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65篇
自然地理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4篇
  1963年   2篇
  1958年   3篇
  1955年   1篇
  1951年   4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9年   7篇
  1938年   5篇
  1937年   3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在岩组学研究中,人们常利用石英来进行组构的测定。但由于测定石英晶粒的数量较多,一般常需测定150—300个颗粒的光轴方位,加上在费氏旋转台上测定石英光轴空间方位的操作又较繁琐,每测定一块岩矿定向薄片的石英光轴空间方位,都需要耗去较长的时间。为了简化一轴晶矿物——石英光轴空间方位测定方法,改进操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以适应岩组学测量的要求,在此将我们的测定方法作一介绍,就教于同行,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52.
岩浆作用与地球动力学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岩浆活动是地球动力学事件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从这点出发,讨论了中国东南沿 新代时期地球动力学环境的演变对岩浆活动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53.
一、前言我国华南地区花崗岩类侵入体分布很广,过去地貭学者曾对本区花崗岩类作过不少調查研究工作,但大多是在填制小比例尺地貭图和研究区域地貭及矿产时順便观察,对这些花崗岩类大多只作了一些概略描述;关于其侵入时代問題,过去虽曾提出不同的見解和  相似文献   
54.
我国东南沿海诸省,火成岩分布甚广,其中包括花岗岩及白垩纪之流纹岩凝灰岩系後者因受侵入岩之热液影响,一部换质成礬石及笔腊石此二矿床在学术上及经济价值上均同等重要,是以合并於一文讨论之。 (一)礬石矿床——矿床位於浙东平阳,可分两区,一位於县城南约六十公里之  相似文献   
55.
处于江南造山带的西端的桂北发育有大量前寒武纪火成岩,其中,强过铝花岗岩所占面积大于90%,镁铁-超镁铁质岩大约为8%。强过铝的花岗岩在地球化学特征上可分为花岗闪长岩和花岗岩两种类型。一些学者认为它们的形成与(超级)地幔柱活动和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本文对桂北地区的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La-MC-ICP- MS锆石Hf同位素研究,寨滚、本洞、峒马、三防和田朋岩体的形成年龄分别为835.8±2.5 Ma,822.7±3.8 Ma,824±13 Ma,804.3±5.2 Ma和794.2±8.1 Ma。定年结果表明,地球化学特征不同的两类花岗岩成岩年龄也不相同:花岗闪长岩的年龄为835~820 Ma,花岗岩则形成于810~800 Ma期间。锆石核部8个分析点和捕获锆石2个分析点给出了870 Ma到950 Ma的新元古代早期年龄值,可能记录了本区与江南造山带东部对应的950~870 Ma期间俯冲或碰撞导致的岩浆事件。本洞、三防和田朋岩体锆石的(~(196)Hf/~(177)Hf)_i比值分别为0.282176±0.000021、0.282149±0.000021和0.282175±0.000030。其ε(?)(t)值、Hf模式年龄与它们的ε_(Nd)(t)值、Nd模式年龄所展现出来的特征一致,表明桂北强过铝花岗岩主要是由基底沉积岩系部分熔融形成的,花岗闪长岩的源区有相对更多的幔源镁铁质组分。桂北这些花岗岩的年龄揭示了一个大约35Ma的岩浆事件,其形成不能用岩浆活动周期短(通常为1~5Ma)的地幔柱模型解释。这些花岗岩在构造判别图解中也位于碰撞和后碰撞区,形成于扬子和华夏板块间的碰撞高峰(约870Ma)之后,应属后碰撞花岗岩类。在俯冲板片折断和岩石圈拆沉之后,深部地幔的上涌和所伴随的拉张作用可能会导致基底岩石部分熔融产生了这些强过铝花岗岩。  相似文献   
56.
湘东北新元古代强过铝(SP)花岗岩主要由长三背和大围山两个岩体组成,它们的ASI值平均为1.24,LREE 富集,HREE 较为平坦,Eu/Eu~* 平均为0.51,Ba、Nb、Ta、Ti、P亏损,K、Rb、Th 富集,具有S型花岗岩的特征。长三背岩体单颗粒锆石蒸发法~(207)Pb/~(206)Pb 年龄为929±6 Ma,其较老的 Nd模式年龄、2491±2 Ma 残留锆石的年龄表明该地区可能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基底。这些花岗岩 CaO/Na_2O 值>0.3,来源于富砂屑质的中元古代冷家溪群浅变质岩的部分熔融,所处的造山带与拉克伦褶皱带一样属于高温型碰撞带。该地区及江南造山带中其他同时代SP花岗岩的带状分布表明它们与地幔柱的活动无关,而是华夏和扬子地块相互碰撞的产物。湘东北花岗岩中镁铁质微花岗岩类包体及岩体附近闪斜煌斑岩的存在,表明其形成可能有基性物质的参与。这些花岗岩属后碰撞花岗岩,其热源可能由俯冲板片裂离导致的软流圈基性岩浆底侵所提供,岩浆上升过程捕获围岩物质,并在地壳中—浅层侵位。  相似文献   
57.
苏州的两期花岗岩及其自变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苏州花岗岩,久负盛名,开采历史悠久。因其色泽鲜洁,质地坚实,是良好的建筑和装饰石材。苏州花岗岩的调查研究工作,过去曾有不少学者进行过,较早的有刘季辰、赵汝钧的江苏地质志(1924)。工作较详细的有喻德渊所写的苏州花岗岩(1933)和黄懿所写的  相似文献   
58.
浙江沿海晚中生代拉斑玄武岩浆侵位深度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浙江沿海晚中生代复合岩流中拉斑玄武岩高度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反映除了源区富集作用外还有地壳混染的贡献,Rb、Nb的丰度特征指示玄武岩浆主要与中、上地壳岩石发生了相互作用。用岩石化学成分计算的这种拉斑玄武岩浆熔体的平均密度为ρm = 2.678 g/cm3 , 根据岩浆与周围地壳的压力平衡关系,推算得来自地幔的玄武岩浆一直侵位到距地表约16.3km左右的中地壳时才滞留下来,并被相应的地壳物质所混染。  相似文献   
59.
周金城  许良基 《矿物学报》1991,11(2):162-171
本文介绍一亚固相线实验的早阶段结果。亚固相线实验产物可以分为稳定与亚稳组合,不稳定组合只存在于实验的初始材料中。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与实验初始材料总成分和实验条件有关的一系列平衡反应可以逐个依次发生,亚稳组合是中间反应的产物。在实验中要设法区分亚稳组合和稳定组合,并把亚稳组合转化为稳定组合。亚稳组合间的转化及最终稳定组合的形成都遵循自由能降低的原则。  相似文献   
60.
诸广山加里东期桂东及上堡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体中的微花岗岩类包体包括同源包体和析离体。同源包体与寄主岩的暗色矿物组成不同,主要含角闪石;析离体与寄主岩中的暗色矿物组成相同,主要含黑云母。包体与寄主岩的矿物、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产状特征对比表明,这两种包体的形成涉及到岩浆内部组分的相互扩散、岩浆的熔离、对流及派生岩浆的相互混合。形成微花岗岩类包体的偏基性岩浆大多数是中酸性岩浆自身演化的产物。微花岗岩类包体的形成是岩浆结晶过程的记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