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7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1.
通过对环西藏佩枯错的T1-T16湖积阶地中湖相沉积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实测剖面,对分布于盆地内的第四纪旱更新世—全新世湖相地层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划分,重新厘定了该区旱更新世—全新世的岩石地层单元.确立了生物地层和年代地层序列。首次建立了青藏高原第四纪旱更新世—全新世湖相地层单位——佩枯错群(QP),佩枯错群由第四系下更新统拉洋组(QP^1l)、中更新统茫家冻组(Qp^2m)、上更新统帮荣组(Qp^3b)和全新统罗马仁布组(Qhl)4个组组成。为青藏高原湖泊演化、气候变化、古地理变迁的研究,以及第四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2.
引黄隧洞地应力测量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本文应用水压致裂地应力测量法和声发射法,在山西太原引黄工程的两个钻孔中进行了地应力测量,得到了可靠的数据,为隧洞设计提供了依据。文章首先对水压致裂测量方法进行了介绍,然后给出了测量结果。并对隧洞断面的设计和岩爆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岩爆发生的准则指出,若隧洞走向与最大水平主应力平行,且选择适当断面,将减小岩爆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3.
引黄工程AE法与水压法地应力测量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说明AE(声发射)法在引黄工程地应力测量实施过程中的作用之后,简要介绍了AE估测法和估测结果,并与水压致裂法测量结果相对比,给出测量结果的评价性结论是两法测量结果近乎一致。AE法估计500m深度最大主应力值为26.7MPa。   相似文献   
94.
声发射法测量古今应力在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作者采用声发射法测量了塔北油田、中原油田的古今应力值,并用实测数据反演模拟了中原油田的构造应力场。出油井现今最大主应力值低于非出油井的特点可直接用于评价含油构造与非含油构造,而且,测量现今应力的大小为油田开发注水压裂的泵压参数的选取和开采层系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5.
Bernese5.0软件的安装与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erneseGPS数据处理软件是目前国际上最优秀的GPS定位和定轨软件之一,该软件最新版本为5.0。介绍了Bernese5.0在WindowsXP下的安装方法,并阐述了该软件的程序结构、文件结构和数据处理流程。  相似文献   
96.
西藏阿里札达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X光岩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简述了西藏阿里札达盆地的地质背景、区域地层和札达韧性剪切带的基本特征。采用X射线衍射法对札达韧性剪切带中的石英、方解石和白云母等三种矿物,进行了X光岩组分析,确定了韧性变形岩石的组构特征、韧性剪切带的属性和变形岩石的应变类型,以及韧性剪切带形成时的温压条件。研究表明,韧性变形岩石均具不对称组构,反映韧性带属于南盘(下盘)俯冲型韧性剪切带,韧性变形是在高温、高压、低应变速率条件下发生的,处于>10km的地壳深度,岩石应变类型以压扁应变为主。  相似文献   
97.
西藏阿里雅鲁藏布江缝合带韧性剪切带的磁组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磁组构测量方法,厘定、划分了札达地区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内的韧性剪切带,两条强韧性带分别位于缝合带北缘和南缘,均具有南盘(下盘)俯冲、平面右旋扭动运动特征和压扁型应变特征。韧性剪切发生于65Ma以前,它们应是印—欧两大板块俯冲-碰撞剪切应变产物,是板块缝合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8.
札达盆地及周缘高山区的第四纪冰川遗迹分布广泛,类型齐全、发育连续.特征的冰碛及冰水堆积地貌有:冰水堆积平原或冰水堆积平台、冰碛丘陵等.挤压构造遗迹有:褶皱、断裂表皮构造、压坑、压裂构造、变形砾石等.ESR年代测定结果表明,冰碛形成的最大年龄为2.33Ma.依据冰碛、冰水堆积的特征、分布和形成年代等,区域冰川发育由老到新可划分出:7次冰期、6次间冰期、1次冰缘期、1次新冰期.该区是目前所知青藏高原第四纪冰川遗迹发现最多、保存最全和发育最连续的地区,为青藏高原地区的第四纪冰川演化研究、冰期的划分和对比、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际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99.
水准测量表明,西藏纳木错沿岸发育了拔湖48m以下的6级湖岸阶地和拔湖48m以上、最高至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根据实测剖面、地层序列和岩性特征,并结合同位素测年等资料,可将该套湖相沉积地层划分为1个群、2个组。通过易溶盐、pH值、地球化学、粘土矿物、介形类和孢粉分析等的研究发现,湖相沉积中记录了116 ka B.P.以来的环境演化与气候变迁的信息。自116 ka B.P.以来,以全新世气候最宜期时,最温暖湿润;在90.1 ka B.P.和86.5 ka B.P.的相对温暖期时,气温相当或略高于现今,属温和轻爽或偏干,湿度稍大;在36~35 ka B.P.时段,气温和湿度较现今略高或较高。这表明自晚更新世以来,该区环境在逐渐变暖的总趋势上,经历了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100.
构造高差分析是构造解析及平衡剖面制作与恢复的基础.长期以来,构造高差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定义,也缺乏原理性描述;构造高差分析也主要局限在构造地貌和地形高差的分析.本文在分析前人有关构造解析、地貌高差和构造高差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构造高程概念,将构造高差定义为构造高程之差,拓展了构造高差的内涵;并将构造高程定义为地质点所在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