩石和矿物的成因及形成时代不同,其Sr-Nd同位素组成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在表生迁移过程中很少被改变,因而在示踪岩石、矿物以及沉积物的来源和成因方面常被视为一种经典的地球化学手段[1~3]。近年来,利用此方法研究中国北方风尘的来源及迁移路径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4~9]。然而,已有的工作主要以全样为研究对象,或者对样品仅作了简单的物理、化学处理,并未建立在风尘Sr-Nd同位素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这一基础性工作之上,因而所获得的结果是否接近真实,还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为了弥补已有的工作不足和将更正确地运用Sr-Nd同位素手段确定风尘的源区和追踪其迁移路径,本文测试灵台剖面不同粒度组分及其酸不溶物中  相似文献   
22.
     玄武岩风化是大气CO2 的一个主要碳汇过程,气候条件是影响玄武岩风化和固碳速率的重要因素。该文选择中国东 部不同气候带的新生代玄武岩典型风化剖面,进行了粘土矿物和常量元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内蒙古-海南岛的采样区间内, 随着气候条件由干冷向暖湿转化,风化剖面中粘土矿物组合呈现蒙脱石+ 伊利石+ 高岭石→蒙脱石+ 高岭石→高岭石+ 三水 铝石的转变。剖面中土壤元素得失状况也显示出相应的规律,由于存在粉尘输入与风化淋滤作用的综合影响,在干冷的内 蒙古地区,粉尘对于Ca,K,Na,Si 等元素的输入量大于这些元素的淋失量;在山东地区,Ca,K,Na 元素开始快速淋失, 大于粉尘的输入量;在苏皖地区,Si 元素的淋失量开始小于粉尘输入量;而在湿热的海南地区,风化作用强烈,Si显示出 大量淋失的特点,碱性元素几乎全部流失。根据元素的相对得失率和北方粉尘平均组分的校正,初步估算了研究区内玄武 岩风化对大气CO2 的消耗速率,其数值在5.37~181.00 t(km2·a)之间,与Dessert 等(2003)的研究结果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23.
苏北盆地油田封存二氧化碳潜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田二氧化碳封存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油藏中封存CO2 主要有构造地层储存、束缚气储存、 溶解储存和矿化储存等四种方式,CO2 在油藏中的地质储存容量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资源储量金字塔理论来进行潜力评价。 本文通过分析油田CO2 封存机理,结合江苏省苏北盆地的地质和构造条件,对苏北盆地油田进行CO2 封存潜力研究。苏北 盆地油田多为低渗透和含水油藏,在储存CO2 的潜力上,东台坳陷优于盐阜坳陷,次级单元中又以高邮凹陷、金湖凹陷封 存CO2 潜力最大,一系列小型构造单元比较适合于CO2 封存,并有利于后期的保存。在封盖能力上,苏北盆地在垂向上有 明显的两分性,下部上白垩系和古新统盖层相对上部始新统盖层对CO2 封盖性更好。估算得到苏北盆地油田埋存CO2 的理 论储存容量为1.5054×108 t,有效储存容量为0.0828×108 t~0.4421×108 t,表明苏北油田封存CO2 的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4.
对黄土高原西峰地区黄土沉积物中的有机质进行了总DNA 提取和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通过克隆测序技 术构建了含有44 个克隆子的细菌16S rDNA 文库。对16S rDNA 系统发育的分析表明,西峰地区的黄土沉积物中细菌可分属 13 个类群,包括:酸杆菌(Acidobacteria)、变形菌(Proteobacteria)、放线菌(Actinobacteria)、绿弯菌(Chloroflexi)、厚壁菌(Firmicutes)、疣微菌(Verrucomicrobia)、浮霉菌(Planctomycetes)、芽单胞菌(Gemmatimonadetes)、异常球菌-栖热菌(Deinococcus-Thermus)、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e)、蓝细菌(Cyanobacteria)、拟杆菌(Bacteroidetes)和Candidate divisionTG1。其中酸杆菌为最主要优势类群,变形菌为次优势类群,二者占黄土细菌总克隆数的70%,且大多为不可培养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25.
探讨了利用漫反射红外傅立叶变换光谱(DRIFTS)来快速定量测定深海沉积物中方解石含量.以北大西洋深海沉积物为例,对标样进行DRIFTS测量,选取碳酸钙713 cm-1特征峰(方解石)与石英800 cm-1特征峰面积比值作为回归参数,同时用气量法测试标样的方解石含量,然后分析DRIFTS特征峰强度与方解石含量的相关性,建立校准方程并检验.结果显示,DRIFTS方法对沉积物方解石含量测量准确,尤其对低方解石含量的样品比较敏感,具有较低的检出限和较高测量精度.应用该校准方程,对北大西洋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U1308站位近1 Ma来沉积物进行测定.其方解石含量呈典型的大西洋型旋回,反映了中布容事件(MBE)以及中更新世革命(MPE)时期方解石含量变化较大;在响应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的同时,还体现了全球碳储库变化对于北半球冰盖增长的触动机制,大洋内部深水循环影响方解石的保存.  相似文献   
26.
大民屯凹陷隶属于辽河坳陷,形成于古近纪,是我国东部著名的含油盆地.其古近系的泥岩是主要的生油岩层.笔者运用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扫描电镜和傅利叶红外光谱等测试手段,分析了大民屯凹陷古近系泥岩和页岩中高岭石亚族矿物和伊/蒙混层矿物成岩演化的特征,探讨了大民屯古近系凹陷盆地的埋藏成岩史和生烃门限.研究表明,高岭石亚族的矿物...  相似文献   
27.
中国超基性岩封存CO2的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气CO<,2>浓度上升引起的气候效应正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超基性岩石与CO<,2>反应可生成稳定的碳酸盐矿物而永久性地固定CO<,2>,有效地降低人类活动排放到大气中CO<,2>浓度,从而缓解日趋严重的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气候恶化.根据各省<区域地质志>记载的超基性岩体的岩石学、地球化学资料,按照公式:T=1/3·...  相似文献   
28.
姚远  陈骏  陆建军  章荣清 《矿床地质》2013,32(3):467-488
对湘东锡田岩体进行的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2个第一期中(细)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220.9±0.6) Ma及(220.7±0.7)Ma;第二期中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154.4±0.7)Ma.两期花岗岩均为高钾、富碱、弱过铝质岩石.稀土元素总量较高,富集U、Th,亏损Ti、P等高场强元素和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具高的104 Ga/Al,显示A型花岗岩特征.印支期花岗岩略富集轻稀土元素,Eu异常较弱;燕山期花岗岩轻、重稀土元素分异不明显,Eu异常显著.Hf同位素研究显示,两期次花岗岩均具有较低的εHf(t)(-4.91~-11.04),亏损地幔二阶段模式年龄集中在1.6~1.8 Ga,与华夏地块古老的变质基底年龄一致.因此,锡田岩体是华夏地块古元古代地壳物质在伸展的构造背景下部分熔融的产物.锡田A型花岗岩复式岩体的确定,对于研究湖南东部在中生代印支、燕山两期构造事件中所处的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华南地区存在印支期A型花岗岩钨锡成矿作用增加了证据.  相似文献   
29.
沉积物中的光合细菌与细菌叶绿素(BChl)包含着丰富的古湖泊和古海洋信息。对光合细菌的生存环境,BChl的分布、保存、演化规律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探讨了湖泊和海洋沉积物中BChl的环境指示意义。BChl作为厌氧光合细菌的主要色素,不但可以指示水体中厌氧光合细菌的演变,而且能够反映化变层深度变化和水体环境特征,揭示季节性和年际尺度的气候变化。同时,根据沉积物中BChl含量可以估算古气候环境下湖泊和海洋的厌氧初级生产力。  相似文献   
30.
甘肃西峰晚第三纪红粘土的化学组成及化学风化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对甘肃西峰红粘土样品的地球化学研究,发现其碳酸盐含量较高,而Si、Al、Fe等元素含量相对较低。为消除碳酸盐的影响,样品经酸溶处理后其化学组成十分均一,反映物质来源的一致性。稀土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分布形式揭示出红粘土与第四纪黄土-古土壤风成成因的相似性。研究表明,红粘土的化学风化尚处于脱Ca、Na为主的早期阶段;CIA值和酸不溶物中的Na/K比及Rb/Sr比参数一致地指示了红粘土化学风化程度高于第四纪的黄土和古土壤,反映出晚第三纪以来黄土高原的气候由相对温暖湿润向第四纪逐渐变干变冷演化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