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54篇
测绘学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102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陕西紫阳芭蕉口志留纪浊积岩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孟庆任 《沉积学报》1991,9(1):35-43
本文从浊积岩相、相组合以及组合序列等分析方法入手对芭蕉口志留纪浊积岩系进行了研究。根据目前古代浊积岩研究中的一些新思想,在识别不同浊积岩相和相组合时使用了新的鉴定标志,并且强调了以前曾被忽视了的水道-舌体过渡带沉积。研究结果证明,此浊积岩系共由六个相结合构成,即盆地平原相组合、舌体边缘相组合、舌体相组合、水道-舌体过渡带相组合、水道-漫滩相组合以及盆地斜坡相组合.(?)个浊积岩系是在一种不成熟的被动大陆边缘环境下形成,并类似于斜坡裙浊流沉积。  相似文献   
32.
豫西长城系遗迹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8  
胡建民  孟庆任 《地质论评》1991,37(5):437-444
本文记述了近两年我们在豫西长城系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北大尖组、崔庄组及三教堂组中发现的大量遗迹化石。它们大部分为平行岩层面的潜穴(现均已被石英砂充填),个体较大,形态复杂,表面多光滑无饰,有些具横向环节。造迹生物很可能以蠕虫类为主。伴生的沉积构造主要为浪成波痕。据前人研究,产化石地层相当于蓟县地区长城系,时代在1400Ma以前。豫西长城系遗迹化石的发现,对研究地球上后生动物的起源与早期演化、对丰富遗迹学的内容以及对我国北方晚前寒武系的划分、对比及沉积环境的确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3.
含金云母和透辉石的纯橄岩呈浑圆状包体产于角闪闪长岩中。岩石组构、矿物成分和痕量元素等特征表明包体为上地幔成因,并且为地幔橄榄岩高度部分熔融的残留体。包体和寄主岩的微量元素研究表明,岩浆源区为富集型地幔,部分熔融之前曾发育有不相容元素的富集作用——地幔交代作用。  相似文献   
34.
35.
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代沉积层序中出现多个沉积间断和不整合面。此次研究对其中5个不整合面进行了野外考察,分析了它们的地质特征和空间分布,认为它们与不同的地质过程有关。大红峪组底部不整合面是早期裂谷盆地演化为被动大陆边缘的记录,属于裂解不整合面性质;高于庄组底部和杨庄组底部的不整合面是海平面变化造成被动大陆边缘内部高地沉积间断和海岸超覆沉积的结果;铁岭组顶部不整合面可能与弧后环境发生挤压抬升有关;下马岭组沉积后的抬升可能是相邻大陆地块碰撞作用的产物。华北地块北缘中元古代层序中不整合面的形成与Columbia和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和裂解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6.
秦岭商丹带内黑河地区砾岩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孟庆任  薛峰 《沉积学报》1994,12(3):37-46
发育于秦岭板块结合部位的黑河砾岩是由水下碎屑流,颗粒流和砾质高密度浊流形成的。它们与周围相关岩相一起构成了二个明显的相组合,代有了二个独立的裙状沉积体。组合Ⅰ中的砾岩是由火山泥流泻入浅水碳酸盐台地之上沉积而成,而组合Ⅱ中的砾岩则与中一细粒浊积岩一起表现为深水远端沉积。砾岩的形成和发展与古生代秦岭板块的俯冲及相邻火山岛弧的演化密切相关,是当时弧前盆地沉积体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7.
合肥—潢川盆地南缘中生代冲积沉积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潢川盆地南缘中生代地层被划分为4个年代体(Chronsome)。年代体Ⅰ包括早侏罗世防虎山组和中晚侏罗世圆筒山组下部,由辫状河、曲流河以及滨一浅湖沉积体系组成,局限于盆地东端;年代体Ⅱ包括中晚侏罗世三尖铺组、朱集组和圆筒山组上部,下部为冲积扇沉积,中、上部为辫状河沉积,早期属于横向水流系统(南北方向),晚期是纵向水流系统(东西方向),近EW向的信阳—金寨—舒城断裂是其南部边界;年代体Ⅲ包括早白垩世早期凤凰台组、段集组、周公山组,前两组为冲积扇沉积,后者为辫状河和越岸沉积,粗碎屑明显向盆进积达数公里,南部边缘发育横向水流,而往盆地方向发育纵向水流。年代体Ⅳ为早白垩世晚期黑石渡组和陈棚组,南部边界是磨子潭晓天断裂和桐柏-商城断裂,断裂以伸展走滑为主,东段早期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晚期为深湖浊积岩沉积。晚白垩世沉积仅发育在西段局部地区,其余处于隆升状态。平行于大别山造山带的近EW向纵向断裂控制着年代体的南部边界,NE向郯城庐江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控制着年代体侧向相的变化。合肥潢川盆地南缘沉积从东往西逐渐超覆,揭示大别造山带折返具有自东而西的递进特征。郯城—庐江断裂和商城—麻城断裂对年代体的发育有明显影响,郯城—庐江断裂控制着早侏罗世沉积,表明构造活动至少始于早侏罗世。  相似文献   
38.
豫西横穿秦岭造山带的反射地震为主的综合地球物理探测,发现秦岭现今北界存在华北地块南部自北向南向秦岭的巨型陆内俯冲带,深达Moho面以下,与之相伴而生,在中上地壳发育自南向北的逆冲推构造带,千公里东西向延伸,主要发生于晚白垩世100Ma±,成为秦岭与华北地区块间中新生代重要陆内构造,它是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三维结构的基本要素和组成部分,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现今结构具有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三维结构框架模型。显然它们具有统一的动力学背景,是秦岭造山带现今处于印度-青藏、太平洋和欧亚板块的西伯利亚地块等三大构造动力学体系复合部位,导致其从深部地幔动力学的最新调整到上部地壳响应所发生的壳幔等圈层相互作用的综合产物,可能是大陆长期保存、演化的主要途径与形式之一,具有重要的大陆动力学意义,对中国大陆构造、灾害、环境研究也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9.
本文在关联度定义的基础上,利用测井资料,依据测井地质评价方法和准则,提出了关联分析评价砾岩储层的方法、技术和软件。通过二连哈南油田夫特构造上10多口井的评价处理,论述了这一分析技术在砾岩储层上的评价方法、处理实例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0.
秦岭造山带三维结构及其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60,自引:1,他引:60  
根据秦岭造山带地表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综合研究,概括其现今结构呈现为具流变学分层的“立交桥”式三维结构几何学模型。并从其构造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进行构造动力学分析,认为它是在长期构造演化基础上,主要是中新生代以来深部地幔动力学和岩石圈圈层关系调整变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