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65篇
测绘学   67篇
大气科学   52篇
地球物理   83篇
地质学   214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4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3篇
  1959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4篇
  1942年   1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21.
用Morishita播散指数研究了 1998年 1月 10日河北省张北M6 2地震的发展过程。发现从震前 3年半开始 ,Morishita播散指数异常空间演化经历了两次过程。即 1994年 8月至 1996年 1月 ,在震中周围 (2°× 2°内 )从无异常 ,到震中一侧出现异常 ,发展到异常向震中集中的过程。 1996年 2月至 1998年 1月 9日 ,又经历了无异常 ,到震中一侧出现异常 ,异常向震中发展 ,最后形成包围震中的态势 ,直到发震。Morishita播散指数的空间异常演化特征 ,有可能揭示张北地震的孕震阶段性发展过程 ,并为历史上无强震、且地表构造发育不明显的地区的破坏性地震的预测 ,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522.
从几个震例来探讨水文地球化学预报地震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中SO_$=、Cl-、Ca++、Mg++)资料的积累,表明许多井点在海城7.3级与唐山7.8级大震前水化学成分是有反应的。 在此基础上,对震前水浑过程Mg++的升高以及爆破实验的研究,探讨了水文地球化学变化的机制。认为震前水文地球化学的变化,除深层物质上涌外,多数是含水层及其围岩受应力作用产生应变的过程中发生的  相似文献   
523.
借助油田的注水实验,我们研究了地下水化学成分的地震前兆机制。实验以10个井同时注水,注水深度为800~1200米。我们选用50~300米深的含水层作为水化学成分观测井。注水井的水源与观测井的含水层无关。当向800米以下深度注水时,该层压力增大,以此模拟从下层来的压力对水化学成分的影响。观测表明:当注水压力传递到上层含水层时,地下水化学成分便发生变化。其变化幅度与观测井的构造部位及地球化学环境有关,与观测井和实验注水井的距离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524.
2014年7月19日夜间黑龙江克山出现雨强超过90 mm的短时强降水,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区域站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等对此次冷锋前部的暖区强降水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强降水出现在580 dagpm线附近,副高诱发的超低空急流为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2)地面辐合线和地形抬升触发对流。高空急流东移,高空急流出口区左侧和辐散区与低层辐合相耦合促使对流快速发展增强。耦合消失,强降水则快速减弱。(3)低层暖平流明显,尤其地面具有暖锋锋生特征。强降水出现在不稳定层结和上升运动快速增强的阶段。(4)地面~200 hPa辐合层形成深厚的上升运动区,促使对流快速发展。(5)中尺度对流雨带沿地面辐合线生消。降水先出现在暖湿舌前部。随后,强降水产生的冷空气抬升暖湿空气形成冷锋特征的降水,由于强降水和冷空气的正反馈作用,降水持续时间长。冷空气势力最强时,伴随中尺度气旋性环流及0~1 km强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龙卷产生。(6)开口状地形的辐合作用、抬升及局地地形导致的中尺度环流风场对暖区降水的形成和维持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525.
《大庆市测量标志管理信息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计算机、数据库、GIS等技术为支撑管理测量标志意义重大.本文介绍了基于Mapinfo软件平台开发研制<大庆市测量标志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设计、系统实现、系统功能等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526.
利用异步效应的数学表达式,分析了异步效应与长期平均海面传递误差的关系.利用中国海区典型验潮站实测数据进行了异步效应及长期平均海面传递的数值计算,证实异步效应是影响长期平均海面传递精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27.
孟德保  王尚彦 《湖南地质》1998,17(4):222-236
黔东湘西中晚寒武世处于碳酸盐台地和台缘斜坡两大相区,其顶底存在沉积间断,间断面特征表现为断土岩古风化壳,古岩溶角确岩化带,古喀斯特面等,横向具广泛的区域对比意义,表明它们的形成是受两次大规模海平面下降控制,从而厘定了事件界线。  相似文献   
528.
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孟广文  王洪玲  杨爽 《地理学报》2015,70(10):1552-1565
自由经济区作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产物,近年来已成为促进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城市化的驱动力以及制度创新的重要平台。在中国,为应对全球化与世界贸易格局的新挑战,增强深化改革开放新动力,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贸易型自由经济区如自由贸易区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对自由经济区发展规律与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与归纳,但运用定量研究方法从动力机制角度探讨其演化规律的研究还不多见。因此,本文在借鉴国内外关于自由经济区理论及案例研究基础上,应用访谈、问卷等形式采集数据,综合运用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分析方法,选用政策、市场、环境、产业、要素、效益和创新驱动力7个要素,建立了自由经济区发展演化动力机制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最后,运用该模型,结合天津滨海新区实际情况,系统分析了影响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演化主要动力因子及动力机制,从而预测未来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演化模式;最后,探讨了该研究对中国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与演化的意义。本文对中国未来自由经济区的转型与发展以及理论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29.
近断层区域地震动的分布特征对断层附近工业矿区及矿区内工业建筑的抗震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甘肃省华亭地区及其附近区域展开研究,分析历史地震、地震构造及小震活动等,结合中国大陆地区中—长期危险性研究给出的大震危险区判定成果,预测了设定地震发生时近断层地震动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当六盘山南段断层发生M7地震时,潜在破坏性地震动的影响范围集中在震中及断层附近区域,沿断层走向展布。峰值加速度的范围约为0~1 500 cm/s2,其中华亭地区峰值加速度约为100 cm/s2,华亭地区东侧的宁县南煤矿和宁县中煤矿的峰值加速度约为50 cm/s2。  相似文献   
530.
GIS技术在大庆油田动态监测系统建立应用中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建立大庆油田动态监测系统成为石油领域的新方向。本文探讨了建立大庆油田动态监测系统中的多元数据采集、系统集成开发、网上发布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提供了主要解决步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